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烦恼都是为磨炼无住相生心
常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度一切苦难。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准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脏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法句经》偈 239)
发菩提心不退转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提沙是舍卫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着,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
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准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着:「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提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么要如此建议:「提沙在临终时,执着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
比库们!执着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锈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着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着于四食,因为执着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如同铁锈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法句经》偈 240)
在冬天的深处
我终于看到在我的内心
有一个无敌的夏天。阿尔伯特·加缪
小沙马内拉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舍利弗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
他请舍利弗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舍利弗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舍利弗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马内拉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马内拉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净。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知所惭愧,清净不染,谦逊,清净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法句经》偈245)
人身难得。趁有人身,当学正法。
守戒不容易: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当下自寻恶报。 (《法句经》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法句经》偈248)
富翁:
有一次,佛陀到鸯伽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仆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
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
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佛陀接着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迦叶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波罗奈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飢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辟支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法句经》偈252)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每个人喝过的母亲的奶水,比大海还多;每个人流过的血,比大海还多。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轮回,前世为某某,男身,生于某处,今生为某某,女身,生于某处,来生为某某,男身,生于某处。...无穷无尽轮回中,没有得遇正法,而被结所缚。
若为人身,基本的条件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能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就更善。
若为人身,更高的境界是学习正法,身、口、意清净,少欲知足,乐静之处,多诸方便,念不错乱,总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说无恶,不为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
这个世界,众生都要得到,为此而互相伤害;相比之下,极乐世界的众生不需要互相伤害,也不需要得到。两个世界的情况真不一样。心向往之。
挑剔的比库:
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法句经》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