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有无量之水,饮之则量腹少多;圆觉有无边法门,受之则随器顿渐。
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沙瓦提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妳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妳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法句经》偈291)
法华经云,无明缘行(无明者,宿生烦恼痴暗也。缘,犹生也。行,即所造之业。谓宿世因愚痴昏暗,所以造业也)。行,缘识(识者,谓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识,缘名色(名色者,谓初托胎后,诸根成形也)。名色,缘六入(有此六根,将来必入六尘,故云六入)。六入,缘触(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名触)。触,缘受(受者,五六岁后至十二三,能领纳前境也)。受,缘爱(爱者,从十四五至十八九,贪著声色,即起爱心也)。爱,缘取(取者,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驰求不息也)。取,缘有(三界谓之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复有生死)。有,缘生(生者,未来之世,复当生于六道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老死者,谓未来之世,老而复死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按]但知身为母之所生,而不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业缘生者,庸众是也。余最不喜天生圣人之说,如天果能生圣人,则当常生圣人。既已生尧舜,何为复生桀纣。若不能禁桀纣之不生,则亦不能保尧舜之必出。尚谓天地能生人乎。纳妾者,多方求子而无子。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则生育亦不独父母之故矣。
若将无明灭除了,就不会有造业的行为。没有造业的行为,就没有托胎的业识。业识没有了,名色也就没有了。既没有名色,自然不会有六入。没有六入,就不可能有触。既没有触,就不会有所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贪爱心。既没有贪爱心,也不会想取为己有。不取为己有,自不会再造来生之业。没有来生之业因,就不会生于六道。既没有生,自然就不再有老死及忧悲苦恼。
每天正念现前,活力充沛,并且不受烦恼的干扰,才能拥有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法句经》
净口,即不妄语。不说假话、不说挑拨是非的话、不说粗俗的话、不说奉承话。口净即心净,净心从净口做起。
大海有八种不可思议:
一.大海次第而深,不像断崖峻谷;
二.大海常满,而不溢岸;
三.大海不容死尸,大海能把死尸冲上海岸;
四.各条大河入海前都各具名声,入海后就同称大海;
五.世界诸河同流入海,空中之雨也入海,大海水却不增减;
六.大海水只有唯一的味道-咸味;
七.大海中有各种珍宝;
八.大海中生各种体型巨大的生物。
佛法戒律之中也有八种不可思议未曾有法:
一.戒律次第而学,次第而行,次第而证,像大海一样逐渐变深;
二.佛弟子不因为生存困难而犯戒律,像大海常满而不溢出岸上;
三.僧众不容纳犯戒律的人,像大海把死尸冲上岸;
四.无论什么种族的人,只要信仰佛教而持戒,就是佛教徒,而不再有族姓的区别,像不同名称的河流入海;
五.比丘入无余涅槃界,涅槃界不因为这个比丘而增减,像大海纳百川而不增减;
六.戒律只有解脱一种意味,像海水只有咸味而无别的味道;
七.戒律能生出诸多善法,像海中有众多珍宝;
八.戒律是各种有修行的人共住之处,各种圣果的修行人都遵守戒律,像大海生存着各种体型庞大的生物。
-《布萨经》
《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一切人类都从光音天降下,乘空飞行,不由母腹怀孕而生。待食谷米以后,就有了筋脉骨髓,生成男女的形状,淫欲从此就产生了。
世上事物概括起来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这就叫做四大,人就禀承由大之气聚合而成形体。骨肉是地,涕泪痰涎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都是胎生。六道是指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人道地位在其次。
人并不是一定胎生,因业力牵引,偶然的因缘而胎生,也不是一定为人,偶然因缘而做人啊!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时暂时的姓名。天宫地府,是人生瞬间的家乡。
《法苑珠林》说人有十时,一是薄膜时,二是水泡时,三是脓疱时,四是肉团时,五是四肢时,六是婴孩时,七是童子时,八是少年时,九是壮盛时,十是衰老时。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还似地形。
《起世困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因此我们的面形就如地形。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面脑后削。推而论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此亦格物之学)。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所以人面也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所以人面也圆;西牛货洲形象半月,所以这里的人面突而脑后小。由此推论,鸟住在树上,所以羽毛象树形;兽走在草上,所以它的毛象草的样子(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而识存其中矣。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昧、触、法。用眼观色,用耳所声,根尘相对,识存其中。
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是六情、六入、六受、六爱、六贼,如果菩萨用它,就变为六神通了。因此我们难道还不了悟天人视水为琉璃、饿鬼则视水为浓血吗?不同境界就出现不同的时空啊!
