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乏人住处,孤独人住处,织工匠住处,游行托钵。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农历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愿我所行经多劫,随入生死轮回中,救度无数众生类。”-《无量印法门经》




明朝时,顾佐担任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的提控官(司法官员的一种)。他生性仁厚正直。一次,他听说城外江家饼店店主被诬告盗窃而入狱,顾佐知道江家是冤枉的,就代其申诉于官府,经调查后,江家因此得以归还清白。

江家主人出狱后,为了报答顾佐仗义相救,便带他十七岁的女儿到顾佐家答谢说:小民无以为报,愿把小女奉君作妾或奴卑为君照顾起居,洒扫整理。顾佐没有接纳,他知道江家经济拮据,就准备一些薄礼,送江女返回。江家起初以为顾佐可能碍于颜面,故作推拒,于是再送,三送,顾佐始终坚持表示不会接受,并告诉他们:“人生天地间,应当为其所当为。我领朝廷俸,为百姓做事,此即是我当为者。提振纲常,方能挽回世道,去邪窒欲,才能清明人心;我一向以清净自守,胸中于礼法因果,确信不疑,我诚心帮你,别无企图。”

隔了数年,顾佐任期届满,考试晋级,赴京城在韩侍郎的衙门任职。有天因事到侍郎府候见,侍郎外出,尚未归返。忽闻门下传报:侍郎夫人到。顾佐立刻跪在门庭低头不敢仰视。夫人说:“请起,您是太仓州的顾提控(官名)吗?我就是江家饼店的女儿,当年蒙您搭救我家,才能洗去不白之冤。后来家境窘困,父亲将我卖于商人;幸亏商人待我如女儿一样,又将我嫁于韩侍郎为偏房,之之后,扶为正房夫人。因为您昔日的正直所为,我才有今日之富贵;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何况您的大恩大德呢!我常因为不能报答您的恩德而遗憾,今日幸得老天相助,能遇着您,我定将此实情禀告韩侍郎。”

韩侍郎归返府中,夫人即向他陈述事情之始末,侍郎说:顾佐,仁义之君子也!侍郎官将顾佐为平民平冤的善事,上疏皇帝明孝宗,明孝宗赞叹顾佐:“训俗正德,不欺民女,可以为民父母,可以作君股肱;清心寡欲,必为忠君爱国之良臣。”并下令查哪一个部门有官缺,即将顾佐擢升为刑部主事。后来顾佐成为了很显赫的官员。施恩不求报,而报之倍厚,此君子乐得为君子也。-《巧遇恩人》




汝当如是学:见唯是见,闻唯是闻,知唯是知,觉唯是觉。婆希,汝当如是学。婆希,汝能于见时,唯是见。于闻时,唯是闻。于知时,唯是知。于觉时,唯是觉。如是之时,汝无有处;汝无有处时,汝无有现在世,无有未来世,汝无有两世,如是则苦尽。-《婆希经》




诸宗弼曾经因为服徭役在钱塘江摆渡。每次遇到溺水的人,诸宗弼都竭力救助,救活的人非常多。有一天夜里,诸宗弼梦见神仙告诉他:“你命里寿命本该结束,上帝因为你有阴德,奖励你长寿。不信就以你长出的胡须为验证。”梦醒之后,诸宗弼就觉得下巴很痒,早上起床,长出了漂亮的胡子,后来他高寿九十多岁。-《生须改相》



明朝人赵重华,七岁时,他的父亲赵廷瑞到四方各地去游历,一直不回家来。赵重华长大成人了,就决定出外去寻找父亲。他就在自己背上挂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万里寻亲”四个宇;另外还在几千张纸上,写明了父亲的姓名、年龄、相貌,籍贯、家庭地址等,走到州县就张贴出来。赵重华寻父的足迹,遍及许多州、县,他走到哪里,就把纸张贴到哪里。他到武当山去祈祷,经过太子岩,看到岩石的背面有“赵廷瑞朝山至此”几个字,他就在这些字的后面写上“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他又寻了好些日子,还是没有寻到父亲。有一天,他经过丹阳,遇到一位出家老和尚,招呼着问了他寻父的情况。老和尚笑着说:“你的父亲客居在无锡南禅寺里。”话刚说完,老和尚就不见了。赵重华急忙奔向南禅寺,果然见到了他的父亲。父子共同大哭一场。后来赵重华就把他父亲接回云南去了。-《明史·孝义传》

孝德是佛菩萨的本愿,所以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天龙的拥护,赵重华遇到老和尚,正是菩萨现身指示。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他为人宽厚,家人都说从未见过他生气。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热汤,来试试他。因为那时刘宽正要准备去上早朝,身穿非常整齐的朝服。婢女进门以后,就佯装跌倒,热汤就泼在刘宽的朝服上。结果刘宽立刻站起来,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手有没有烫到?”所以,家里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人的第一念,就可以看得出他的存心。



静处独居,为闻法智见者之乐。不加侵害,摄护众生,是世间乐。离于贪欲,解脱诸欲,是世间乐。能伏我慢,是最上乐。-《目真邻陀经》

我慢:无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自己比别人低劣或是自己跟别人相同,这种种心态都可以被称为慢。一切诸慢,凡慢有我。




文昌帝君说:“蜀帝登位初年,正遇上大饥荒,而巴西郡尤为严重。有富农罗密,家中积蓄了五千余斛谷子,却关闭谷仓不肯卖出。而义士许容,竭尽家产赈济贫民,直至再也无力维持时,整夜焚香,祈请上天保佑。

邑神来和孙将此事告诉我,我奏明天帝。天帝下旨,取罗家之谷撒给饥民。我就命令风神掀开罗密之房顶,仓中谷子随风旋出,自空而落,又各各成堆积聚一起,让邑人都能吃饱饭。罗家所藏之谷,不到一日而尽。

