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圆觉经》
无烦恼系缚者,得大安乐。多闻法者,当见烦恼者之苦恼。人恋著于人者,必有苦恼。-《优婆塞经》
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
《僧伽羅剎所集經》:「如是世尊於波羅奈國而轉法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眾生,即於此夏坐。有益於摩竭國王,第二三於靈鷲頂山。第五脾舒離。第六摩拘羅山(白善)。為母故,第七於三十三天。第八鬼神界。第九拘苫毘國。第十枝提山中。第十一復鬼神界。第十二摩伽陀閑居處。第十三復還鬼神界。第十四本佛所遊處。於舍衛祗樹給孤獨園。第十五迦維羅衛國釋種村中。第十六還迦維羅衛國。第十七羅閱城。第十八復羅閱城。第十九柘梨山中。第二十夏坐在羅閱城。第二十一還柘梨山中。於鬼神界不經歷餘處連四夏坐。十九年不經歷餘處。於舍衛國夏坐。如來如是最後夏坐時。於跋祗境界毘將村中夏坐。」
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圣诞。药师佛的「药」其中之一意思是医人心, 离轮回。药师佛于过去久远劫修梵行,在电光如来住世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身相端正,资具丰饶,离诸横难等,并导入解脱,而以愿满故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
苏波娑沙公主怀孕七年难产七天,最终因礼佛而顺利产下健康男婴。后来佛问苏波娑沙公主是否还想要一个这样的孩子。苏波娑沙公主说,自己还想要七个这样的孩子。于是佛说:“不可喜之苦,放逸者以为可喜。不可爱之苦,放逸者以为可爱。放逸者以苦为乐。”-《苏波娑沙经》
欲界: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无淫食二欲众生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世界,四禅十八天都是。无色界:色相惧无,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世界。
孔子弹琴与周文王相会:《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恰,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体高大,目光明亮,高瞻远嘱,好象统治四方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曲子叫做《文王操》。’
汉朝人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钟离:“变了金,到底会不会再变回铁呢?”
钟离回答:“五百年以后,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
吕洞宾又说:“像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存心善良,所以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经做圆满了。”
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一个人欲望太多了,他的灵性和智慧会变少。
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才能天天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没过失。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不能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不想前进,所以才耽搁了他们的一生。-《了凡四训》
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种事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得到。
大概来说,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他的内心,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凡是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够获得福报;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灾祸。一般的凡夫,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是眼睛得了眼翳病一般地看不清楚,却说“祸福没有一定,是无法推测得出来的。”-《了凡四训》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游轮开始了从英国前往美国的航行。船上1500人葬生海底,仅有600余人幸免于难,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但是在这场灾难的背后,仍有7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幸免于难,最终没有登上这艘巨轮。
前两位是美国的巧克力大王密尔顿·史内夫里·赫尔希夫妇,他俩本来为了这次豪华航行准备了很长时间。结果在登船时却发现船票不见了,找了半天后无果,只能悻悻下船,没想到泰坦尼克号启动后,丢失的船票竟神奇地出现在两人的提包中。逃过一劫的两人也是相当后怕,至此,也成了宿命论的忠实拥护者。
还有两位是美国钢铁大亨克雷·弗里克夫妇。他俩又是什么原因没能上船呢?原来,两人在前往码头时,克雷·弗里克夫人的脚不幸扭伤了,整个关节都肿胀了起来。克雷·弗里克没有办法,只能陪同夫人转道去了医院。
两人同时还救下了另一个人,即当时正准备登船跟克雷·弗里克谈生意的JP摩根,由于克雷·弗里克没有登船,他自然也就没有登船的必要了。
顺带一提的是,这位没上船的JP摩根,日后成了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创始人,如今已是世界500强里排名第55位的庞大集团。当然,倘若他上了泰坦尼克号,说不定就没有摩根大通这回事了。
最后两位里,其中一个叫西奥多·德雷塞,他是个小说家。关于他为何没登船,按德雷塞自己的话说,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船体,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对劲。于是,便没有上船,而是留在英国多逗留了几天。事实证明,德雷塞的直觉并没有欺骗他,至于为何他会有如此精准的直觉,只有天知道了。
最后一位叫约翰·莫特,是一位基督徒。他其实是登上了泰坦尼克号的,不过由于他身边坐着一对母子,小孩从上船开始便一直啼哭。这让约翰·莫特感到十分怪异,决定放弃这次航行。他下船前还建议母子俩同他一起下来,却遭到了拒绝。结果约翰·莫特逃过了一劫,这对母子最终沉入了大西洋底。值得一提的是,约翰·莫特还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诸法皆由缘起,故无常无我。
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宗密
有一个农夫,在1960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一家人经常找不到吃的。他会下捕猎的夹子,偶尔会夹到狐狸、黄鼠狼什么的。
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见夹到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皮,黄鼠狼脱皮逃了。他想,没有皮的黄鼠狼肯定死在不远的什么地方。
于是,他沿着血迹寻去,在河沟里发现黄鼠狼藏身的地洞,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正趴在脱了皮的已经僵硬了的母黄鼠狼身上,不断地吸吮着。他呆了许久,把那张皮盖在母黄鼠狼身上,含悲离去。从此,这位农夫再也不下夹子了。若要世无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于诸苦乐,心不动摇。
菩提达摩受梁武帝之应请,在金陵(今南京)与梁武帝对话:
因为梁武帝虔诚笃信佛教,即位以后从事于建寺、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造像甚多,因而请示菩提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
菩提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何以并无功德?”
菩提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属人天乘果,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真功德?”
菩提达摩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诸有比丘,能胜欲刺,能胜恶口,能不杀生,能无缚著,则彼比丘,不动如山,则彼比丘,不因苦乐,而有摇动。-《耶输阇经》
学会欣赏别人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去烧烤,弄得臭气熏天。这个孩子真的挺调皮的。他9岁那一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个孩子,因为他特别的调皮。
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以后,就对他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他的聪明没有用在正确的事情上。”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在她的鼓励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正确途径,后来这个孩子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是谁呢?你猜到了没有。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还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百起,次次都得手,最后他是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
文章最后这样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他如果做其他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成功的!”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20年以前,是您的这一段话引导我后来走上了正路的。”
证至静性
孔子说:“当克治自己之过,而不攻击他人之过。”又说:“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希望人自求其过。若能自求其过,必然就会时时反省自己,哪还有闲暇指责他人呢?
◎人有有心之过,也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容易被宽恕,而有心之过往往令人难以容忍。然而学者既有志于包容他人,就要从有心处开始容起。有心犯过者尚能宽容,何况无心的呢?
◎事到必难容忍之地步,而强要容忍,确实是件难事。然而不可不强以容忍。如何强忍呢?一是原谅犯错者无知。因为天下毕竟平庸者占多数,怎能用圣贤之标准去要求他们呢?不明智的原来是我啊!二是可怜犯错者寿命短促。人生在世间数十年,如同白驹过隙,过一天便少一天。又如死囚押赴刑场,步步近死,为何不对其生怜悯心呢?三是犯错者对我来说犹如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他人不贤,方能自我反省,是我之师,怎敢与其计较?经常这样想,就能宽容了。
所以未能宽容之先,心常躁。既能宽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眼前尽是荆棘,即使虫蚁也足以碍道。气平,则胸襟开阔,即使仇敌也可同舟共济。若不能宽容人,必定会与之相争,原想使他不再犯错,结果其过错反而越多。若能宽容他,必将使他自感惭愧,不用苛求,而其过错也自会减少。所以说:“见人之过,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容人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