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法句经》偈367)
不执着于“我”的利益和“我”的思想、不执着于“我”的身心感受,不执着于“我”和“我的”,不因为财物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正修习佛法的人。
一切众生,持于我慢,被我慢枷,被我慢缚,著于见处,故终不能超越轮回。-《外道经》
有一天,尧帝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因为犯罪被抓起来。尧帝看了之后,心里很着急。我的人民为何被关,难道犯法了?他赶快趋步上前,把事情了解清楚。结果一问,是因为他们偷了人家的东西。
尧帝接着就问:“你们为什么要偷人家东西?”这两个犯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已经没有东西吃了,不得已才偷人家东西。”
尧帝听了很难受,他就对这些押解犯人的士兵说:“你们把他们两个人放了,把我抓起来吧!”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讶,怎么可以把君王抓起来呢?
尧帝就说:“我犯了两个大过失。第一,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才召感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化好,他们才会偷人家东西。”
尧帝至诚地反省忏悔,这种真诚心天地都为之感动,乌云立刻就弥漫整个天空,降下甘露,使干旱的土地得到灌溉。依报随着正报转化,感应不可思议。
当大地悉成大海时,海里有一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又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只有一孔。这个浮木终年随风逐浪四处漂游。那只盲龟要得遇这个浮木孔,因为有时空的限制,这是很难很难的。而得人身,比这更难。-《杂阿含经》盲龟值浮木孔
须弥山下放一个绣花针,从山上垂一条线下来,得人身的机会,就如同这条线掉下来刚好穿进针孔。
《涅槃经》讲人身难得,有如在光滑的墙壁上撒豆子,豆子附着在墙壁上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经上又说,人身之难得,有如在针尖上堆豆子,是难上加难。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祗陀林给孤独园,从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后撒掉,指甲上还有一点。佛一个动作、一个表示,他的学生们都会问:老师您这是什幺意思?因为佛没有戏论,一举一动都是给人启示的。佛反过来问学生:“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当然是地上的土多。佛说:“当前在世的人,死了以后来生再得人身,数量就像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后不能得人身,犹如大地之土。”
人身难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我”的执着中,而应该努力学习佛法,解脱于轮回之苦。
世尊在舍卫城祗zhī陀林给孤独园时,夜里世尊在室外坐,屋内燃有胡麻油灯,很多飞蛾扑火而落,世尊看到后就说:有的修行人,修习过度,反而会增加新的系缚,执着于对法理的见闻,就像飞蛾扑火,落在灯边。-《过度经》这部经讲的是:即使是学佛,也不可以执着于法,否则就被法而束缚,不能解脱。
祗zhī树给孤独园,又称为“祗zhī陀林”(梵语:Jeta-vana,常被误写作“祇陀林”)或逝多林,佛教历史记载为拘萨罗国祗陀(Jeta)太子之林地(vana),后奉献给释迦牟尼佛陀建造精舍(佛寺)。祗园精舍(Jetavana-vihāra)
给孤独”长者是意译,音译的话得叫“须达多”(善施的意思),所以佛说“今此园地,须达所买”。而太子没有享受意译的待遇,只是叫“只陀”,所以佛说“林树华果,只陀所有”。之后佛给这个园子命名,把他俩的名字都嵌了进去“太子祗树给孤独园”。所谓“祗陀”就是“只陀”,所以“祗”是太子名字的音译。祗园精舍我们称“祗园精舍”其实是节译音译(祗)+意译(园、精舍),就像我们管“American”叫“美国人”一样,“国、人”是意译,“美”是“亚美利加”的节译音译。“祗园精舍”的梵语写作“Jetavane'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e”,节译音译的话,个人觉得这里应该读zhī。
祇(qi其)、祗(zhi支)、衹(zhi只)、袛(di低)
“祇”讀作“qi2”,本義爲“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 “祗”讀作“zhi1”,本義爲“恭敬”,《說文解字》:“祗,敬也。從示,氐聲。” “衹”讀作“zhi3”,本義爲“但、僅、正好”。
阿僧祇,阿 僧 ( sēng ) 祇 ( qí )(梵语:asāṃkhya),或译为无数、无央数,意为“不可计数的”。
世尊讲,如果一个人被强盗捉住,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愤恨的心和报复的心,而应该生慈悲心,生度脱心,应该让慈悲心遍满诸方。由此引申,如果遇到令人生气烦恼之人,应以慈悲心转化刚戾心,化烦恼为甘露,久而久之,可以生无住心,达无碍智。
原文:设为贼所擒获者。勿兴恶念。当以慈心遍满诸方。
