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大菩提故。



人如其名:

渔夫阿利亚住在舍卫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着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么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须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法句经》偈270)

有五件事情不可得:一,物应尽,欲使不尽,此不可得;二,物应灭,欲使不灭,此不可得;三,老法,欲使不老,此不可得;四,病法,欲使不病,此不可得;五,死法,欲使不死,此不可得。这些就像泡沫、梦幻,又像把雪揣在怀里,都转瞬即逝,只能徒增忧愁。

不被忧愁所烦恼的人,能够获得福佑。如果人心怀忧愁,外境就会趁其方便。有智慧的人,终究不思虑忧愁,这样外物就不得其便,而能保持清净的心。


解脱之道: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

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法句经》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法句经》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法句经》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法句经》偈276)

备注: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艾滋病毒基因稳定,但传染途径很有限;冠状病毒传播迅速,但基因不稳定;周朝德治,传国800年,秦横扫天下,一世而亡。都是平衡的。

观无常: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

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迦叶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

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法句经》偈277)

无意识-沙土、石块
模糊的意识-卵、胎
轻微的意识-昆虫、部分动物成体
生物的意识-婴儿、部分动物成体
明确的意识-成人
理性的意识-受过教育的成人
对意识的意识-圣贤
非意识的意识-神
非意识-佛

布施的人于现世得名声四远,在众人中无疑难、无畏惧、不惭愧。善神常伴护。

布施的人于命终后生于二处:或天上,或人间。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

布施的人,如能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了四圣谛,可得声闻道、辟支佛道。也就是现身灭尽诸漏,不再受生于来世。

所有的烦恼都是为了让人证悟无我的境界。顺境很难让人证悟无常、苦、空、无我。因为顺境随心随意,心意愈发炽盛,难以观察世间的无常。而过分的苦又使人无有精力去思考和证悟。我佛世尊,于成佛前,苦行六年,以至于用手按摸腹部可以触碰到后脊柱,骨节离散,最终发现过分的苦行并不能带来思想的觉悟。只有在契合中道的修行中,通过思维苦、集、灭、道才是唯一的正道。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法句经》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诸法无我: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

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之道。 (《法句经》偈279)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施命时,得长寿。施色时,得端正。施安时,得无病。施力时,令无能胜。施辩时,得无上正真之辩。施主惠施之日,有此五功德。


精进,莫放逸:

人在应当努力修行时如果不努力就浪费了作为人(宇宙中最适合证悟的生命形式)的机会;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如果意志与思虑不坚定而怠惰,就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应时的施舍有五种:施舍给远来的人;施舍给远去的人;施舍给病人;施舍给俭朴的人;若有新鲜的瓜果、谷食先施舍给持戒精进的人,然后自己食用。...应当随时想着施舍。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愿如此清净身口意的人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法句经》偈 281)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法句经》偈282)

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遇到烦恼就动心念、生脾气,就是没有定的典型表现。没有定,则智慧无从谈起。坚定就是信愿,烦恼升起的时候,信愿不倒就是定力。)

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从前,舍卫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法句经》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内心就仍然受系缚,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法句经》偈 284)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观想莲花: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舍利弗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伽。他在得到舍利弗给他 “观身不净”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请舍利弗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舍利弗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观想的题目。佛陀不要他观想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观想。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勤修圣者(佛陀)所说,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法句经》偈285)

断除贪爱

得失为烦恼。烦恼即结缚。缚人于生死。生死实为苦。
菩提性本净。清净无染著。无染无分别。分别亦无意。

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

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

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妳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妳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

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法句经》偈291)

任何对肉体的迷恋都不是正念。肉体的生灭遵循业力所赋予的特定规律,一个肉体在何时由何地生,住世多久,何时由何地灭,取决于这个肉体本身的业力。就像河流由何处起源,流经何处,何时会干涸是一样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肉体承载的意识,如果这个意识在目前的肉体承载下,通过对快乐、痛苦的体验而获取了无常的感受,从而升华为对生活、世界、自我乃至意识本身的全新感受,这个承载的过程就是生命形态的进化。反之,如果意识没有实现对肉体的客体感受,这种承载就不具备任何非物质的意义,也就是说没有脱离物质这种很低级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