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条大力毒龙,如果有任何众生站在它的面前,身体弱的看到它的眼睛就会死,身体强的闻到它的呼吸就会死。这条龙因为受一日的戒律,为求寂静,在林中静坐,坐久了就睡着了。凡是龙,睡的时候像蛇一样卷曲身体,但身体表面会有艳丽的花纹闪动。这时候,有一个猎人走进树林,看到龙身上美丽的花纹,心想:“我如果把这张稀有的皮献给国王,一定会受到奖赏”。于是就用木杖按住龙头,用刀剥龙皮。龙早已觉察,但龙心想:“以我的力量,颠覆这个国家都易如反掌,这个小人哪里能困住我?但我今天在持戒,就不计较这个身体了,我要听从佛的话!”于是毒龙忍着不睁眼,不呼吸,以免伤害这个猎人。为了持戒,毒龙被剥了皮也没有悔意。因为没有了皮肤,裸肉在地上,太阳一晒非常热,于是毒龙蜿蜒钻进土中,想沾一下泥土下面的水,可土中有很多小虫来吃它的肉。为了持戒,毒龙又不敢再动,怕伤了这些小虫。毒龙自己心中想:“我现在的肉身就布施给这些小虫,让他们填饱肚子,将来如果我成佛道,还要把佛法布施给他们的心灵。”毒龙立下这个誓愿,终究没有动,最后身体被虫子吃光而命终。毒龙命终后,转生于第二忉利天。这条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当时的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些小虫就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八万诸天得道者。菩萨护持戒律不惜身命,决定不悔。-《上苏陀苏摩王经》

一心持戒,为生善处,生善处故见善人,见善人故生善智,生善智故得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得佛道。-《大智度论》


有一只狐狸,在森林里,靠吃狮子、虎豹吃剩的残羹为生。有一段时间,连残羹剩饭都很难找到,于是狐狸半夜越入城墙,跑到人居住的院子里寻找食物,好久没有找到食物,在栅栏边睡着了。等狐狸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狐狸很害怕,它估计自己很难逃走,但留下来又怕被人杀死,于是它躺在地上装死。很多人走过来看这只狐狸。有一个人说:“我需要狐狸的耳朵。”说完就来割狐狸的耳朵。狐狸想:“割掉耳朵虽然很疼,但身体还在。”又有一个人说:“我需要狐狸的尾巴。”说完就割狐狸的尾巴。狐狸想:“割掉尾巴虽然很疼,但比起性命还算小事。”又有一个人说:“我需要狐狸的牙齿。”狐狸想:“要伤害我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头,我就没有活路了。”于是狐狸从地上跳起来,奋力冲过各个关卡,终于逃生。修行的人的心,追求脱离苦难,就像这只狐狸。当衰老来临的时候,还自己安慰自己,不能发奋的决断精进。生病的时候也是这样,病一痊愈,就不能下决心去修行。等到死亡快来临的时候,自己知道没有可以安慰自己的了,就能够自勉,果敢的勤奋,精进修行,从死地中得至涅槃。-《大智度论》

菩萨自念:我不应如诸余人,常随生死水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当为众生兴大悲心!-《大智度论》


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我则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大智度论》


由“我本发心...”讲“本愿”
【本愿】: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无量寿经上曰:“皆是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同下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往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十住毘婆沙论三曰:“一切去来今佛,威力功德智慧无量深法,等无差别,但随诸佛本愿因缘或有寿命无量,或有见者即得必定,闻名者亦得必定者。”法华经譬喻品曰:“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十种内心的障碍:一,欲;二,忧愁;三,饥渴;四,渴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养;十,自高憍慢。-《大智度论》

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大智度论》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佛教律藏


譬如人欲远行,初欲去时,是名为欲;发行不住,是为精进;能自劝励,不令行事稽留,是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进,精进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诸法,乃至得成佛道。-《大智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