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戊午年夏天,献县修城。差役了几百个工人,把原来的城墙拆掉,从上面把破砖头扔到城下去。城墙下面也有几百个工人在用荆筐运砖。饭熟就敲梆子大家一起吃饭。
正在大家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工人辛五告诉别人说:“刚刚我运砖头的时候,忽然听见耳边有人大声的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知道吗?’我回头看了看,什么也没看到,真奇怪。”
过了一会大家又忙碌起来,砖头像下冰雹一样从城墙上扔下来,一个砖头正好打中了辛五,辛五的头开裂了,当时就死了。众人大惊,叫喊吵闹起来。
到最后也没有弄清楚是谁扔的,官府也审问不出来,只好让工头出了十千钱,给辛五买了棺材,把他安葬了。这才知道辛五上一世欠了打他的人的命,工头上一世欠了辛五的钱,其中的因果纠缠,最终还是一一对应。如果没有鬼神先告知的话,谁不会以为这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呢?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修不净观,以捨贪。
修慈观,以捨瞋。
修数息观,以灭觉。
修无常观,以灭我慢。-《弥希经》
论心:
心不在内
愚人皆以心为在内者,只因误认五脏六腑之心,即是虚灵之体耳。不知一是有形之心,随躯壳为生死者。一是无形之心,不随躯壳为生死者。有形之心在内,无形之心不在内。若云同是一物,则尧舜与桀纣之心,天地悬隔者也,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诊候,一般疗治乎。然则服药之心,与善恶之心,判然两物矣。
心不在外
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见者为心。然所知所见之物,尽在于外,足征能知能见之心,亦在于外矣。尝试瞑目返观,但能对面而见其形,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之内以自见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见室外之墙壁窗牖,不能从窗牖中隐隐窥见内面耳。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黄连,汝不道苦。蚊虫嘬汝肤,汝便呼痛。安得谓心在外也。
心不在中间
或疑既不在内,复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矣。曰,不然。若有出入,即非中间。定一中间,应无出入。且汝以何者为中乎。若在皮内,依然是内。若在皮外,依然是外。更求其中,不过腠理间垢腻耳,岂汝心乎。
心非有在有不在
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栗,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认为虚灵不昧之体,则毫厘千里矣。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谓此欤。
心含太虚
愣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矣。
(无分别心,无执著心,则无心。无心能含太虚,所谓太虚亦非太虚)
-《文昌帝君阴骘文》
《金刚经说什么》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佛叫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个观念,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
前面我们明明听须菩提讲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佛现在又说,须菩提你不要搞错了啊,假如你认为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的话,须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万不要那么想啊!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
你如果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啊!这是佛明白交代给须菩提的。
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一个人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够证果的,最重要的是断见思二惑。见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经谈到过,见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于偏见。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障碍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烦恼惑,内心的贪嗔痴慢疑。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落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断灭见的思想见解。
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
不说断灭相
【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词,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无断无灭”,不是断灭相。
那么本体的法身功能在哪里见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现象上见,一切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体在相、用中见,一般相用都不著,才能体会了这个体。这是《金刚经》差不多最后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诉我们了。
不诽谤人,不侵害人,受持最胜,波罗木叉(戒),知量而食,坐卧静处,精进定心,是诸佛教。-《宾头卢经》
旧的沧州南面的一个学者和狐狸是朋友,刘师退先生因此让这个学者介绍他和狐狸见面。
只见狐狸的身材矮小,看上去像是五六十岁的人,穿着打扮既不像古代的人,也不像现在的人,有点像道士。彼此行礼也很镇定从容,谦虚谨慎。寒暄完了以后,狐狸就问刘师退要见他的意思。
刘师退说:“世上和你们这个族类相接触的人,在传闻之中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有很多都让人觉得不是很清楚。听说你的性格很宽容开朗,不隐藏你自己的身份。所以想请你为我解一解迷惑。”狐狸笑了,说:“上天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动物,各自命名。狐狸的名字叫狐狸,就和人的名字叫人是一个道理。叫狐狸为狐狸,就像叫人作人一样,有什么可避讳的?我们的族类中,有好的有坏的,就像人之中,也有好有坏一样。人不忌讳人有不好的,狐狸何必要忌讳狐狸有不好的呢?请你问吧,我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刘师退问:“狐狸之间有区别吗?”狐狸说:“凡是狐狸都可以修道,而其中最有灵气的是白狐。这就像农民家的孩子读书的人少,读书人家的孩子读书的人多一样。”
刘师退问:“白狐是生来就很有灵气的吗?”狐狸说:“这和他的种类有关系。没有成道的狐狸生的狐狸就是平常的狐狸,成道以后生的狐狸,他生来就会变化。”
刘师退问:“既然他已经成道了,那么就能够保持不衰老,而小说里面记载的狐狸也有老头老太太的,这是什么原因?”狐狸说:“所谓成道,是说他可以变成人了。他的生活的种种,生老病死都和人是一样的。如果说到升天成仙,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就像一千或者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要做官的。那些炼形服气的,就像是做学问出名一样;那些迷惑人采补精气的,就像是那些选择一条方便的路途把自己卖出去的人一样。但是要游仙岛,登上天庭的席位,那必须是炼形服气的才行,那些迷惑人采补精气的,造成的伤害太多,往往会违反天界的法律。
刘师退问:“禁令赏罚,是由谁来执行呢?”狐狸说:“小的赏罚由各家的家长来执行,大的就由地界的鬼神监督考察,如果没有禁令,狐狸来来往往没有形体,出入不留痕迹,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
...
