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離世。在塵離塵。


學之 三 月 , 不 知 肉 味 , 而歎 美 之 如 此 。 誠 之 至 , 感 之 深 也 。求所以 合 乎 天 理 之 正 , 而 即 乎 人 心 之 安 。


飯疏 食 飲 水 , 曲 肱 而 枕 之 , 樂 亦 在 其 中矣 。 不 義 而 富 且 貴 , 於我 如 浮 雲 。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
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俾埠,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夫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



發 憤 忘 食 , 樂以 忘 憂 , 不 知 老 之 將 至 。


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资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子不 語 怪 , 力 , 亂 , 神 。 怪 異 、勇 力 、 悖 亂 之 事 , 非 理 之 正 , 固 聖 人 所 不語 。 鬼 神 , 造化 之 跡 , 雖 非 不 正 , 然 非 窮 理 之 至 , 有 未 易 明 者 , 故 亦不 輕以 語 人 也 。 聖 人 語 常 而 不 語 怪 , 語 德 而不 語 力 , 語 治 而 不 語 亂 , 語 人 而 不語 神 。


三人 行 , 必 有 我 師 焉 。 擇 其 善 者 而 從 之, 其 不 善者 而 改 之 。 見 賢 思 齊 , 見不 賢 而 內自 省 , 則 善 惡 皆 我 之 師 , 進 善 其 有 窮 乎 ?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见仁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勤苦儉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


其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謀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為 之 於 未 有 , 治 之 於 未亂 。合 抱 之 木 , 生 於 毫 末 ﹔九層 之 台 , 起 於 累 土 ﹔千里 之 行 , 始 於 足 下。民之 從 事 , 常 於 幾 成 而 敗 之 。慎 終 如 始 , 則 無 敗 事 。


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滅。心滅境無侵。


一切實相。性清淨故。


聖 人 體 道 無 隱 , 與 天象 昭 然 , 莫 非 至 教 。 常 以 示 人 , 而 人 自 不 察 。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检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待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待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聖 人 , 吾 不 得 而 見 之 矣 ; 得 見 君 子 者 ,斯 可 矣 。善 人 , 吾 不 得 而 見 之 矣; 得見 有 恆 者 , 斯 可 矣 。


有恆者 , 不 貳 其 心 。 善 人 者 , 志 於 仁 而 無 惡 。亡 而 為有 , 虛 而 為 盈 , 約 而 為 泰 , 難 乎 有 恆 矣 。有恆 者 之 與 聖 人 , 高 下 固 懸 絕 矣 , 然 未 有不 自 有 恆 而 能 至 於 聖 者 也 。


子釣 而 不 綱 , 弋 不 射 宿 。


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按,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


江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是 以 聖 人 欲 上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後 之 。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民 不 重 , 處 前 而民 不 害 。是 以 天 下 樂 推 而 不 厭 。以 其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若沙門.婆羅門於眼不味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隨於魔。脫於魔手。不入魔繫。


仁遠 乎 哉 ? 我 欲 仁 , 斯 仁 至 矣 。 為仁 由己 , 欲 之 則 至 , 何 遠 之 有 ?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銀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征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夫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


禱者 , 悔 過遷 善 , 以 祈 神 之 佑 也 。 無 其 理 則 不 必 禱 , 既 曰 有 之 , 則聖 人 未嘗 有 過 , 無 善 可 遷 。 其 素 行 固 已 合 於 神 明 , 故 曰: 「 丘 之 禱 久 矣 。 」


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借莫如早起,戒做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善為 士 者 , 不 武 ﹔善 戰 者 , 不 怒 ﹔善 勝 敵 者 , 不 與 ﹔善 用 人 者 , 為 之 下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是 謂 用 人 之 力 ,是 謂 配 天 古 之 極 。


君子 坦 蕩 蕩, 心 廣 體 胖 。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侍,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急,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居家之道,可少有馀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可过于安逸偷惰。


若沙門,婆羅門眼不習進於色。不隨魔。自在。乃至得解脫魔繫。


子溫 而 厲 , 威 而 不 猛 , 恭 而 安 。


但令世界略得太平,大局略有挽回,我家斷不怕没饭吃。若大局难挽,劫数难逃,则田产愈多指摘愈众,银钱愈多抢劫愈甚,亦何益之有哉?


被褐 而 懷 玉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聖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病 。


莫作諸惡。勉力為善。


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了得無所得法。


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識亦無常。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泰伯 , 其 可 謂 至 德 也 已 矣 ! 三 以 天 下 讓 ,民 無 得而 稱 焉 。 泰 伯 , 周 大 王 之長 子。 至 德 , 謂 德 之 至 極 , 無 以 復 加 者 也 。 三 讓 , 謂 固 遜 也。 無 得 而 稱 ,其 遜 隱 微 , 無 跡 可 見 也 。 蓋 大 王 三 子 : 長泰 伯 , 次 仲 雍 , 次 季 歷 。 大 王 之時 , 商 道 寖 衰 , 而 周 日強 大 。 季 歷 又 生 子 昌 , 有 聖 德 。 大 王 因 有 翦 商 之志 , 而泰 伯 不 從 , 大 王 遂 欲 傳 位 季 歷 以 及 昌 。 泰 伯 知 之 , 即 與仲 雍 逃 之 荊蠻 。 於 是 大 王 乃 立 季 歷 , 傳 國 至 昌 , 而 三 分天 下 有 其 二 , 是 為 文 王 。 文 王崩 , 子發 立 , 遂 克 商 而 有天 下 , 是 為 武 王 。 夫 以 泰 伯 之 德 , 當 商 周 之 際 ,固 足 以朝 諸 侯 有 天 下 矣 , 乃 棄 不 取 而 又 泯 其 跡 焉 , 則 其 德 之 至極 為 何 如哉 !


居家之道,推崇俭可以长久。


離諸虛偽。得般涅槃。


戰戰兢 兢 , 如 臨 深 淵 , 如 履 薄 冰 。


父 母 全 而 生 之 , 子 全 而 歸 之 。身 體 猶 不 可 虧 也 , 況 虧 其 行 以 辱 其 親 乎 ?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為佛。


我们身边看似每天都汹涌着各种人事物,其实99%的信息都与我们无关,99%的人物都与我们无关,99%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但我们却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这99%与我们无关的人事物上,而忽略了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


从一开始,年轻人就要首先立志做第一等人,而不要受到考试文化的影响或者其他社会风俗的影响,做一个凡俗的、安于现状之人。年轻人必须立志做有独立人格、能够站起来的人。有了这样的志向之后,开始学做人,也就是学圣贤,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改过,然后找到朋友互相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