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三昧 智慧 解脱

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於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

一个节庆的日子,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缘。路上,他们遇见几位手上都提着糕饼篮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园去。这些孩子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问讯,但却没有供养佛陀糕饼。

佛陀告诉其他比库:「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供养我们,但他们要供养的比库就要来了。等他们供养完毕后,我们再上路吧。」说完说后,佛陀就和比库们到路边树下的阴凉处休息。

这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后面赶了上来,这些孩子一看见咖沙巴尊者,马上流露出高兴的表情,他们向尊者问讯,并且供养糕饼。

马哈咖沙巴(摩诃迦叶)尊者忠告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师和众多比库就在树下休息。拿糕饼去供养他们吧。」这些孩子遵照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们的供养。

后来,有些比库说这些孩子比较喜欢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解释道:

「比库若像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都会受天人喜爱,也会得到四食 (注 2) 的供养。」

持戒严谨,具足正见,住法(注 1),明白圣谛,而且戒定慧三学圆满的人,为世人所敬爱(《法句经》偈 217)

注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殊胜法。注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医药。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而大迦叶却反其道而行,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释迦佛对这两者都加以驳斥,认为化缘、布施皆应随缘,不应该特选布施。

穷人之所以贫穷,因为对物的执着过重,因此没有布施善缘为因,难有富贵为果,因此给穷人一个布施的机会显然比不愿让穷人再花费更于穷人有益。

穷人富人皆是众生,贫富与当下的善缘不构成直接的关系。善缘起于过去善因。

进一步:菩萨应利益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生慈悲心。

更进一步:佛法平等,无二无别,若贫富有别,即是心有所住。佛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中国古代,一个家族几代人和睦相处的例子很多:

唐代张公艺,九代人同居,得成于相互忍让;

宋代陈昉,十三代人同居,家里七百人同吃住,养犬百只;

元代张闰,八代同居,妇女哺乳幼儿不分亲疏;

明代郑濂,七世同居,一千口人,家无闲话。

其中轶事:陈昉家一百只犬,也学主人,一同吃饭。一只未来,其余不吃。有人说是杜撰,可一查史书:猛虎毒蛇都因孝悌被感化,《高僧传》中,更有犬学僧人戒律-过午不食。难道这些都是古人杜撰?所以何必偏偏怀疑陈昉家的犬呢?


一位年老比库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年老比库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时,他还未证得阿拉汉果,也就从来没有说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们为他在寂灭之前都未能证得阿拉汉果,而感到难过。他们请问佛陀该年老比库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你们的老师在寂灭之前已经证不还果。他现在往生到净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为对自己只能证到这样的果位,感到惭愧。他实在努力精进,想证阿拉汉果。你们的老师对欲界已经没有任何的执着了。”

(注)净居天,证得不还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如来亦说有四流法,若一切众生没在此流者,终不得道。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

难提是巴拉纳西的富翁。他有一次听佛陀说兴建精舍给比库有很大的法益,于是就在仙人堕处兴建尖顶、布置良好的大精舍。当他把这精舍捐献给佛陀时,三十三天为他预留了一座华屋。

有一天,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时,看见三十三天为难提所预留的华屋。返回人间后,他请教佛陀:“世尊!世间做善行的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三十三天预留的华屋和其它的富贵吗?”

佛陀回答他:“你为何问这种问题呢?你自己不是已经在三十三天亲眼看见了吗?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亲友期盼长久不见的家人一样。当善良的人逝世时,他们将受到热切的欢迎,往生到天界。”

(注)《天宫故事注》说难提经过一生的布施后,死后往生三十三天。

长期离开家乡,到远处去的亲人平安归来的时候,亲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来欢迎他(她)。《法句经》219偈

同理,作善业的人虽然往生,仍然得到善报,一如亲朋好友欢迎返乡的亲人。《法句经》220偈


往昔久远之时,一天子与五百玉女在天宫花园游玩,上树采摘花朵而堕落树下,命终转生人间富贵人家。五百玉女不知其去处,捶胸呼唤,悲伤不已。

投生富贵人家后,经八、九月以男身出生,相貌端正,颜色端正,长大后娶亲不久,又离人世,转投生大海为龙。而人间的亲人不知其去处,捶胸呼唤,悲伤不已。

投生大海为龙后,身形矫健,龙女爱慕相随。然而又被金翅鸟吃掉。命终堕地狱中。而龙女不知其去处,捶胸呼唤,悲伤不已。

因此,当常修行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断色爱.无色爱。亦断骄慢。无明永尽无余。


我们平常所说的十地菩萨就是以下十地:

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萨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


治好皮肤病的女士:

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前往迦毗罗卫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有皮肤病,所以没办法前来,但他还是请她前来相见。萝西妮耻于得到皮肤病,只好遮着头脸,前来与他见面。尊者建议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请她变卖一些首饰,所得的钱财用来兴建供大众做善行功德的厅堂。萝西妮答应他的建议。尊者也请其他的亲戚协助她。他更建议萝西妮在工程进行时帮忙扫地,用水装满所有罐子。萝西妮遵照他的话做,病就日渐好转。

厅堂兴建完成时,佛陀和众多比库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应供后,佛陀询问捐献者是谁,但萝西妮却不在现场,佛陀就请她前来。等萝西妮来向佛陀顶礼之后,佛陀告诉她罹患皮肤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某一世时,她在愤怒下所作恶业的结果。佛陀说,那时候她是巴拉纳西国王的皇后,但国王却宠爱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仆人事先在舞女的床铺和地毯上洒上会使人发痒的粉末,再用这种粉末洒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发痒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却更加痛苦。

由于犯下这恶行,萝西妮今生才会罹患皮肤病。佛陀接着告诫大众,愤怒时不要鲁莽从事,也不可以对人怀有恶意。

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人,包括萝西妮在内都证得圣果。萝西妮的皮肤病也痊愈了,容貌变得清澄光滑。

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不执着名色的人,不受苦。 (《法句经》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