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天的天子命终后转生的善趣是人间。人间于天是善处。投生在具有正见的家庭,与善知识交往,于如来法中得信根,就是天子梦寐以求的投生去处。为何如此说?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


太阳是每天的提醒,
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黑暗中再次升起;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闪耀光芒。-阿吉纳


尊者鸡头成道所悟:持五戒-初禅至四禅-三昧心-四圣谛。原文如下:

诸根寂静,自修其志,除去睡眠,设眼见色亦不起想念;其眼根亦无恶想流驰诸念而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不起细滑之想,意知法亦然。是时,便灭五结盖,覆蔽人心者,令人无智慧;亦无杀害之意,而净其心,不杀,不念杀,不教人杀,手不执刀杖,起仁慈之心向一切众生;除去不与取,不起盗心,而净其意;恒有施心于一切众生,亦使不盗。已不淫侄,亦复教人使不淫;恒修梵行,清净无瑕秽,于梵行中而净其心。亦不妄语,亦不教人使行妄语;恒念至诚,无有虚诈诳惑世人,于中而净其心。复非两舌,亦不教人使两舌。若此间语不传至彼,设彼间语不传至此,于中而净其意。于食知足,不著气味,不著荣色,不著肥白,但欲支其形体,使全其命。欲除故痛,使新者不生,得修行道,长处无为之地,犹如有男女,以脂膏涂疮者,但欲除愈故也。此亦如是,所以于食知足者,欲使故痛除愈,新者不生。

或复是时,达晓行道,不失时节,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初夜时,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中夜时右胁著地,脚脚相累,系意在明。彼复以后夜时,或坐、或经行而净其意。是时,饮食知足,经行不失时节,除去欲不净想,无诸恶行,而游初禅,有觉、有观;息念、猗欢乐,而游二禅;无有乐;护念清净,自知身有乐,诸贤所求护念清净者而游三禅;彼苦乐已灭,无有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得无所畏。复得三昧,自忆无数世事,彼便忆过去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千万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我曾生彼处,姓某、字某,食如此之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彼死此生,死此生彼,因缘本末,皆悉知之。彼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得无所畏,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有众生类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业本,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有众生身、口行善,不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复以清净天眼观众生类若好、若丑,善趣、恶趣,善色、恶色,皆悉知之,得无所畏,复施心尽漏,后观此苦,以实知之。此是苦,此是苦习、苦尽、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作是观已,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并非所有人都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做小的事情而怀着极大的爱。-特蕾莎修女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五事最不可得。云何为五?应丧之物欲使不丧者,此不可得;灭尽之法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夫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最不可得。若如来出世,若如来不出,此法界恒住如故,而不朽败,有丧灭之声,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归于本。是谓,比丘!此五难得之物。

“当求方便,修行五根。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比丘!行此五根已,便成须陀洹;家家、一种,转进成斯陀含;转进灭五结使,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转进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化,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当求方便,除前五事,修后五根。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原夫)
觉海澄玄,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几阐妙,被众象而凝至真。
朗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滴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半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逮)
金河灭景,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桑雁于五天。一十六师。
乱云牛于四主。半千将圣。

-摘自《成唯识论后序》唐代.吴兴.沈玄明 撰




不一定每一天都很美好,但每一天都一定有美好的事物。


空心外之二取。(取相、取法皆为本心之外)
息滞有之迷涂。(一切有皆为梦幻)
有识内之一心。(识自本心自性)
遣归空之妄执。(一味求空即著空相,亦为妄念)

智慧由捨而生,由得而减。捨能离我,得为结缚。每捨一分,智增一分。每得一分,出世无期。

色者无为,因缘而有此名;无欲、无为,名灭尽法。彼尽者,名曰灭尽。痛、想、行、识,无为、无作,皆是磨灭之法,无欲、无污,彼灭尽者,故名灭尽。阿难当知,五盛阴无欲、无作,为磨灭法;彼灭尽者,名为灭尽。此五盛阴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引自《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向阿难尊者讲“何为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