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明白世间实相的纺织女
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
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 (《法句经》偈 174 )


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佛陀说:「请正念现前地观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的,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佛陀也劝诫大众要经常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他也告诫大众:「如同手持木棍或长矛的人在面对敌人和其他有毒、危险的动物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般,对死亡有正念的人也会保持正念面对死亡,因此会往生善界。」很多人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但一位十六岁的纺织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说法后,佛陀返回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世间,明白那位女孩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维说法。当这女孩听到佛陀和数百位比库再度莅临说法时,也想前去听法,但他父亲却急需一些纺织用的线轴,她于是快速绑好线轴,然后出去找父亲,想把这些线轴交给父亲。路上,她在听法大众的外围停留了一会儿。
佛陀知道这女孩一定会来听法。佛陀也知道,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纺织机器之前听闻佛法,而不是离开纺织机后才来听法。因为她生命即将消失,而她往生何处仍不确定。所以当年轻的纺织女孩出现在听法大众的外围时,佛陀仔细注视她,而当她发现佛陀注视她时,她放下篮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问她四个问题:


「妳从何处来?」 「我不知道。」
「妳要往何处去?」「我不知道。」
「妳不知道吗?」 「我知道。」
「妳知道吗?」 「我不知道。」


大众听见她如此回答佛陀的问题,都认为她对佛陀不恭敬。佛陀就问她的回答是什么涵意。
她说:「世尊!既然你知道我从家里来,所以我认为你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过去世是什么,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问我的来世要往生何处,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问我知不知道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后的问题问我知不知道何时会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听完她的解释后,称赞她的解释。她也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


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兜率天。她父亲这时候伤心欲绝,泪流满面,但也明白生命无常,他就前去面见佛陀,请求允许他加入僧伽。从此以后,他成为比库。不久之后,更证得阿拉汉果。


成为一个柔和的人。
不要让世界使你的心变硬。
不要让痛苦使你的心生恨。
不要让痛苦偷走你内心的甜蜜(光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


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乔达摩佛陀。
释迦佛,“释迦”是其种族之姓,意为“能仁”,“牟尼”则是古印度对于圣者的尊称,意为寂默。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的王族家庭。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被认为是世间最尊贵者,故弟子与信徒们,常以世尊来称呼释迦牟尼。佛并非神而是境界在神之上的人,因为诸佛都是生在人间的凡人。


《增壹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佛来人间成佛是“随诸佛法”,不仅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超越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世尊都是在人间成等正觉的。诸佛为何选择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这与轮回中六道的特点有关。六道可分为善恶两部分,人、天二道为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道为恶趣。其中天界有无量福报可享,恶趣则有无数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点是苦乐参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为修行的标志和必经之途,释尊早年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仅以一麻一麦维持生命,直至皮包骨头仍未悟道。由此,释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弃苦行,这才有了菩提树下成道的因缘。“苦”的生活容易策励出离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寿隆长,多耽于享乐,顾不上出离,人道福报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报。过分享乐使人懈怠,而过度的“苦”则使人身心热恼,执着苦痛。如同恶道众生,历尽苦难,自顾不暇,更无机会听闻佛法,谈何修行?而人生之乐可以带来身心的安定,有助于修行,所谓“身安而后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来教法,这一点是天人无法比拟的。《立世阿毗昙论》将这殊胜的修行条件分说为八种:一聪明故,二者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大毗婆沙论》还认为人能够令心意寂静,其他道的众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人。《长阿含经》中也谈及了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洲人类修行的优势:一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是“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强记,佛出其土”。这三件事不仅胜过诸天,也超胜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众生可以往来人、天道中,而人道众生不可随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后再化生人间,会引起猜疑而使众人难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间成道。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


    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


       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达一眼,阿难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着供养佛陀。


