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诸法,性常自空。

于爱处不生爱。于瞋处不生瞋。于慢处不生慢。于癡处不生癡。不自诳其身。如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譬如虚空。烟火不能染。大雨不能湿。如是观空,种种烦恼不复著其心。


欲界中多以悭、贪罪业,闭诸善门;行檀波罗蜜(布施)时,破是二事,开诸善门。

色等法非以空故空;从本已来常自空。色等法非以智慧不及故无所得;从本已来常自无所得。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

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维。-《大智度论》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一群人已经把他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会伤及身体。”于是秦穆公赏赐给他们酒喝。那些杀马的人喝了穆公赏赐的酒,之后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晋兵把秦穆公围困住了。那些过去曾经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于是这些人帮助秦穆公冲散了包围,秦穆公终于幸免于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史记.秦本纪第五》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无常经》讲一切无常,无须执着。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捨名捨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瞋觉故;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修喜心,为除众生不悦乐故;修捨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大智度论》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杂阿含经》



Woolworths 购物30块钱给一张卡通儿童卡。我们结了帐,拿着发票向收银员领取卡片,收银员说,“前一个顾客说,她所有能兑换的卡都留给下一个顾客,所以除了你们可以兑换的卡片,这些卡片也给你们。”说着多给了我们5张卡片。我就找啊,周围除了我们在结账没有其他顾客,晚上8点了。我就想,这前一位顾客真是nice,这个不用说了,这收银员能在顾客走了以后还守着那个把卡片给下一位顾客的承诺,我真是感觉很佩服。贴个朋友圈,感慨一下。一个看着很腼腆的小伙子,真心佩服。


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


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杂阿含经》


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兽皆亦知,欲乐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事,与彼亦何异! 
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
已得此人身,当勉自益利!
-《大智度论》

我们的身体具备各种感情和知觉,而且具有判断是非的智慧,然而,如果我们不去追求正道,就枉费了这身体和智慧。连禽兽都知道享受欲望和欢乐,如果我们和它们一样,只知道享乐却不知道修善,那么即使得到了人的身体,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堕落在饿鬼、地狱、畜生境界的众生,没有机会去学习佛法,我们既然获得了人身,投生成人,就应该自己勉励自己,修善积德,学习佛法。

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