人的寿命有古长今短的变化
经说:增劫的时候;从人寿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各增一岁。这样增加上去,至八万四千岁而止。以后进人减劫,每过百年,各减一岁。这样减下去,到十岁时停止。十岁以后,又进入增劫。犹如日长日短,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瞋恚,是染爱的果报,是心被障碍的表现。心染著于爱欲,因事情的发展与欲望相违背,而有瞋恚心。也就是心被所爱之物障碍,不能解脱。瞋恚的根源在于染爱,所以瞋恚的烦恼仅限于欲界的众生。由于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没有强烈的染爱,所以没有瞋恚的烦恼。灭除瞋恚需要培养慈心,慈爱可以灭除一切瞋恚。于诸众生修习无限之慈心,则瞋恚永不生。 《雜阿含經》卷27〈715經〉:「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波斯匿王问自己的胜鬘王妃:“你所爱的人有没有胜过爱你自己的?”胜鬘王妃说“我所爱的人没有胜过爱我自己的,大王您呢?”波斯匿王说:“我所爱的人也没有胜过爱我自己的。”波斯匿王把这段对话讲给释迦牟尼佛,佛说:“人于四方,至心寻求,也没有一个地方有比自己更可爱的。所有的众生,各自爱自己。因为这个缘故,爱自己的人,(也应该知道别的众生同自己一样)不应该伤害其他众生。”-《王经》
既生之生,将生之生,终必弃捨,肉身而去,贤者知生,必归坏灭,故勤修行。-《短命经》
已经存在的生命、将要出生的生命,最终必然会弃捨肉身而离开这个世界。贤者知道生命终究会坏灭,所以勤奋的修习佛法。
戒根永清净
冯平宇说:有个叫张四喜的人,因为家里贫穷,靠给人打工为生。他漂泊到万全山中,被一对老夫妇收留,为他们打理菜园。老夫妇喜欢张四喜的勤劳刻苦,将女儿嫁给他,招赘他为女婿。
过了几年,老夫妇说要去塞外看望长女,于是,张四喜也带着他的妻子离开了老夫妇。
时间久了,张四喜逐渐发现他妻子原来是狐狸精变的,他感到与异类成为夫妻很羞耻,于是趁她单独站在某处时,偷偷地拿出弓箭射她,射中了她的左腿。
狐女用手拔出箭,一下子跳到张四喜面前,拿箭指着他,责备说:“你太无情了,真让人痛恨。别的狐狸媚人,都是苟且野合的。我则是受父母之命,按照礼仪与你结婚的,有夫妇间的情义在。由于三纲的约束,我不愿向你复仇,你既然嫌弃我,我也不愿意勉强住下去,招你讨厌。”说完,握着四喜的手痛哭,过了一会儿,猛然就消逝了。
张四喜回到自己父母的家中,过了没几年,就得病死了。可他的家里穷得连殓葬的棺材也没有。他曾经的妻子狐女忽然从外面哭着走了进来,拜见公婆,向他们详细诉说她和张四喜成亲的始末。又说道:“我并没有再嫁,所以今天才敢来。”
张四喜的母亲非常感动,痛骂四喜不良。狐女俯首不语。有一个邻妇感到不平,也跟着骂。狐女瞪着她说:“父母骂儿子,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你怎能当着人家的妻子,骂人家的丈夫!”说完怒冲冲地拂衣就走,不知到哪里去了。
狐女离去后,张四喜的父母在他的尸身旁边发现了五两银子,多亏了它才让张四喜得以安葬。后来张四喜的父母很贫穷,但往往能在箱子或盆盎中意外地发现钱米,这大约也是狐女所给的。
听者都说这个狐女不但身形化作了人,心灵也化作人了。又有人说,狐精即使知道礼仪,也还到不了这种地步,这很可能是冯平宇故意编造一个故事,以使不如狐女的人感到惭愧。姚安公说:“冯平宇虽然是个村里的老叟,但他立心诚笃忠实,平生没说过一句虚妄不实的话。与他谈话,他言语之间都很迟钝,不是能够编造故事的人啊。”-纪晓岚
心不退转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园住。时世尊宴坐,审观世尊,已捨弃众多恶不善业,乃至众多善业已修习成满已。
尔时世尊,知已捨弃众多恶不善业,乃至知众多善业已修习成满已,而自说言:
过去时有,今时已无。过去时无,今时已有。过去已无,未来亦无,现在亦无。
-《已说经》
此经讲世尊累劫修行,弃恶从善而成福德,乃至无数劫来修至福德圆满。福德圆满,方可智慧圆满。智慧圆满,则观三世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光绪年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板信任。端午节前,老板派他去城南一带收欠款,他带上皮袋子就出发了。
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到中午,共收得银洋一千八百多块。贾先生走了半天,说了半天,早已是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正好来到“十六铺”的茶楼,进去匆忙喝了点茶就急忙赶回去交差,以便好好休息一下。
贾先生回到商行才发现皮袋子不见了,顿时如雷轰顶、大汗淋漓、吓懵了,慌乱中更加说不清道不明。老板看他神色慌张、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认为其中有诈。于是厉声斥责他辜负了东家的信任,并说如不赶快归还就送他见官。
一千八百多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阿,如果不乱花,足够一个人用一辈子,他贾先生又如何赔得起呢,责任重大,又有口难辨,感到这辈子完了,绝望地大哭起来。
话分两头,另有一位浦东人,姓义,也在租界从商,因运气不好,赔了个精光,于是买好了那天午间的船票准备渡江回乡。因为离上船时间还早,也来到“十六铺”茶楼,想慢慢喝着茶来消磨这段时光,也好考虑一下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恰好是在贾先生刚匆匆离去时义先生就到了。义先生刚坐下,发现身边的椅子上有个小皮袋子,也没多加理会,慢慢喝起茶来。许久仍不见有人来取,义先生疑惑起来,提了提感觉沉重,打开一看,他眼珠子差点没惊的掉出来:竟然全是光闪闪的银元!