于一切处,得解脱已,不见于我,如是解脱,则能得渡,生死暴流,不再来生。—《跋提经之一》
心不执着,即脱烦恼。-《跋提经之一》
幻灭名为不动。
据佛经上说:“当增劫之时,从人寿只有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就增加一岁,像这样增之又增,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从此以后,每过一百年,就减去一岁,这样减之又减,减到十岁就不再减了。十岁以后,又开始增加。就像一年中有时白天长,有时白天短一样,相互交替,循环不已。”[按]释迦如来于人寿一百岁时诞生于世,所以我国周朝成王、康王时代,活满百岁的人很多,如武王九十三岁,文王九十七岁。唐尧、虞舜时代,在周文王前一千余年,寿命又当增加十多岁,所以禹活了一百零六岁,舜一百一十岁,尧一百一十七岁。帝喾在位执政七十年,那么他的寿命肯定比尧帝长。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帝喾又有所增加。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颛顼又有增加。黄帝在位百年,比少昊又增加。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黄帝又增加。再推到伏羲之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至人皇氏,不知有几十万年,所以人皇兄弟九人,合起来有四万五千六百岁。到了地皇、天皇,又不知有多少万年,所以兄弟二人各一万八千岁。留传记载于史册上的,历历可考。后世儒者认为人活几万岁的说法很荒唐,就将史书上有关这方面之记载全部删去,此种见识未免也太浅陋无知了。古时作史书之人,记载此事一定是有依据的。孔子生于周朝衰落之时,还能见到史家的缺文。难道唐、虞以前的史臣,是凭空捏造无稽之谈入于正史的吗?噫!没有见过熊的人,把熊当做三足鳖,这不是物种怪异,而是学识浅薄啊!从周昭王至现在,又过了三千年,人的寿命应当减去三十岁,所以现今高寿之人,大抵在七十左右。博览群书,然后才知佛说之言是真实不虚的。韩昌黎在《论佛骨表》上说:“上古无佛时,人的寿命长。后世有佛,人寿反而短。”他哪知现今正值减劫之际呢?◎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岁时,五百岁才谈婚论嫁。周朝初期的制度,三十岁才能成家。现在的人还未满十五岁,便思念美貌少女。幼小儿童,就满口脏话。
人的寿命处于减劫时,每过一百年,身体的高度就缩短一寸,一千年就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的身高是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高)。距今已过两千多年,当缩短两尺,所以现在的人大抵身高在六尺左右。总之,寿命增长时,身体也随之高大。寿命减少时,身体也随之缩短变小。至疾病、瘟疫灾难后,寿命就更加短促,身形也愈加矮小,或二搩手(一搩手,张开中指与大拇指的长度)、或三搩手那样高。可以供人吃的,草籽已是最好的粮食;所穿的,以头发当衣服算是第一。凡日常用具,都制作成刀剑棍棒之形(现今妇女的发簪耳环已有做成刀斧形状的了)。[按]有人发掘隋唐以前之古墓,其骨骸很粗大,比今时之人骨更长两尺多。曾考证《天人感通记》,其中提及四川成都的旧址本在青城山上,现在的成都,曾经是大海。过去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又名西洱海。在今云南大理县东)边回来,乘船路过此地,见岸上有只兔子,就用弓箭射它。不知此兔原是海神所变。海神大怒,即踏翻其船,堆积蜜沙填洱海而成平地。后来到了晋朝,有僧人见地上有很多裂口,就挖掘之,得到许多人骨和船底。其骨长三丈多。因为过去迦叶佛时,人的寿命是两万岁的缘故。又曾读《孔履记》,孔子之鞋,相当于现今官尺一尺三寸。可见孔子那个时代人之脚与今人之脚,其大小是有差别的。又曾读《周礼》,说斧柄长三尺,宽三寸。可见古人之手与今人之手,其大小也不一样。甚至衣服、器孤等,凡在百年以前的,一定比今人所使用的大。岂不是身形渐小而使用之器物也随之变小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众生执欲,住著于欲,不见结使,诸过患罪。执著结使,不能渡过广大暴流。-《欲经之一》
清净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
优迦绅那与戏团的女舞者结婚后,因故接受岳父的指导,学习特技,而成为技巧娴熟的特技演员。
有一天,他在表演时,佛陀来到现场向他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在表演的长竹竿上证得阿拉汉果。然后,他走下来,请求当佛陀的弟子,从此以后他就加入僧团了。
有一天,其他比库问他当时的心境,他就回答说,当他站在竹竿上时,心中毫无恐惧。这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世尊!优伽绅那说他是阿拉汉,真的吗?“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向优伽绅那一样,斩断所有束缚的人没有任何的恐惧,他真的是阿拉汉。”
断除一切结,毫无畏惧,无所执着,解脱诸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法句经.397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