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远离一切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该由眼所见色生起心识,不应该由耳所听声、鼻所闻香、口所尝味、身所感触、意所思法而生起心识。应该生发无所住着的心识。如果心识有所住着,就是心没有止定。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当根据心识所生起的对外在表象的分别而行布施,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无分别的布施。如来说,一切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都是幻象,而一切众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众生,因为众生也是以心识反映的外在表象。
原文见《金刚经》: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明代末年,杭州官府下设的学校有一个姓赵的人,仁慈不杀生。有一年过年前,朋友送他一只鹅,家里人想杀鹅,赵某不让杀。元旦夜晚,家人又想杀鹅,赵某又不让杀。不久到了端午节,家人又问赵某要不要杀鹅,赵某生气了,不让家人杀鹅。于是这只鹅就活了下来。五月十七开始,赵某生了病,到六月初一,赵某的病很重了。赵某看见一个青衣人,领着自己到了一个衙门,衙门有三个告状的人。堂上的官员一一接过状子审查。过一会儿,赵某又看见同村的另外一个人和本村的杨老太太都来了。官员正要讯问赵某,忽然出现一只鹅,撞到赵某的身上,还说人话。鹅对赵某说:“你走吧,我来代替你!”赵某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自己家门口,看到自己的尸体停放在棺材盖上,忽然感觉自己醒过来了。当天,那只鹅自己死在了笼子里,赵某梦中所见到的人都在同一天去世了。-《救鹅巧报》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
浅译:自身本不存在,利己之心就不存在。不存在利己之心,就没有利益可言。不存在利益,也就无所谓真实与虚幻。没有了真实与虚幻,就可以证悟真如。
鲧(夏禹父)奉尧帝之命治水,九年未治平,被处死羽渊,其神识化为黄熊(熊,音乃,平声)。已逝之卫康叔托梦告诉卫襄公之小妾,要转世做她儿子。庄公八年,齐襄公在贝丘打猎,见一大猪,而随从者都见大猪是已死公子彭生所变。被周宣王所杀之杜伯现出人形,拉开赤红色弓箭射杀宣王。僖公十年秋,狐突于下国遇见已死太子申生;宣公十五年,有一位已死老人结草帮魏颗俘获秦国大力士杜回,作为报答魏颗曾救其女儿之恩德。成公十年,曾被晋侯所杀之赵同、赵括化作两个小鬼潜居于晋侯之膏肓处。吴王夫差于胥山杀死公孙圣,太宰三呼公孙圣,而公孙圣三应。越军祭祀伍子胥时,只见酒杯一动,酒便被喝尽。以上诸事,都是发生在汉明帝之前的轮回实例。
形体虽有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分,而真性并无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别。
形体随心念而变。一念仁慈,可跻身人天。一念凶恶,即种鬼畜胚胎。既然为善为恶互相夹杂不纯,则为人为兽也轮回转换而不恒常。
有人问一僧说:“人之身体为何直立而行,兽之身体为何爬而横走呢?”僧说:“人之前世心直,所以今世之身也直。兽之前世心横,所以今世之身也横。”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因而形体倏忽转世为人,倏忽再世为兽,岂不是颠倒无常?又因为人知惭知愧,所以人则有衣。兽无惭无愧,所以兽独无衣。又人因行善修福,所以随冬夏而更换裘葛。兽因无福,所以无论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又,人于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所以今世随心所想,口中都能——说出。兽于前世,常说恶语、妄语、讦人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说。纵使饥渴濒死,也不能开口乞食。即使刀刃刺心,也不能出言辩屈。
民国十三年(1924年),浙江省督军卢永祥的军队驻扎在嘉定县黄渡镇。有一个士兵用一枚假的钱币向村妇买东西。村妇发现钱币是假币后找到那个士兵要求调换为真的钱币,士兵拒绝调换。村妇找到这个士兵的排长告状。排长拿出自己的钱与村妇交换了那枚假币,并把那枚假币放在上衣的上口袋里。民国13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开战。这个排所在的部队参加战斗,一颗子弹打到排长上半身,而子弹正好击中上衣上口袋中的假币,将那枚假币达成了凹形,而人丝毫没有受伤。战后打扫战场,那个使用假币的士兵已经阵亡了。这个排长以区区一块钱保全了性命,而子弹不偏不倚正好被那枚假币阻挡,真是非常巧的事情,而这种巧合也许正是必然的结果。
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圆觉经》讲“无二”
秀水县的孙鄘,去南阳做客,途中路过襄江,捡到两支金钗。于是,孙鄘停下来等失主。不久一个女丫鬟哭着来找金钗,孙鄘核实后把金钗还给了丫鬟,丫鬟说孙鄘救了她的命,希望以身相报,孙鄘拒绝后继续赶路去南阳。到达南阳后,孙鄘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归途与其他人的船再次路过捡金钗的地方,碰巧上次的丫鬟在水边洗衣服认出了他,丫鬟急忙跑回家找来主人一同请孙鄘去家里做客。孙鄘答应了,吃过饭天色已晚,孙鄘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继续赶路,才得知昨晚暴风雨,那些船都沉没了,唯独孙鄘完走了一天,安然无恙。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諸佛法印有三種:一者:有為法,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無為,念不生皆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一切法中無有我性
高邮的张百户去淮安游玩,在湖中乘船休息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湖堤上。他突然看见远处一个小船浮沉于水上,船上有一个人趴在那里,大声喊救命。张百户非常可怜那个人,急忙拿出十两白银,呼唤周围的渔船去打救那个人。等渔民把那个人救上岸,才看清楚这人原来是张百户的儿子。父子相抱,惊喜而归。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正觉,在优楼比螺村,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住。尔时,世尊,单跏趺坐,享解脱乐,经七日已,乃从定起,于初夜分,顺观缘起诸法,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愁叹。如是苦聚,如是而生。尔时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说言:谛修禅观之婆罗门,悟诸法(缘起)时,彼诸疑惑,即能销尽,以悟诸法,如是因生故。-《自说经.菩提经.一》
