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的人要注意五件事:顺风、逆风、扫成一堆、扫除脏物、不留遗余。(净心也像扫地一样)



云何四智相應心品。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

-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



装饰拖鞋的比库们: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库只对制作、穿着装饰过的拖鞋有兴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这群任性的比库:

「比库们!你们加入僧伽是为了要究竟解脱。但你们却只知道制造并穿着有装饰的拖鞋!」听完佛陀的劝诫后,这群比库痛改前非,精进地寻求解脱之道。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应该作的事 (注1) 都不作,不应该作的事 (注2) 却都作了,烦恼因此增长。(《法句经》偈292)

       精进修习观身是苦的人,不作不应该作的事,应该作的事则不间断,如此观照的人,烦恼减少。(《法句经》偈293)

备注:1. 持戒、修习禅定等。2. 装饰雨具、拖鞋、钵等。

独处比较好:

独自坐卧,独自经行而不倦怠,独自调御的人,喜乐居于林中僻静处。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欢与众多比库居止一处,他宁可一人独处。独处时,他不论行、住、坐、卧都努力修习正念现前。其他比库不了解他,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不仅没告诫他,反而称赞他:「他做得对!比库独处是好事啊!」

努力修习正念现前



固执的比库:

如果错抓孤沙草 (注1),手会受伤,同理,比库若造作邪行,也会趣向地狱。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时却心生怀疑的人都得不到大善报。 (偈 312)

应当作的事就尽力、坚定地作。放荡的比库,徒然增长欲望的尘垢。 (偈 313)

有位比库后悔曾经愚痴地砍伐一些树木,就向另一位比库透露他的心声。但这位比库却说:「砍伐树木不过是极其微小的戒 (注2) 而已,你已经向我表达悔意就好了,没什么好自责的。」说着说着,这比库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种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双手连根拔取一些树木。甚至当佛陀告诫他时,他一开始也是桀傲不驯,顽强任性,但是当佛陀说法后,这桀傲顽强的比库才明白,身为比库,要克制身、口、意的行为。从此以后他严谨地遵守戒律。后来,更因为修习止观,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1:「孤沙草」:香草的名字注2:虽然禁止破坏树木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点在于强调,人必须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们可能多么卑微,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并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智慧。


佛说,不多游行的人有五功德: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复忘失。多闻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复失之。


《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

佛心恒在定

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魔波旬企图怂恿佛陀:


在患难的时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将结束时,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能够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礼敬、照顾母亲是件好事;今生能礼敬、照顾父亲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沙门是件好事;今生能礼敬、照顾圣者(注)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时,仍然能够持戒是件好事;具有正信是件好事;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恶业是件好事。(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马拉雅山附近居留时,发现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统治,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后,就怂恿佛陀当国王。
佛陀对魔波旬说:「邪恶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无法左右我,人应该警觉那些口口声声要帮助我们,而实际上却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注:「圣者」:指佛陀、阿拉汉等。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地震,震级估计有7级。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古人很早就把天灾与人祸联系起来,明白一场灾难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一定有人德不尽的因素导致一场灾难的发生。现在全球瘟疫流行,应该看到没有无缘无故的灾难,我应该反省,自己的过失都有哪些?每个人改过,世界就变。如果人人自省,改过自新,必然能改变世界时运。所以面对瘟疫,防控是一方面,反躬自省同样重要。佛教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戒。破戒则失人身。贪、嗔、痴为三毒,一沾染就堕落于恶道。境由心生,心净则国土净。

《经》说:真如是法身。
《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
佛法身无生灭,证因(证成佛之因),得非生因(证得不再轮回往生之因)。法身诸佛共有(即真如),遍一切法(诸法平等),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

所以有为的法都不是正法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所谓诸法皆当离散,会有别离。诸女当知,此五盛阴皆当受此苦痛诸恼,堕五趣中。

夫受五盛阴之身,必当受此行报;以有行报,便当受胎;已受胎分,复当受苦乐之报。

设当无五盛阴者,便不复受形;若不受形,则无有生;以无有生,则无有老;以无有老,则无有病;以无有病,则无有死;以无有死,则无合会别离之恼。

是故,诸女!当念此五阴成败之变。所以然者,以知五阴,则知五欲;以知五欲,则知爱法;以知爱法,则知染著之法。知此众事已,则不复受胎;以不受胎,则无生、老、病、死。

一个村子的人,在一次大饥荒中,把村头一个池塘的鱼都吃光了。其村中,只有一个八岁的孩子没捕鱼,没杀鱼,只是看到鱼被捕杀时欢喜而笑。几经轮回后,池鱼转生为流离王,村民转生为释迦牟尼佛的亲族,流离王于佛在世时,杀尽释种族人。而那个八岁孩子就是佛的前世。虽然当时孩子没杀生,但由于鱼死而笑,佛于世间患头痛。

所以宿缘不可以躲避。要不得果,只有不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