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饭为食,牛羊以草为食,整个欲界的众生都要吃饭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色界有情以法喜为食,以禅悦为食;无色界有情则以意识为食,也都没有脱离“食”。食就是饭,是饥饿的需求,有饥饿因为有我,有我因为有意识,有识因为有分别。
极乐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大不相同,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夫还有饮食的习气,但“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 所以用不着为饭操心,所以没有所得心,没有所得心就没有分别心,所以有“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
发心不同,生活的世界也不同。想吃饭的众生就在此岸,想学习的众生就在彼岸。
三十三天中的一名天子,出现了五种迹象:头上花冠枯萎,衣裳染尘垢,腋下流汗,不乐本位,玉女违叛。他知道自己作为天子的寿命就要结束了,而且知道自己将往生为畜生类的一头猪,于是忧悲苦恼,不断叹息。
三十三天帝听到叹息声,来找到这位天子,告诉他,皈依于佛法就可以免于堕落在恶趣。
这名天子说,自己已没有力气去觐见如来。
天帝说,只要跪下,发真心说自己皈依佛门就可以了。
于是,天子跪下,只诚心诚意地说了三遍皈依佛法,就知道自己不会再堕于猪胎,而转生富足长者家。
不久这名天子于天上寿尽,往生于人间一富翁家。这孩子容貌端正,世之稀有。
待到孩子长到十岁,天帝来提醒他,要记得前生临终的誓言。
不久,舍利弗尊者来他家化缘,说此次前来不为钱财,不为饭食,不为衣服,只为这孩子,舍利弗请孩子一同去见佛。
这孩子请示过父母后就带了香花与舍利弗尊者去觐见佛。
佛为其说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漏为是大患。出家为要。
孩子听后欢喜而要出家修行。佛说:“夫为道者,不辞父母,不得作沙门。”
孩子回家后再三说服父母,又回来找到佛陀出家。而佛陀让舍利弗做孩子的老师。后这孩子成阿罗汉。并且向佛说自己已经闻法无疑:
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痛.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此盛阴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恒臭处。不可久保。悉观无有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为见如来已。
一场森里大火中,一只雄鹿用身体搭在小河两侧作桥梁,让小动物从自己的脊背逃生到没有火的对岸,最后一个从鹿背上跑过去的是一只兔子。鹿由于后背断裂而牺牲。之后无数劫,有了下面的内容,佛陀在涅槃前教化度脱的最后一名弟子须跋陀罗正是那只兔子的转世,而鹿正是佛陀的前身。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
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
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世间人执着诸邪见,如来则不。 (《法句经》偈 254)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法句经》偈 255)
超越属于:参与。
超越关心:帮助。
超越相信:实践。
超越公正:仁慈。
超越宽恕:忘记。
超越梦想:工作。---威廉·亚瑟·沃德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准: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流传中国大乘佛教的「长老」。
上座 ,不是因为头发灰白;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法句经》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法句经》偈 261)
夫弟,德之序也,如韦束之次弟也。革缕束物谓之韦,展转环绕,势如螺旋,而次弟之义生焉。故《说文》象形。辀(zhōu)五束,衡三束,束之不已,则有后先次弟也。引申之为兄弟之弟,为岂(同“恺”)弟之弟。弟有顺逊义,故善事兄长为弟,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后次弟、须顺而逊也。君子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上长长而民兴悌。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夫弟,德之序也”,我们之前讲,夫孝,德之本也,“序”指先后次序、长幼尊卑的道理。“如韦束之次弟也”,“如”就是好像。“韦”,在《孔子家语》里面有“韦编三绝”。以前是在竹简上面写字,然后用熟牛皮捆起来,成为一本书。孔子晚年很喜欢《易经》,常常翻,常常读,常常领会,结果翻得熟牛皮断了好几次。
“革缕束物谓之韦”,“革”指兽皮,“革缕”就是兽皮做成的皮条,“束”指捆绑,“束物”,拿着兽皮条来绑东西。我们捆绑的时候,由上而下,每一圈都有次序,依序捆绑下来。在捆绑东西的时候,“展转环绕,势如螺旋”,“势”就是形状,“势如螺旋”是它的形状很像螺壳的纹路。“而次弟之义生焉”,从熟牛皮捆绑东西环绕所产生的次第,就理解到兄弟之间、长幼之间有上下尊卑的关系,这个义理就产生了。“故《说文》象形”,所以这个字属于象形字。
“辀五束,衡三束”,“辀”跟“衡”都是指车的部位。“辀”就是从车底下延伸到车前的那根木头,它在车底下是方形的,延伸出来之后是圆形的。跟它垂直的横木就是“衡”,横木是绑着马来拉车的。
“辀五束,衡三束”,它们有一些接口的部分,都要用熟牛皮捆紧。所以“束之不已”,绑的圈数都不大一样。“则有后先次弟也”,当然有先绑后绑的顺序。“引申之为兄弟之弟”,有了这个次第,所以“为岂弟之弟”,这个“岂弟”是和乐平易的意思。在《诗经》里面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代表“君子”爱护人民就像爱护亲人一样。“弟有顺逊义”,所以“弟”有恭顺、逊让、谦逊、礼让的意思在里面。“故善事兄长为弟”,一个人很恭敬地去侍奉他的兄长,这就是做到弟。而这个弟是用心去做,所以接下来讲“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后次弟、须顺而逊也”。加个心字旁,那就昭示我们,心中不能忘记长幼尊卑,对兄长、对长辈,都要有恭顺、谦逊的态度。我们很熟悉的《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懂得顺逊的态度。可能讲到这里,很多人有点不平衡,“当大哥真好,当弟弟的都得恭敬他。”告诉大家,其实哥哥的责任更重。像我父母那一辈,当哥哥、当姐姐的,有的六七岁就开始煮饭。我的一个同事说,他五岁就开始了。他是老大,得照顾弟弟妹妹们。