       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么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青年,中年,老年),智者时时醒觉。 (《法句经》偈157)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善良就是相信自身应该有感到惭愧的地方。
无贪恋的自性于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众生中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不懈怠的使心安住于不放纵、不散失的状态。
多行施舍,而不伤害任何众生。
—引自唐代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对四谛法门的注解:
一。苦谛。苦谛中包含以下内容:
1.无常:
无性无常。性常无故。
起尽无常。有生灭故。
垢净无常。位转变故。
2.苦:
所取苦。我法二执所依取故。
事相苦。三苦相故。
和合苦。苦相合故。
3.空:
无性空。性非有故。
异性空。与妄所执自性异故。
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4.无我:
无相无我。我相无故。
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
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二。集谛。集谛中包含以下内容:
1.习气集。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执彼习气,假立彼名。
2.等起集。业、烦恼。
3.未离系集。未离障真如。
三。灭谛。灭谛中包含以下内容:
1.自性灭。自性不生故。
2.二取灭。择灭。二取不生故。
3.本性灭。真如故。
四。道谛。道谛包含以下内容:
1.遍知道。能知遍计所执故。
2.永断道。能断依他起故。
3.作证道。能证圆成实故。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余,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然后才教导他人,如此,才能免于犯错。(《法句经》偈158)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若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其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比库到维沙卡的家化缘。得到供养的食物之后,年老的比库就独自到其它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库在维沙卡的家。


这时候,维沙卡的孙女正要过滤水,准备供养年轻比库,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来。年轻的比库看见她在笑,也跟着笑了起来。


但这女孩看年轻比库对着她笑时,却说:“你这光头佬,干嘛笑我?”年轻的比库也回敬她:“你也是个光头,你母亲和父亲也都是光头佬。”这女孩一听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诉。


维沙卡立刻向年轻比库说:“请不要因为她而生气,她无意冒犯你。但比库确实剃除头发,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无边缘的钵化缘。所以她的话,不对吗?”


年轻比库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但她为什么要因此羞辱我呢?”这时候,年老的比库回来了,但也无法安抚年轻的比库和年轻的女孩。


不久,佛陀也来到维沙卡的家,并且了解这件误会的原委。佛陀知道这位年轻的比库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为了使年轻的比库更能接受他的话,佛陀就问维沙卡:“只因为这位比库剃除头发,你孙女就称呼他光头佬,这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他剃除头发是为了加入僧团。”年轻比库听到佛陀如此说后,就向佛陀礼敬,并且说:“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师和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可以理解佛法,就接着说:“享受感官欲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错误的,不如法的!”

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


佛陀究竟证悟后第一次返回咖毕喇瓦土城(佛陀的家乡)时,住在尼拘娄陀园,并且在当地为亲戚们说法。净饭王认为佛陀身为他的孩子,第二天应该会直接到他的王宫来化缘,而不会到其他地方去才对,所以并没有特别邀请佛陀前去接受供养,只是下令准备供养而已。


由于没有人特别邀请他前去接受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就进城化缘。进城之前,他心里斟酌着:「过去诸佛再进入亲戚的城市时,是直接到亲戚的家去,或逐户化缘?」经过思惟后,他明白过去佛都是一家一户地化缘,也就依序去化缘。


当净饭王从儿媳妇耶输陀罗(佛陀未出家时的妻子)处得知这件几近羞辱的消息后,异常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为什么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缘,我真的无地自容,你曾经是坐着金轿旅游的人,现在却一家一户化缘,这种作法适当吗?你为什么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国王,我并没有羞辱你,我不过是遵照过去诸佛的规矩而已,诸佛皆化缘生。」


国王明白诸佛都是如此,于是接受佛陀化缘的作法。


私按:逐户化缘,无分别,平等法。


人不可放逸,应该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法句经》偈 168)
人应该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恶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法句经》偈 169)

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


      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然能够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


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于忍,有不和顺者乎?

