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圆觉经》

智慧圆满的时候,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再是事物,认知也不再是认知,与万物融合而随顺,不再有分别,中道就可以显现,一切即一,平等无碍,是为圆满觉性。




何励庵先生说:据传明末有个书生,独自在草丛里走,听见有读书声。觉得怎么会有在旷野读书这种奇怪的事,就去找书声传来的地方,想看看怎么回事。

他走过去一看,看到一个老人坐在荒废的墓地里,旁边有十几只狐狸,都捧着书蹲坐在那里。老人看见书生就站起来迎接他,狐狸们都像人一样拿着书站着。书生想他们既然会读书,一定不会干坏事的。就和他们作揖,并坐在那里,询问他们为什么读书。

老人答到:“我们都是修仙的。一般情况下,狐狸修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采集精气,参拜星斗,渐渐的就精通灵力和变化,然后继续这样,积累修炼到正果;另一种是先修炼成人形,成人以后,再通过学习知识修炼内丹,这是从人的途径修炼成仙。虽然呼吸吐纳导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但是一直坚持下去,自然会到最后取得成功。这个途径比较缓慢,但是却更安全。形体不会自己变化,而是随着心的修行而变。所以我们先读圣贤的书,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心性炼化了,形态就会变化了。”

书生借他们的书看了看,都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一类的书。但是只有经文却没有注释。书生问道:“经文没有解释,怎么讲解呢?”

老人说:“我们读书只求明白书中的道理。圣贤的话本来就不难懂,用口相互传授讲解,就可以知道它的主旨,要注释有什么用呢?”

书生觉得老人说的道理很不合常理,心中很疑惑却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就问老人年龄。

老人说:“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开始学习经文的时候还没发明印书。”

书生又问老人经历这么多朝代,世界上有什么不同吗?老人答道:“基本上都相差不远,只是唐代以前还有儒者。北宋之后,每次听说某人是圣贤,只不过和一般人有一点不同而已。”

书生不能了解老人,作揖后就告别了他们。后来在路上又遇见了这个老人,想和老人说话,老人转头就走。

这个故事大概是何励庵先生的寓言。何励庵先生曾经说过,用解释经文来寻求科举及第,是将经文肢解,敷衍的。他的用词越华丽,他的经文荒废的就越厉害。用解释经文来创立自己的学派,到处辩论,他的学说越详细,他的经文荒废的就越厉害。语言和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就像符节的吻合。何励庵先生有曾经说:只要是巧妙的方法,中间一定有不稳定的地方。如果能一步一步踩稳了,即使有小的磕绊,也不会摔断手脚。这和老人所说的修仙的两种方法也是一个意思。




心所证者为我相。(心所感受到的就是我相)

心悟证者为人相。(心所觉悟到的就是人相)

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为众生相。(感受和觉悟以外的了断就是众生相)

觉所觉者为寿者相。(觉察到觉悟就是寿者相)


寂静坚固。常住正念。

粗略的我相: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想、我不想...粗略的我相容易被察觉和制伏。

细微的我相:亲人、朋友、其他人、宠物、房子、汽车、财产...这些仍旧是由“我”而存在的,属于“我”的外延,仍然是我相,不易被察觉和制伏。

更细微的我相:希求解脱、厌世。因为解脱也是对于“我”的释放,有离苦得乐的诉求,仍然是基于“我”的感受。如《圆觉经》中讲:“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有我的所爱就会爱涅槃而憎生死,却不知道“贪爱”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单单厌弃生死并不能解脱,解脱需要放弃贪爱。



比丘不以技艺活命,轻诸利养,调御诸根,解脱诸法,弃家行脚,不执我所,无有诸欲。如是之人,已能伏魔,独自游行,是名比丘。-《技艺经》


不除我相则不能入清净觉。



一念之间,吉神相随:

过去有一个叫阮自实的人,痛恨一个姓缪的人负德,天刚亮就磨刀,想去杀他。

刚好路过一庵,而庵主轩辕翁是一位有道之士,见阮自实前往,有奇形异状的鬼数十个跟着他,各持剑戟,气势很凶恶。不一会儿阮自实又回来了,有金冠玉佩的人百余跟随他,那些人擎蟠掌盖,和容婉色,表情很安闲。

轩辕翁心里很疑惑,天亮去问这件事,阮自实说:“那个人欠我很多债,既不偿还我,我又遭到他诟骂,早上去是想杀他,转而又想他虽然负了我,而他的妻子有何错?而且他还有老母,如果杀了他,是杀了他一家,于心不忍,于是饮恨而归。”

轩辕翁祝贺说:“你将有厚禄,神明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说明来的原因,阮自实更加勇猛向善,于是登第,位至卿相。-《命相真谛》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正觉,在优楼比螺村,尼连禅河,菩提树下住。尔时世尊,单跏趺坐,享解脱乐,经于七日,乃从定起,以佛眼观诸世间,见诸有情,或因贪欲,或因瞋恚,或因愚癡,受大苦恼,受大热恼,而在悲苦。

尔时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说言:

世间热苦,为触所覆,由于自己,所计世间。与五蕴造,异于所计,世人著有,变异不居,既被有覆,悦乐著有。

有情所喜,是险所在,有情所怖,是苦所在,当行梵行,捨离于有。

有诸沙门,或婆罗门,说言以有,解脱于有,则是常见。如是沙门,或婆罗门,不能脱有。

有诸沙门,或婆罗门,说言无有,弃捨于有,则是断见。如是沙门,或婆罗门,不能捨有。

苦生于本,若断诸取,则苦不生。

汝等当见,于此世间,众多有情,无明所覆,乐著五蕴,不能脱有。一切方处,一切诸有,如是诸有,法尔无常,是大苦聚,亦是变异。

若以正智,如实见于,五蕴之有,则能捨弃,一切渴爱。不喜渴爱,而以圣道,灭彼渴爱,渴爱灭故,则是涅槃。

如是比丘,无复后有,以不著故,已证寂灭。如是比丘,已善伏魔,是战胜者,超越诸有,是常住者。

—《世间经》



非有,故非常;非无,故非断。灭渴爱而不著。





陈竹吟曾经在一个富人家里教书。那人家里有一个小女仆,听说自己的母亲在路边行乞,就快要饿死了,于是她暗地里偷了三千钱给母亲。

但是这件事被其他的女仆揭发,于是富人十分残忍地鞭打她。

这个富人家的一间楼房有狐狸在里面借住,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为祸作祟。那天那个小女奴被鞭打时,忽然楼上哭声嘈杂,就像开了锅一样。

这家的主人感到奇怪,于是抬头询问,只听楼上齐声回答道:“我们虽然不是人类,但也具有人心。我们哀怜这个女孩还不到十岁,就为了母亲遭受鞭打,不觉痛哭失声,不是故意要打扰您。”主人听了这话,把鞭子扔在地上,一连好几天脸上都没有一点血色。-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