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见诸众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大智度论》

释迦牟尼佛初次说法的鹿野苑的来历:玄奘法师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在波罗奈国,过去释迦佛因地修菩萨行时,曾经化身为鹿王,名叫名善鹿王。提婆达多也是鹿王,名恶鹿王。善鹿王与恶鹿王各有五百只鹿在自己的鹿群里。两群鹿都住在这同一个树林中。当时的国王名梵摩达。国王游猎此林,两个鹿王和鹿群都被国王的狩猎人群所包围。当时,善鹿王就来到国王前,对国王说:“大王打猎,又要放火烧林子,我们这一千只鹿今天就会死去。然而鹿死后肉很多,鹿肉当天就会腐败。恳请大王开恩,允许我们每天送一只鹿给您下厨。这样,您每天都有鲜鹿肉吃,而我们也能多延续几天生命。”国王觉得鹿王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这两个鹿群从此轮流每天送给国王一只鹿,不敢怠慢。这一天,正赶上应该恶鹿群贡献一只鹿给国王下厨。这只被安排好的鹿正好是一只母鹿。而这只母鹿怀孕有了小鹿。母鹿求恶鹿王延期让自己死,以便生下小鹿。恶鹿王不肯。于是母鹿来找到善鹿王,请求帮忙。善鹿王说,“慈母的心令人感动,恩德惠及未成形的胎儿。你放心吧,我来替你。”于是,善鹿王自己来到国王的厨房。负责宰杀的厨师见到鹿王亲自来到这里很惊讶,于是上奏给国王。国王就问鹿王为什么亲自来了?善鹿王说:“今天正好赶上一只母鹿怀孕,恳求生下小鹿再来送死。没有别的鹿适合替代她。谁不想多活一天呢?我心中不忍,又怕失约,所以我自己来供奉您的厨房。希望您同意我来替代她。”国王听了,慨叹到:“你有这份善心,你才是人,我才是野兽。我从此不再吃肉,不再需要你们送鹿来给我下厨。”国王下令,这个园林施舍给鹿群作为养鹿的苑林。所以取名“鹿野苑”。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个因缘,初次讲佛法就选择了这里,也是为了报答这个地方昔日的恩德。

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并诸众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者?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火即当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独蔚茂,不为火烧。(故经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斯言验矣)。-《大智度论》

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有一天你会明白,
善良比聪明更难。
聪明是一种天赋,
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不要在心情糟烂差的时候,
用决绝的话伤害爱你的人。


释迦牟尼佛在出家的当夜,他曾经的妻子耶输陀罗才察觉到自己已经怀孕。然而经过六年,耶输陀罗才生下儿子罗侯罗。后来,佛陀曾经回到家乡度化亲友,曾经的妻子耶输陀罗就问佛陀,是什么因缘,她自己要怀孕六年才生下儿子。佛说了这件事的因缘:在过去久远的时间以前,罗侯罗曾经有一生是个国王。当时有一个仙人来找到国王,说希望国王治他的罪。国王问仙人,他有什么罪?仙人说,“我没有经过允许就折断了这里的杨柳枝,而且饮用了这个国家的水。”国王说,“我刚登基不久,杨柳枝和水就是我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东西,您没有罪。”仙人说,“即使是这样,我的心中还是有悔恨,希望你现在就治罪于我,避免将来因此事我再遭受其他的罪罚。”国王说,“如果您一定要我治罪,那请稍微等我一下,我回到宫里马上就回来。”结果国王进了王宫,六天没有出来。仙人在原地等待国王六天,没有吃饭喝水。仙人想,“也许这就是国王用来惩罚我的方法吧。”过了六天,国王从宫中出来,向仙人赔不是。国王说,“我实在抱歉,因为我把应该回来找你的事情给忘记了,请您不要责怪我。”因为这个因缘,这个国王在五百次转世中都堕落在恶道中。后来的五百次转世,他每一次在母胎中都要呆六年。这就是罗侯罗为什么在母亲胎胞中呆了六年的因缘。-《大智度论》

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贪欲,无由近道。-《大智度论》

欲为怖畏、忧苦因缘。-佛为著欲婆罗门说

过一切色相,不念别相,灭有对相,得入无边虚空处。-《大智度论》


舍利弗说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维摩诘经》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有一世,是螺髻仙人,名字叫尚阇梨。他曾经处于第四层禅定,出入呼吸都已经没有了,在一棵树下坐,兀然不动。有一只鸟见到了,以为是一棵树,于是在仙人的头发中下蛋。这时候仙人从禅定中醒来,觉察到自己头发中的鸟蛋,就想:“如果我现在起来,母鸟一定不会再来,而如果母鸟不来,鸟蛋就会坏。”于是,仙人就重新进入禅定中,直到小鸟孵出后能够独自飞走的时候,仙人才起来。-《大智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