义先生惊喜交加!这可真是一笔大财啊,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穷困潦倒状态,而且后半生衣食也有余了。但他又转念一想:不行,钱财是各有其主的,这钱我不能要!要是因为我把钱拿走了,失主因此而丧失名誉,甚至失掉性命,我的罪孽可就佐大了!
那个年代,一般正经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能取”的道理。义先生心想:既然今天让我拾到了这些钱财,我就应该尽到责任、物归原主。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茶楼的客人只剩了八九个,看他们的神色,没有一个象是丢了钱的,只好饿着肚子等下去。
一直等到掌灯的时分,茶客都回家去了,只剩了义先生一人,他仍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过往的人......
突然,他看到一个人面色惨白、锒锒跄跄的朝这里奔来。来人正是贾先生,后面还跟着两个人。一进茶楼,贾先生就指着这个茶桌对那两人说:“就是那里,我当时就是坐在那里的!”,三人径直向义先生桌子走来。
义先生看得出他们就是失主,笑着对贾先生说:“你们掉了钱袋吗?”贾先生不可置信的盯着他一个劲的点头。“我等你们很久了”,义先生说着拿出那个皮袋子给他们看。贾先生感激的浑身颤抖,说:“您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哪!没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原来,贾先生发现钱丢了时,就想返回去沿途找一遍,虽然能找回的希望渺茫,但也只有这一条路了。可是主人怕他潜逃,不准他出门,他费尽口舌说了半天,主人才叫两人陪他出来寻找,还嘱咐陪人务必把他带回去。
二人互报姓名后,贾先生要以五分之一作为酬谢,义先生坚决不要;又改为十分之一,义先生还是不要;再改为百分之一,义先生生气了,严词拒绝。
贾先生不知如何酬谢才好,于是说:“那我请您喝酒,好吗?”义先生仍然坚决推辞。最后,贾先生说:“不谢我心怎安!明天早晨在下在某某酒楼恭候,恳请恩公大驾光临,不见不散。”说罢一揖,掉头走了。
第二天早晨,义先生居然来了。贾先生正要施礼再谢,义先生却抢先道谢,说:多亏您昨天丢了钱,让我捡回了一条命!”
贾先生一头雾水,正待细问,义先生接着说:我昨天原定渡江回乡的,已经买好了午间一点钟的船票,因为等您来取钱把船耽误了,回到住处得知,那条船行驶到半途被急浪打翻,船中23人全都淹死了。我如果上了那船,岂不也一命归西了?是您救了我的命啊!”说罢再拜。两人互相感激的一塌糊涂。
周围的客人们听了都啧啧称奇,纷纷举杯向他二人祝贺,说义先生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贾先生三人回去后,把事情一说,老板也十分惊奇,感慨地说:“这么好的人真是难找啊!”非要见见义先生不可。
结果两人见面后非常投缘,经过一番长谈后,老板极力挽留义先生,并高薪聘请他主管账目。几个月后老板就招义先生当了上门女婿。再以后干脆把生意全交给了他打理。
穷困潦倒的义先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快传开了。
他的诚信、仁义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大小客商都纷纷找上门来与他做生意,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义先生竟拥资数十万,成为了当地的大富翁。
孔雀鸟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更漂亮。
因此《般若经》说菩萨之功德如孔雀食毒。
对于大火炬,无论好的如黄金、白银、钻石、坏的如臭袜子、烂东西等等,丢进大火里,全被烧得精光,而火焰愈发光明。
大菩萨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门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广大。所以,《大般若经》上亦说诸菩萨之智慧如大火炬。
《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