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仁者无忧”与这一篇正相吻合:《忧愁缘自渴爱》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备注:贪欲有三种1. 欲爱,执着于感官的爱2. 色爱,执着于色界的爱3. 无色爱,执着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着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法句经》偈216)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有一次,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
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
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着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沙咖天帝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却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团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法句经》偈 186 / 187)
中阿含经卷十一载,王升三十三天,帝释曾分半座与王,后王思夺另外半座,忽失如意足,坠阎浮洲,生极重病。其虽得阎浮等四洲,享五欲之乐,然皆不满足,故取命终。尔时,王即释尊之前身。
曾经有四个经过修炼,具有神通的人。这四个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能避开生死之神而得到永恒的寿命。最后,四人决定躲藏起来,使死神找不到他们。
于是,一个飞腾到空中躲藏起来,然而最终不免死而死于空中;
一个入大海底躲藏起来,然而最终不免死而死于海底;
一个进入到须弥山的内部,然而最终不免死而死于山中;
一个入地至金刚际躲藏起来,然而不免死而死于地中。
佛说:没有地方可以躲藏死亡。要想脱离生死轮回,应当思惟四法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槃。思惟这四法本就可以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幸福是什么: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法句经》偈 194)
没有什么可以使从内部发出的光变暗。- 玛雅·安杰卢(Maya Angelou)
为水争吵:
释迦族的咖毕喇瓦土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紧临卢奚多河两岸,两个城市的农民都用卢奚多河水灌溉。
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们的米谷和其它的农作物都受到威胁,两岸的农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里。拘利城的农夫想把水改道,引导河水来灌溉他们的田地,但咖毕喇瓦土城的农夫加以抗议,他们认为如果拘利城农夫的计策得逞,那么他们的田地就没有水灌溉,农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双方都想独占河水,因此都怀有瞋恚和恨意。两个城市农人间的争吵像野火般,漫延开来,而传到双方统治者的耳里。两边都找不出妥协的办法,就准备战争,用武力解决。
佛陀知道他在河两岸的亲戚们正准备战争。为了他们的安宁和幸福着想,他决定加以阻止,就一个人单独到河的中央。两岸的亲戚看见他时,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边,向佛陀礼敬。
佛陀告诫他们:「你们不应该为少量不具重大价值的水大动干戈,伤害彼此更有意义的生命。你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这里的话,你们的鲜血现在已经像河水般淌满地上了。你们怀抱着恨意过日子,而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恨。你们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静。你们自私为己,敌意增长,而我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态。」
双方听完佛陀的劝诫后,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法句经》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安住不烦恼苦痛。 (《法句经》偈198)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安住不贪求。 (《法句经》偈199)
心如花园。可以播种同情或恐惧,也可以播种怨恨或爱。您打算在那种什么种子?
佛教与世界之其他有很大不同:
佛教讲无,无我,无贪,无欲,无染;世界讲有,有我,有得,有欲,有色。
佛教讲有,有捨,有戒,有忍,有学,有止,有观,有觉;世界讲无,无厌,无惧,无恃,无忍,无学,无止,无明。
佛教讲中道,平等,不二;世界讲一边,优劣,差别。
所以佛法是究竟法,是极致法。柳宗元:法之致者,莫过于般若。
佛法超越世界,超越的不只是我们的世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此,学习佛法的人也会超越自己所处的时空,也就是不再轮回。
若时菩萨。於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成唯识论》
浅译:真正的菩萨,于所遇境界,没有分别,也没有所得。因为分别、所得都不是正法,而是戏论。只有这时,才是真正的唯识性,也就是真如智,也就是平等法,也就是脱离了“能获得、有获得”的境界。“能获得、有获得”就是分别心,就不是正法,而是戏论。
以上内容是我的粗浅理解。读到玄奘法师于1380年前的译著,如果不能转述给周围的人,就辜负了大师的苦心,更是辜负了我佛世尊的教诲。阿弥陀佛。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着,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着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法句经》200偈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
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么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
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
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法句经》201偈
持戒难,蚊子叮咬难免要举手,蚂蚁爬在蛋糕上难免举手。避税算不算偷盗?迟到早退算不算偷盗?一丝一毫的欲念也是不净。玩笑开出来多数是妄语。别人都喝的酒自己很难驳人家面子...等等等。于是一次破戒就每每破戒,然后就没有戒。没有戒就没有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还在此岸,到彼岸就看不到希望。不持戒就没有渡河的舟楫。
《维摩经》在唐代以后的士大夫中颇为流行,因为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住相的行持。但事实上,尽管“三界唯心”,仍不可以“说空而退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于佛世尊灭度后2500年的人们来说,任何破戒都是远离正法,任何放逸都是屈服于欲望,破相论的目的是破除执着的心,而不是把正法的萌芽推向邪见。持戒虽难,也一定要时刻勉励自己,苟日新日日新。
尊敬佛陀的方法: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法句经》偈 205)
宽恕是自由的别称。(宽恕使人脱离情绪的束缚)拜伦·凯蒂(Byron Katie)
执着防碍修行:
沙瓦提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着于这位独生子,也出家为比库与比库尼。他们无法放弃彼此之间的感情来独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里,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齐谈话,一齐吃饭。也因此成为其他比库讨厌的对象,有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他们的行为。
佛陀告诫他们:「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爱别离、怨憎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贪爱任何人或众生,因为感情的执着会影响修行。」
比库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库。 (《法句经》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法句经》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法句经》偈 211)
同一日,某人转世生于豪富人家,有人堕地狱,有人生善处天,有人取灭度。佛说:身、口、意、命清净的人,身坏命终还生于人中;身、口、意、命不清净的人,身坏命终堕地狱;惠施、仁爱、利人、等利的人,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修习有觉有观禅、无觉无观禅、护念禅、苦乐灭禅,则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身坏命终入涅槃,不再轮回于生死。
佛陀安慰伤心的人: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会引起恐怖,毫无喜爱的人,远离忧愁与恐怖。------212偈
有位富翁因为儿子去世,而十分沮丧,他经常到墓园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明白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诉佛陀,儿子的去世使他哀伤痛苦。佛陀安慰他:“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瞭,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要你亲爱的儿子会死。不要如此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觉察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证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