“善事兄长”,“善”是体恤备至。宋朝有一位名相—司马光,为当世及后世的人所尊敬。司马光主编了一部非常好的历史书籍《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他怕自己睡太多,就拿了一个木头做的枕头,那是个圆形的枕头,稍微动一下,头就会滑下来。所以古人做任何事情,都相当尽心。司马光的哥哥年龄比他大很多,他哥哥八十岁的时候,司马光年龄应该是五六十岁,也是老人了,他“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侍奉哥哥就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保护哥哥就像保护婴孩一样。确确实实,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小孩一样,老人生活上有很多需要,我们要去体察。给老人吃东西,不能吃凉的,不能吃太硬的,还不能催他,要让他慢慢吃,不然会消化不良。比如今天开饭稍微晚了一点,司马光会对哥哥说,“大哥,抱歉,是不是让您饿着了?”天气稍微变化了,降温了,他就赶紧抚摸哥哥的背,“大哥,衣服够不够?会不会冷?”嘘寒问暖。其实古人让我们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虽然都是生活的小动作,但每一个动作都是从他的至性至情,很自然流露出来的。
接下来举了《孝经》的教诲。“君子事兄悌”,一个人在家中面对长辈、兄长,都能非常地礼敬、恭顺。“故顺可移于长”,“故”就是所以,自然而然,这种恭顺的态度内化了。所以一个人的德行、人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家庭,“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假如你是老板、企业家,要找好的人才,要找有家教的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句话是最根本、最准确的判断依据。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团体最宝贵的资产、最重要的基石。而大家想一想,怎么判断人才?现在有很多企业垮掉了,甚至世界前一百强的都有,很短的时间可能就被很聪明的员工给搞垮了,其原因可能就是没能判断这个员工有没有德行的基础。《论语.学而》篇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人的根本在孝悌。所以找好的下属、员工,找好的对象,一定要以孝悌为本。
古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懂得从这里看。“男怕入错行”,老板怕选错下属,但是只要懂得从孝悌去看,就不会偏差太多。
大家看一看,现在女孩子找对象,有没有去调查他孝不孝顺?有没有去看他会不会跟兄弟打架?都没有,那恐怕在劫难逃。要决定这些人生大事,都要用理智判断,不能凭一时的感觉。告诉大家,最重视感觉的地方,就是离婚率最高的地方。情愈深,智愈不见,这叫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情感一出来都是好恶,都看不准。人一喜欢这个人,他有什么缺
点就看不到了;人一讨厌那个人,他有什么好处也看不到了。所以要学理智,还得从经典当中学。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经典里谈的都是根本,都是人性很自然的发展。因为他在家里对兄弟这么恭敬,内化了,就变成自然了,他到学校、到社会,看到年龄比他长的,自然也是这个态度。假如我们现在会跟人吵架,想一想,小时候是不是都跟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吵架?先要把这个根扎好。不管我们现在年龄多大,没把孝悌的根扎稳,德行就很难上去,因为它是本。没有这个根本,我们学再多的经典,都是没根的花,就是花瓶里的花。花瓶里的花好不好看?好看。能看多久?看不了几天就谢了,因为它没有根,没有生命力。
所以《孝经》这一段话,确实很有人生的判断力。这一段共三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他对父母孝顺,这种孝心就可以延伸为忠于国家、忠于领导者;第二句是“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下一句是“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以前都是大家庭,在大家庭中成长,他就懂得怎么去帮忙做家务,管理家里的事情,甚至家里人情上的不愉快、冲突,他也懂得体恤,去帮忙化解,这都是做人做事的能力。我们看《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所以一个人从那么小就觉得这个大家庭是我的责任,责任心自自然然就提起来,而且从做事当中他会积累很多能力。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让他做,不让他负责,他的体恤人情,包括做事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增长。
所以培养一个好的人才,什么时候培养?考上大学去读工商管理硕士( MBA),那个时候才来培养做人做事,坏习惯都不知道养成多少了。古代是从小教孩子做人做事,各方面的能力就这样日积月累。所以以前的人十八岁就可以当县长,把一个县治理得有条不紊。现在的人十八岁能干什么?所以我们真的要深入了解老祖宗这些教育的精髓,他们是怎么教出这么多圣贤的。我们假如还搞不清楚这些道理,那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就太可惜了。
接着下一句讲“上长长而民兴悌”,这个“上”指君王,这里提到的是宋仁宗。“长长”,第一个“长”是动词,恭敬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名词,指长辈。领导者恭敬、顺承长辈,上行下效,带动了一个地方的风气,“而民兴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着:「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
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法句经》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法句经》偈267)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么,比库就吃什么。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光明(英语:brightness;世界语:lumo)是个经常出现的概念,常被用于展现神性或智慧,与黑暗相对立。这个世界性的认识并非偶然。在近现代濒死体验研究中,生活于基督教社区的、死而复生者很大部分表示在弥留之际会见到一束温暖、不刺眼的亮光,耶稣或者自己的已故的眷属会站在其中迎接自己。在佛教的净土信仰中,也提到成功往生极乐净土的众生会见到阿弥陀佛和诸圣人会在一片温柔慈祥的光明中授手来迎。在某些宗教中,光明可以作为崇拜对象,也许是和古人的太阳崇拜、火崇拜、光明崇拜具有同源性,如祆教(拜火教)、摩尼教、萨满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从中可见,光明伴随着种种正面意象的认识,是出于人类对黑暗的恐惧,对光明的向往的本能,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