刘师退和他谈了许多,狐狸最主要说的还是劝入学道,说:“我们辛苦了一两百生,才可以变成人的身子,你们现在已经是人身,相当于已经学了一大半了,却虚度日月,和草木一样随时间而老朽,真是非常可惜。”
刘师退读了很多佛家的经典,就想和狐狸谈一谈禅,狐狸拒绝了,说:“佛家的地位非常高,但是如果修炼还没有到境界,一旦入了轮回,就迷失了自己原来的身份。还不如先求一个不死,才是我能把握住的事情。我也常常碰到真的佛真的师父,但还是不敢改变自己的想法。”
刘师退临走的时候说:“今天能够和你相遇,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你没有什么话要忠告我的吗?”
狐狸犹豫了很久,说:“三代以下的人恐怕都没有什么好名声,这是给三代以后的人说的:自古圣贤,都是心平气和,没有一点炫耀做作。洛、闽的那些学者,挤眉毛努眼睛,生出许多瓜葛。先生一定记住。”
刘师退听了以后,觉得有些不痛快,怅然若失。因为刘师退平常就太过于锋芒毕露,当时有人说他有点过分。-《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比丘当以无害之心,安忍他人,诸粗恶语。-《舍利弗经》
《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安忍是指安心忍耐。安即不动,忍即忍耐。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
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慈悲心并行才能成功。
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慈悲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慈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
释迦牟尼佛的“安忍”故事:
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转世为一外道仙人,名忍力,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瞋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的安忍之法,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于他,如此等非理之行竟持续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之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孟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其头部,但他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瞋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并且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
日本的白隐禅师也以修安忍而著称于世。曾经有位姑娘与一男子有染而生下一子,姑娘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谴责,就告知父母乃白隐禅师所为。因其父母对白隐禅师一直尊敬有加,以为此法可免父母责难。
这可害苦了白隐禅师,不明真相的父母听信女儿谗言,抱着刚生下的婴儿,扔给白隐禅师并说道:“你这个败坏佛门清规戒律的假和尚,以前我们没有看清你的丑恶面目,蒙受你的欺骗。没想到你竟然作出如此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是你的儿子,你拿去吧!”
白隐禅师淡淡地说了声:“是这样吗?”就默默地接过孩子。姑娘的父母更以为没有冤枉白隐禅师,便将此事到处传播。人们一刹那间都知道了白隐禅师的“丑恶行径”,纷纷白眼相视。
白隐禅师抱着虚弱的婴儿,到刚生过孩子的人家乞求奶水,那些人家都说:“哼!要不是看在可怜孩子的份上,才不会给你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良心倍受痛苦的煎熬,她不能再看到人们对白隐禅师的不公正待遇,终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当姑娘父母万分羞愧地来到白隐禅师面前忏悔时,他仍然是那句话:“是这样吗?”
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句话,但要能以平常心说出这句话,需要修习安忍。
夫子论善:
在春秋时代,孔夫子有两位学生,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路。
子贡因为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在其他的国家做生意。鲁国有个法律规定,只要在其他的国家,见到自己的国人被卖去当奴隶,你可以把他赎回来,而奖赏的赎金由国家支付。这样的法律好不好?非常好!唤醒每个国人去爱护、去解救自己的同胞。
子贡赎人回到国内,当官府把赎金奖给他的时候,子贡并没有接受,一般人就会觉得子贡很高尚,不要赎金。
但是子贡走到夫子面前,夫子就批评他:“子贡,你这样做错了。”鲁国人都很贫穷,当他们到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会考量到:“假如我赎他回来,我去拿赎金,好像比子贡矮了一截。”他就会有所顾虑,因为他拿了赎金就显得没有子贡那么高尚,可是他不拿赎金,经济状况又很拮据,家里生活就有困难。当然他在救人时会有迟疑,这就会有不良的影响,比方说有一百个人救人,其中有一个迟疑了,就很有可能不能把自己的国人赎回来。所以,夫子说:“你这样做会有不好的流弊产生。”
另外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刚好遇到一个人溺水,子路看到后,立即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被救之人内心非常感激,就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子路也很高兴,就把牛牵回去。
孔夫子得知就称赞子路说,往后鲁国人就会有很多人勇于去帮助别人,解救别人的生命,因为子路的表现能令大家深深感受到行善之人必有善报。
一般人会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比较正确,子路受牛好像没有子贡那样高尚。但是夫子观察事物不是只看现前,还要看以后所产生的流弊;不看一时而要看久远,不看一身而要看对天下的影响。
生本无苦,贤者见道,于死无悲。于众生中,亦无所悲。比丘断爱,心住于定,则轮回尽,无有再生。-《优婆先那婆檀提子经》
若诸比丘,能静息心,灭生之爱,断尽轮回,则能解脱,魔罗之缚。-《舍利弗经》
帝君所以谆谆垂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文昌帝君阴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