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在定,得无所畏。

永远不要后悔一天的生活:
好日子带来幸福;
不好的日子带来经验;
糟糕的日子带来教训;
最好的日子留下回忆。

佛在拘深瞿师园中,也就是过去四佛曾居住的地方。


一名比丘在探望佛的路上,于林中休息。优填王(非常残暴的一个国王),带领妻子和五百嫔妃也到林子玩耍。


王妻与嫔妃们围绕这名比丘礼敬这个比丘被优填王看到,王强迫比丘为自己讲禅法。王心想,如果比丘给自己讲法就供养比丘,不讲就杀了比丘。


比丘不讲法。然而树神变为鹿群引开了优填王。比丘遂飞腾虚空中,离开树林,来拜见佛。
佛问比丘为何不为王讲法。


比丘说:国王凶暴,无有慈心,杀害众生不可计数,沉溺于欲望,不见正法,行为骄慢,依仗势力,贪著财宝,轻慢世人,这样的人不对他说法。


佛说:如来在世间,无论天、龙、鬼、神、人,凡是问法于如来的,如来都会为其说法。就像脏衣服需要洗干净,对待欲望深重的人告诉他人身的不净,对于嗔怒的人用慈心感化,对于愚痴的人说十二缘法。应该怀着慈、悲、喜、护四种心,教化众生去学习真正的法,除去秽恶的行为,供养佛、法、僧,不与人争讼,成就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无染无污,寂静无为。而所有的供养中,尊重传播佛法最重要。

向佛陀求婚


古卢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儿,求婚的人不断,他明白告诉他们还不够资格娶他的女儿。


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他夫妇二人证得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出发到他经常火祭的地方。摩醯提利一眼瞥见佛陀时,当下认定佛陀就是他女儿要许配的对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后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儿来。佛陀于是到附近去休息。


摩醯提利一家回来时,只见到佛陀的足迹,但他的妻子说留下这种足迹的人已经涤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尽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还是毫无畏惧地找到佛陀,并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拒绝他的提议,并且叙述自己刚究竟证悟成佛时,魔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如何诱惑他,佛陀说:“想要诱惑解脱贪爱、执着与激情的人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人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佛陀继续说:“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都毫无感官欲望。 你女儿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甚至连碰触的兴趣都没有。”


听完佛陀的一席话后,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后来,他们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和比库尼,最后两人都证得圣果。他们的女儿却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发誓要找机会报复佛陀。


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佛陀不受系缚。------179/180《法句经》偈

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龙王和他的女儿


龙王(注)伊罗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时,虽然是一位比库,却不够理智,念念不忘犯过的错误,所以往生成龙。他有一位极端美丽的女儿。由于龙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开宣称,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儿所提的问题,就可以娶她为妻。因此,每个月两次,她都化身为人,到公众场所唱歌跳舞,并且提出她的问题。很多人尝试回答她的问题,但都不正确。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一位名叫优塔罗的年轻人,可经由这些问题而证得初果。但优塔罗已经出发,准备前去回答她的问题。佛陀便赶忙拦下他,告诉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优塔罗听完佛陀的答案后,果真证得初果,都龙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但他仍然前往说出正确的答案,以裨益他人,他与龙女的应答如下:


问题1:谁是统治者?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称之为统治者?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称之为统治者,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3:什么样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回答:毫无私心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
问题4: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愚痴?回答:追求感官欲乐的人。
听完所有正确答案后,龙王的公主继续请问有关感官欲望、后有、邪见、无明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优塔罗遵照佛陀的教导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这时候,伊罗卡帕塔龙王明白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就央求优塔罗带他前去面见、顶礼佛陀。他向佛陀叙述自己往生成龙的缘由。佛陀向他解释,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佛法难闻。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舍利弗的弟子证得阿拉汉果,大众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初果。

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法句经》182偈

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世间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事后,佛陀到三十三天教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沙瓦提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库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间教授完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叹佛陀返回人间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们从来未曾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法句经》181


注1: 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