南京汉西门有个回民叫哈九,以开饭馆为生。有一个江浦人带了一个口袋,裡面装有五十两银子,遗失在店中。哈九追到江边,把钱还给了这个人。
他们分别以后的一天,这个江浦人回到家乡,看见大风吹翻了江中的船,落水的人很多。这人忽然想到:“我就当作哈九没有还钱给我,就用这笔钱来做好事吧。”于是这人便呼叫渔船说:“救起一个人,我赏给五两银子。”渔船上的人纷纷去救人,但只救起一个人。一问原来是哈九的儿子。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顺治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捨。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圆觉经》
北宋初年,吕蒙正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突然听到有人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面对羞辱,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但是,与吕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满,要追查此人是谁。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查。下朝以后,吕蒙正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逮住那人。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
北宋名相富弼在为官时,有人指着他的名字辱骂他,富弼说:“这个人没骂我。”其他人说:“明摆着是骂你,喊着你的名字呢!”富弼说:“天下有同名同姓的人。”骂他的人听了这话非常惭愧。富弼身为名相,容人之量由此可知。
容人之过。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可以寡过矣。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可以远怨矣。忠恕二字,世人反用之,君子顺用之。
何谓忠恕?「忠」是中人之心,对他人尽心竭力,对自己严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对他人宽宏大量。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涅磐经》第三十八品说:“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大智度论》十四篇说:“妄语者,不净心欲诳,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大乘义章》第七篇说:“言不当实,故称为妄语”。
英文的译本,很多译为DECEPTIVE LANGUAGE或简称为DECEPTION(欺骗)。
邠州有一个屠夫安某,家里有一只母羊和它的羊羔。一天,安屠夫要杀掉母羊,就把母羊绑在架子上。那只羊羔忽然向安屠夫下跪,并且流眼泪。安屠夫很奇怪,于是把刀放在地上去叫家人观看。等安屠夫和家人回来的时候,刀却不见了。找了半天,发现是那只羊羔把刀衔走,放到了墙根,羊羔自己跪卧在刀上。安屠夫看后心中感悟,于是从架子上解下母羊,把母羊和羊羔一同送到寺院放生了。-《孝羊卫母》
嘉善地方有个姓孔的人,某日出门去拜访亲戚。到了中午,亲戚热情地留他下来吃饭,还打算杀鸡宴客,孔某听了便急忙阻止,鸡才没有被杀。当天晚上,孔某在亲戚家留宿。由于那天这位亲戚的家里正在舂米,因此石杵就悬挂在屋梁上,而他睡的地方就在这石杵之下。到了半夜二点多,孔某在睡梦中忽然觉得有鸡来啄他的头,赶了又来、赶了又来,这样连续三次,让孔某觉得不堪其扰,便爬起来想要起来点灯赶走鸡。他才离开床边,上面那块石杵就「砰!」的一声掉下来了,刚好就掉在他头部所躺的位置。「要不是鸡来吵醒我,我大概就被石杵当场打死了!」孔某大吃一惊,也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后来,他便经常以此事为例来劝诫他人不要杀生。
难有多端,约略言之,不出七种。一水、二火、三牢狱、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病。遇水火难的,以及时拯拔为救;遇冤狱难的,以伸冤昭雪为救;遇盗贼刀兵难的,以助其脱离危险为救。救助之心皆出自至诚,见人之难,如己之难,想尽办法,竭尽财力,使救人之心,尽到十分圆满为止。灾难来临而救,是有形迹之救。如孔子所说:“审理争讼,我也与他人一样公正。”还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德更加殊胜,也如孔子所说:“必须使人民不发生争讼。”为什么呢?人之所以遭难,皆因前世造业所致。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就多了。所以,救助已发生之难,所救毕竟有限。预防灾难不发生,其救无穷。救助已发生之难,是凡夫之善行。而预先杜绝灾难,是菩萨之修持。二者不妨同时并行。
急与难不同。难通常指遭遇不幸,急大多指缺乏财物。世人往往视钱财如命。从赖以生存方面来说,没有比穿衣吃饭更急的;对于疾病来说,没有比医药更急的;有子女的人家,所着急的是子女婚嫁之事;遇到有人死亡的,所着急的是丧葬。遇到这些令人忧愁之事,都必须随分随力给予帮助,这就叫做济。◎孔子说:“当大道施行之时,天下是人民所公有的,所以人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也会尊敬他人的父母;不仅只爱护自己的子女,也会关心他人的子女。”又说:“厌恶财物被弃于地而浪费,何不施予他人,不必藏为自己所有。厌恶本身有能力而得不到发挥,何不出力协助他人,不一定要为自己才使力。”果能明白此理,则急虽在他人身上,却不敢看作是他人之急,而直当做是自己之急了。若能视他人之急如同自己之急,那么生生世世就不至于急了。◎陈几亭先生说:“俗谚称富人为财主,是说他能主掌财物。”家业虽不可荒废,但当节俭自己、周济他人。现今有钱之人,皆被钱财役使。能爱惜财物又能用以济人,才可称为财主。只知吝惜而不肯用以济人的,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优婆塞戒经》上说:“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又云:“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有怜悯欢喜心,未来得无量福德。若见田仓中有鼠雀偷吃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福无量。”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