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优波离尊者的本生谭:
「过去,有两个人,他们是朋友,都生在贫穷的家庭,不过,他们虽然贫穷,但没有忘记布施行善,以这样的功德因缘,后来再生的时候,一个做了国王,名叫梵德;一个生在有崇高名闻的婆罗门家,名叫优婆伽。
优婆伽娶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非常爱她。有一天,大概因为优婆伽对别的女子表示亲切的态度被他太太看到,所以她很不高兴,开始嫌恶起丈夫来,起初几天是大哭大闹,后来就终日不和优婆伽讲话。
「心爱的妻子,她的疑心妒心是这么重,优婆伽没有办法可想,只有闷闷不乐。春日花开,夏天炎热,就是在夫妻不讲话的这年春夏之间,妻子忽然对丈夫说道:
『请你今天到街上去买些鲜花回来,装饰装饰我们的房子!』
「多情的丈夫,听到妻子的话,非常欢喜,随即到市场里买花,归途中,正值火伞似的太阳照着大地的时候,因为重新获得妻子的爱情,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优婆伽,在路上不禁就大声唱起恋歌来。
「这时,梵德王正在王宫的楼阁上眺望风景的时候,优婆伽从王宫的城墙下经过,歌声传进梵德王的耳中,他听了以后,觉得奇怪,心想:看他的装束,是一个婆罗门身分的人,在这样大炎热天能悠然的唱着恋歌走路,他一定是很乐观的人。国王一时的好奇心,就派人去把优婆伽叫来,两人一谈,国王大喜,愿将很高的官位送给优婆伽,从此非常宠爱他。
「优婆伽受梵德王的信任,权威一天大似一天,到后来,人民有的只知道有优婆伽,而不知道有梵德王。优婆伽并不就此满足,他竟想在梵德王睡午觉的时候,把他刺死,自立为王,当他有了这样企图的时候,有一天终于自己反省觉悟,深深的感到名位权欲的可怕,他把自己的恶念完全坦白的告诉梵德王,梵德王仍嘉许他的忠实,但优婆伽愿舍弃权柄,忏悔出家,他修行不久,就证得神通!
「在这时,王宫中有位理发师,名叫恒伽波罗,听到梵德王赞叹优婆伽的出家,生起随喜的心,他也发愿出家,做了优婆伽的弟子,一心修道,终于同样的获得神通!
「优婆伽和恒伽波罗,同样有了神通,同样都是圣者,所以当有一天梵德王到高山森林里供养优婆伽的时候,他顶礼以后,心想,对圣者不可以过去的出身来衡量,因此就以身作则的自己先向优婆伽顶礼,然后又叫跟随的数百大臣,也向恒伽波罗顶礼。
「出身下贱的恒伽波罗,由于法的威力,能使国王向他跪拜。
「以上虽然是过去古佛时的往事,但法是永久不变的,在佛法里无论谁的出身怎样,这不是问题,开悟证果的人就应该受人尊敬,而证悟又是不分阶级的!」
佛陀说到这里,郑重的告诉大家:
「当时的优婆伽,就是我身;理发师恒伽波罗,也就是现在的优波离!」
像这样单调的本生谭的故事,若是仔细的吟味,就知道他暗示的含义。为了权欲,生起杀害的心,当佛陀因中修行时也起过这种念头,首陀罗族的贱民优波离,开悟证果,成为教团的上首,受大家的恭敬,这并不是首次,在过去世,他就有这样的本因。
有四等心:慈、悲、喜、护。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当求方便,成就这四种心。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法句经》偈160)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库尼。她加入的比库尼僧团的导师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胎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库尼就带她去见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库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库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树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和毘舍佉前来,他们都是着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
毘舍佉检查过该比库尼后,向优婆离尊者说,这位比库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优婆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库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库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库尼后,他也成为沙马内拉。成年后,他更加入僧伽,成为比库。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观想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库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着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么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库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库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么意思呢?」这么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着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着。当天,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库的母亲如果听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拉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
手执扫帚的比库
人若不放逸,则自净其意,并照耀世间,一如明月无云翳。 (偈 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扫,住在同一精舍的离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禅修。沙姆迦尼尊者认为离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费时光。
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诉离瓦塔尊者:
「你很懒惰,只知依靠信徒出于虔诚和慷慨所供养的食物。难道你不觉得有时候也该打扫地板、房屋或其它地方吗?」
离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库不应该所有的时间都在打扫。应该在清晨时打扫,然后外出化缘,进食之后,观身,察觉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诵经文直到晚上,这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再打扫一次。」沙姆迦尼尊者严格遵照离瓦塔尊者的话去做,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其他比库发现沙姆加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时间在打扫,就问他原因。
他说:「当我正念尚未具足时,我经常打扫,但现在我已经正念现前了。」
其他比库对他的话存有怀疑,就去请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称他是阿拉汉了。」佛陀告诉他们,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经是阿拉汉果了。
佛法光耀世间,如明月无云翳。