邑人感念许容之恩惠,大都酬还他。且为罗家冷酷无情而遭此祸拍手称快。蜀帝任命许容为邑佐,罗密听闻此事,愧疚难当,便上吊死了。”

[按]此便是所谓的游戏神通啊!天降谷子之事,虽因帝君启奏,但此种玩弄蠢人之把戏,天帝也常常使用。以下姑且引录卢至长者之故事,以备参考阅读。

◎从前天竺国有位卢至长者,其家资巨富却极其吝啬,连自己之妻子奴婢都深受其苦。

一天遇佳节,卢至悄悄取四文钱买了酒食,到荒郊野外的乱坟堆间独自吃喝。他平时从不饮酒,很快就醉了,于是他高声唱道:“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于毗沙门,亦胜天帝释。”

帝释听见了,笑着说:“此人所食不过四文钱,就说其快乐超过我,我当想个办法捉弄他一下。”

帝释当即化为卢至的模样,来到其家,对其家人说:“我以前薄待你们,只因有慳吝鬼附我身上,幸好今天出外游玩,摆脱此鬼,今天你们可各自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尽管自取。”

于是打开全部库藏赏赐之。帝释又告诉家人说:“悭吝鬼容貌与我很相似,一会儿肯定还会来,你们当赶它出去。若放它进来,我又会慳吝。”

家人唯唯诺诺,点头答应。过一会儿,卢至酒醒回家,被守门人驱逐,急忙大声呼叫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各拿棍棒驱赶他。卢至被吓坏了,哀告亲友。亲友送其归家。妻子儿女都说:“此是慳吝鬼,怎能相信他?”亲友见家中正坐着一个卢至,以为卢至就在家中,也出来骂道:“你果然是慳吝鬼。”

卢至有口难辩。遂向人借一匹绢,将献给国王,以诉说其冤。守宫门人不让他进,卢至就大声喊道:“我要进贡,我要进贡。”

国王传令让他进来。卢至正要献绢时,两腋忽然不由自主地将绢布夹紧,他使尽平生力气,才将绢布从肘间拔出。帝释立刻又让此絹变成一束草。卢至很惭愧。

国王笑着说:“我不需要你的绢,你有什么冤情,可以讲出来。”卢至含泪将事情经过向国王申诉了一遍。国王传令将两卢至及其妻子儿女一同带来对质。只见两卢至的声音相貌无不相同。于是令两卢至脱下衣袖露出手臂验痣,却还是分辨不出。又令两卢至各在一处,各写平生最隐秘事,不但内容相同,就连二人之字迹也毫不可辨。国王叹息道:“凡夫肉眼,如此容易被惑,我当请问释迦如来。”

于是载着两卢至,同至祇园精舍。佛即呼帝释变化的卢至。帝释于是立即恢复天帝形貌。国王见到帝释,投身下拜,让真卢至归家。卢至愁眉苦脸地说:“我即使回家,财物早已散失。”帝释说:“你若肯慷慨布施,库藏就不会散失。”卢至恼怒地说:“我只信佛,不信帝释。”世尊安慰说:“你尽管回家,帝释之言不错。”卢至回到家,打开库藏一看,果然毫无损失,大喜过望。从此以后,渐渐开始行善布施,不再像以前那样鄙吝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贫富富贫


在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家庭相当富有,父亲是地主,有很多土地租给农民去耕种。农民没有土地,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种纳租。偶然遇到荒年,或是旱灾、水灾,收成不好,徐凤竹的父亲,徐善人就带头减免当地的地租,或是统统捐出去以倡导救灾。有一天夜里,他听到鬼神在他门口唱赞歌。鬼神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郎。这些鬼神一直欢呼,唱了一个晚上。徐家秀才,指的就是徐凤竹。他的父亲做得那些善事,会有善报。徐凤竹去考试,一定会中举人。这一年,徐凤竹果然中了举人。这是“积德给子孙”的典型例子。徐凤竹的父亲是富人,他的钱财都用在了积德上,所以徐凤竹很快中举了。父母亲真要对子女好,应当以徐善人为榜样,努力行善,积累功德,把功德回向给孩子。徐善人听到鬼神唱赞歌,果然儿子中了举人,行善有了效应,因此,他更加努力地行善、积累功德,孜孜不倦。徐善人在行善上非常努力,他修桥、修路、斋僧供众、供养出家修行人,还接济贫困的大众,凡是有利益的事情,没有他不尽心的。

后来,徐凤竹的父亲又听到鬼神在家门口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的举人一直做到了都堂。”徐凤竹最后官至两浙巡抚,“巡抚”,就是现在的省长。可见,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的殊胜。

所以长远看,现在乃至未来,今生乃至来世,自己乃至后代子孙,行善的人生最有希望,越行善越欢喜,越行善感应越大,这就是良性的循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园住。时,诸小儿在舍卫城与祇陀林之间,以杖击蛇。尔时世尊,朝时,著衣持钵,往舍卫城托钵。世尊见诸小儿,在舍卫城与祇陀林之间,以杖击蛇。尔时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说言:为求自己安乐,而刑害亦在求安乐之众生者,彼于未来世,不得安乐。为求自己安乐,而不刑害众生之亦在求安乐者,彼于未来世必得安乐。-《刑害经》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的给孤独长者园住的时候,早上托着钵去舍卫城,路上见到小孩子们拿着木棍打蛇。释迦牟尼佛看到后说:为求自己安乐而去伤害其他也在追求安乐的生命的人,在来世得不到安乐。为求自己安乐,而不伤害其他追求安乐的生命的人,来世一定可以得到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