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与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结有九结,使有十使。

结有九种,使有十类。九结谓:1.爱结(贪爱)。2.恚结(瞋恚)。3.慢结(憍慢)。4.痴结(不了解事理的无明)。5.疑结(疑惑三宝)。6.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7.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二种之取着)。8.悭结(悭惜自己的身命财宝)。9.嫉结(嫉妬他人荣富)。十使即分为利与钝之二种:1.贪、瞋、痴、慢、疑等五种,为之五钝使。2.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为之五利使。

众生生死流转的主因是“业”,而诸结为它的增上缘。众生的生死流转,不出乎这个世界,由于众生自身的造业不同,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世界可分为三种: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即所谓三界。其中欲界是比较低级的世界,又叫做下界,色界与无色界是比较高级的世界,又叫做上二界。在三界中,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欲界中的烦恼,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色界与无色界中的烦恼要素,这样就有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是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欲贪,二、瞋恚,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这五种里欲贪是对于事物贪求的欲望;瞋恚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达不到目的而发生的忿怒;身见是于自身执着为我的见;戒禁取见是听闻异端邪说之后,不假思索,就把它所规定的种种“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认为最胜而能得无上清净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对于正法及生疑惑不信的心理。这五种系缚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它具备“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结”。第一,是界下,贪欲、瞋恚这些“结使”惟限于欲界,不在上二界;第二,是果下,由贪瞋戒取这些“结使”为因,能招受“三涂”下劣的恶果;第三,是人下,身见戒取与疑等“结使”,只有凡夫才有,圣人是不会有的;第四,所障下,身见戒取与疑仅能障碍初果。


五上分结
其次五上分结——是随顺色界无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无明,二、慢,三、掉举,四、色贪,五、无色贪。这里面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而只是说由于痴暗不明义理的那种烦恼;慢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掉举是躁动嬉戏;色贪是对于色界的贪爱;无色贪是对于无色界的贪爱。这五种系缚色界无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具备“三上”的意义,所以叫做“五上分结”。第一,是界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在上二界即色界、无色界中生起;第二,人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是“学人”所起的烦恼;第三,所障上,无明等五种“结使”都能障碍“无学”上果。由于有“五下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欲界系缚不能超脱;由于有“五上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色界、无色界所系缚不能超脱。总之,依于上下分结,众生就不得不长此生死流转于“三界”。


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




毋意,则无或然;毋必,则无必然;毋固,则无固然;毋我,则无竟然。子绝四,在乎安定。安于其可,定于其然。毋意,无域;毋必,无疆;毋固,无界;毋我,无境。有境则有远近,有界则有彼此;有域则有明暗,有疆则有是非。庄子离俗,丧我绝对;孔子入世,毋我慎独。庄子求真,向往六合之外;孔子求正,不离三才之中。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夫子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四者为绝。孔子认为仁义智信这四个方面最高境界的修为是:为仁由己,言不必信,行无固义,用智于自。

先讲四个故事。

1直躬证父。楚国有个人叫做直躬,他父亲偷了邻居的羊,直躬举证自己的父亲,大家都说他直,可是他父亲被判有罪,然后直躬提出替父受罚,于是大家说他仁孝,结果把法官都感动了,就放了他们父子。

2尾生抱柱。古代有个屌丝叫做尾生,他喜欢上了一位女神,有次,女神约他在柱下相会,尾生等了很久,女神仍未出现,没想到突然发洪水,尾生言而有信,死死抱柱柱子不走,最后被淹死了。

3弦高假命东周期间,郑国有个商人叫做弦高,有次贩羊路上遇上偷袭郑国的秦军,弦高急中生智,派人回国通报,然后伪造君命,将羊群送给秦军,说是郑国国君特意派他来犒劳远道而来的秦军,意思是说郑国早有准备,于是秦军退兵。

4死不免冠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最重义的,行事皆以义,看到孔子和南子搭话也要批评孔子,子路不仅骂过孔子,早期还打过孔子。君子死而冠不免,据传这是子路临时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孔子看到子路义有过而智不足,于是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听了也明白老师是勉励自己不要过于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于是整天念叨诗经里的一句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只是最终子路还是被剁为肉酱惨死在一个义字上。

毋意,说的是为仁由己。叶公问孔子怎么看待直躬这个人,孔子说: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意思是说,直躬的直是表面的,他这么做是为了成名,不仅不直,反而是虚伪的。直躬为仁是有意而为,因此不是绝对的仁。意和己对立统一,意对己说是記,己对意说是憶。意是自己知道的自己,好比意识。己是自己不知道的自己,好比潜意识。仁不仁在己,不在意,无意之仁才是绝对的仁。直躬证父就是一个反例。真正的仁是自然而然出于本心的,好比做了好事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一样。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这些说的都是战胜潜意识。

毋必,说的是言不必信。(信无必言)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基本品德吗?非也,这是断章取义,孔子说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仁不仁在己,信不信在意,意不诚则不信。尾生抱柱就是一个反例。尾生抱柱不是守信而是傻,女神根本不喜欢他,约他只是玩,根本没有诚意。

毋固,说的是行无固义。(义无固行)事君以义,不义之举,君子固然不当为。伪造君命是欺君犯上是大不义,但行无固义。弦高假命就是一个反例。欺君犯上是要被杀头的,弦高不顾个人安危,救郑国于水火,所以弦高不仅不是不义,反而是最高境界的义。

毋我,说的是用智于自。仁者无意,仁不仁在己;智者无我,智不智在自。如果说仁不仁是看行为的起点,那么智不智便看行为的终点。自和我对立统一。自是自己眼中的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自己;我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看到的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真正的智者不要你觉得他要他觉得。我们一般会说,行侠仗义的人往往不顾自己,而理智的人很顾惜自己。实际上,行侠仗义的人顾我不顾自,而理智的人顾自不顾我。自我是自和我的综合,但分开看,自和我又不同。把这个搞清楚,才能理解毋我。毋我是说智用于自不用于我,就是不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子路死不免冠就是一个反例。子路义勇有过而理智不足。

综上,人要做到让别人了解自己不容易,其实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也很难,甚至更难。仁不仁,在举;信不信,在言;义不义,在行;智不智,在止。只有四绝,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 迷途书僮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色生时但空生,色灭时但空灭。诸行生时但空生,灭时但空灭。是中无吾我,无人、无神,无人从今世至后世,除因缘和合名字等众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实。-《频婆娑罗王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