鸯掘魔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为婆罗门,他的父亲在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宫任职。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剎尸罗接受教育,由于他相当聪慧,而且服从老师,因此甚得老师和师母的欢心,其他学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师诬告他和师母有染。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不相信他们的话,但经过他们一再的诬告,他终于相信,而决定报复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杀害阿伊沙卡会受到报应,于是便设计一个比直接杀害无辜的阿伊沙卡更恶毒的计画:他告诉阿伊沙卡去杀害一千个人,而且每杀一个人,就砍下一根指头给他 ,做为感谢他教导的学费。阿伊沙卡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为了服从老师,就开始杀人,并且把砍下来的指头挂在树上,但这些指头却被乌鸦和秃鹰吃掉,所以他就把指头做成项鍊,以确定数目。
由于他的杀人行为,人们称呼他为鸯掘魔(意思是手指头项鍊),他也因此成为令人惧怕的人物。国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后,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亲玛塔妮听到国王的命令后,就亲自下乡,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这时候,他颈上的项鍊已经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头了,只差一根就凑足一千的数目了。
当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挠的话,正在寻找最后一个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会发现他的母亲,并且加以杀害。果真如此,他就会受更长久的苦报。出于对他的慈悲,佛陀就出发前去他栖身的森林。
经过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虑,整个人几近崩溃而急于砍下最后一根手指头。他决定杀害第一个见到的人,就在这时候,他瞥见佛陀,便高高举起刀子追赶上去,想要加以杀害。但无论如何追赶,佛陀总是在前面。最后,他大声吼叫:「比库!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并不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就问道:「比库!你为什么说,你已经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诉他:「我说我已经停止,因为我已经不再杀害众生,不再瞋恨众生,我内心满怀无限的爱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弃杀害众生,瞋恨众生,而且没有爱心与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来的人。」
听完佛陀这席话,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阵思考:「这些话只有智者才说得出口,这比库智慧超凡,兼且异常勇敢,他一定是比库的领导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为了使我重见光明才专程来这里的。」这么一想之后,他放下武器,请求佛陀恩许他加入僧伽,佛陀也答应他的请求。
阿伊沙卡的母亲在森林里到处喊他的名字,但遍寻不着,只好回家去。后来,国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发现他已经放弃过去的邪恶行为,成为比库,就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阿伊沙卡于是在精舍里,精进修行。
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仍然不得安宁,因为即使单独禅修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作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怜悯的哀嚎总是浮现在脑海里。每当他外出化缘时,人们更因为他过去所做的恶业而向他投掷石头,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头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告诫他:「鸯掘魔!你已经不再作恶了,要有耐心!你现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恶业的恶报。如果不是我遇见你,你的恶业会令你在地狱中遭受更长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舍卫城化缘的路上听见痛苦的哭声。当他发现是一位孕妇正在产前疼痛,却无法顺利生产时,他内心想到:「一切众生都免不了苦。」他满怀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叙说孕妇产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导他诵读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后人称之为《鸯掘魔经》。学会后,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坐下来,隔着一片纱幕,开始诵唸佛陀教他的经文:「姊妹!自从我成为阿拉汉以来,我未曾故意杀害任何众生,愿此经文使你一切顺利,且预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这时候,这妇女顺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这经文至今仍然有效。
鸯掘魔喜欢单独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处。后来,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库请问佛陀鸯掘魔往生何处,佛陀告诉他们:「鸯掘魔已经般涅槃了。」他们却不相信:「杀害这么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鸯掘魔因为没有善友,所以才会作下如此多的恶业。后来,他经由善友的协助和忠告,而坚定、正念现前地修习佛法和修禅。因此,他的恶业被他的善业所粉碎,内心没有丝毫的污垢烦恼。」
在《北传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六)》中记载了佛陀陈述央掘魔罗与其婆罗门师父以及师母的宿世因缘:在过去贤刼之中,迦叶佛刚入涅槃后不久,有一国王名叫「大果王」,育有一「清淨太子」,太子身心清淨,不欲结婚。太子年过三十之后,国王欲让太子成婚,太子不肯,国王召请大臣们商量,群臣认为应该让王子「乐著五欲」,于是找来一位精通媚术之女「婬种」与太子性爱,太子自从一夜春宵之后,乐于性交,甚且与国王要求全国处女在出嫁之前的初夜权。后引发人民愤慨,有九百九十九人攻入王宫,要求国王处决太子,否则推翻王朝。最后国王决定牺牲太子,让众人将太子凌迟处死。王子临死前,发下毒誓:「今日人民要杀我,愿我来世,当报此仇。又愿我能遇到真人罗汉,速得解脱。」当时的大果王,就是今日鸯掘魔罗老师的前身,当时的婬女,就是他的师母,当时的人民,就是今日被害者,当时的清淨太子,就是今天鸯掘魔罗比丘的前身。
有常色者是内,无常色者是外。
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
聚法之色,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苦尽谛也。
受者,无形不可见。阴者,有色可见。
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故,有字者,是生死。
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故,无字者,是涅槃。
—《增一阿含经》须陀沙弥
一切法皆无自性。
颂曰: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