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是达摩祖师亲传予二祖大师的,初祖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见《景德传灯录》)又道:“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见道宣律师《续高僧传》

      因为四卷楞伽是达摩祖师所传,用以印心的,所以后世虽见有二种译本,但大都只是当作参考用,而且一般谈到《楞伽经》时,也多是指最初宋译的《四卷楞伽》而言。从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后来,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一百多年后,到了四祖道信大师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因此五祖弘忍大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为禅宗印心之经典。

       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时,问客从哪里来,客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因此《金刚经》开始盛行于世,而《楞伽经》即从隋末、初唐开始,便渐渐失传了(请参见宋·蒋之奇楞伽经序)。

       一直到了北宋仁宗时,有一朝庭大臣,官位太子太保,名张安道(乐全)先生,于仁宗庆历,为滁州牧时,才偶然之间,又发掘出《楞伽经》,自读之后,如见故物,大有所悟。

       正如苏东坡的序中说:张公“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墨,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见:苏东坡序)

       后来张公以此《楞伽经》亲自教授苏东坡,并且出钱三十万,请苏东坡刻印此经,令流传于世。

       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却向他建议说:“与其刻印,不如由苏东坡自己来书写,然后再刻印,更能流传得久(因为东坡居士的书法是有名的,世人为珍惜其墨宝,定会妥为保存其手写之经),苏东坡于是将此经写一遍,然后刻印传世。

       现今所传者,即是张公所传、东坡居士所手书的。然而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我们有幸现在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张、苏二大居士功不可没。以其功德不可没,故特志之。




佛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中说:由于人民所行非法,原本的城市就会消亡。由于人民所行非法,雷电霹雳暴雨冰雹。由于人民所行非法,才有刀兵劫难。由于人民所行非法,神明不再庇佑而有困厄疾病瘟疫。所以但凡灾害,根源在于人心。



一个人住于邪的标志:应笑而不笑,应欢喜时不欢喜,应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恶而不羞耻,听闻善语而不放在心里。
一个人住于正的标志:应笑则笑,应欢喜则欢喜,应起慈心则起慈心,可耻则耻,听闻善语记在心里。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第三十五》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破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破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破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 得道后,破柴即破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破柴同担水,担水同做饭。无分别心。




人必须自我训练:

有一天,几位比库看见一位驯象师和他的大象在河边。驯象师正尝试着要驯服大象,但并未成功。

       一位曾经也是驯象师的比库,就向其他比库解释轻松驯服大象的方法。驯象师听见比库的话,就照着他的话做,很快就驯服大象。

        后来,这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时,佛陀告诫他:“比库,你離究竟解脱还很遥远,你应该专注于心灵的修行。你不可能经由驯服象而证得究竟法喜,只有驯服自己的人才能领会究竟法喜。”

佛陀不是因为该比库服务别人而劝诫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记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彻底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

        任何车乘都无法使人到达涅槃境界,只有善自调御,才能使人抵达涅槃境界。------《法句经》323偈




《楞伽经》中关于不染著的自性有详细说明: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捨。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大悲方便无功用行,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



大乘的慈悲:众生因未悟“无心意意识的自性”而有烦恼,轮回生死,见众生因无明而遭苦难,故悲。若能引导众生观察自心,从而证清净自性,进而脱离烦恼,此为大慈。



喜怒哀乐,无一不是由于有“分别”心。所以《楞伽经》讲“不妄分别自心所见”。无分别,即无染著,即无碍。所以讲“三昧”的意思是“正定”,定于正,不变易,不随境而变化,也就是外境如何变化,自心都无有分别取舍。《慈心经》讲“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能定于正,于上下十方无分别意,就不会有怨意、敌意,所以真如像风一样、像水一样,所经之处无有障碍。这些经文都是相通的,都在讲“无分别”。




《增一阿含经》载:一位从来没有信佛法的长者,由于布施给佛一桶温汤洗浴,命终本该下地狱,改为生于四天王天,从四天王天命终再生于四天王天,而后投生于三十三天,之后生于他化自在天,再生于四天王天,于六十劫中不堕于恶道,之后投生为人,剃发出家,成辟支佛。可见布施给佛所获福德之大。对于现世的众生,布施给僧人也可获大福德,僧为佛子。




《楞伽经》中,佛开示大慧菩萨的修习三种相: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者为三?所谓: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证圣智所趣相。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捨跛驴智慧心相,入菩萨第八地,于此三相修行不捨。大慧!无影像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若得此相,即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一切恶业里头是以杀生最残忍,罪业最重。杀生,诸位要晓得,被杀的是弱小没有抵抗力,绝对不是他甘心情愿被你杀的,虽然他没有能力抵抗,怨恨的心结是解不开的,冤冤相报,这个事情麻烦。你这一世杀他,来世他要是强大你弱小,他来杀你,杀来杀去,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苦不堪言。所以在《无量寿经》里佛特别提出来,小小的怨都不结,就是微细的,心里面有一点瞋恚、不高兴的意思,最好都不要有,为什么?因为它逐渐会增长,将来变成大的冤仇,这个冤仇会累到你生生世世往返的报复,那真是太痛苦。你们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他讲他过去十七世的因果报应,很惨,后来遇到佛法,学佛、忏悔,才能够把恩怨、冤仇断掉。如果不遇到佛法不得了,一世比一世严重,不但自己造作罪业,还无故的要害许多众生,累及别人,所以这个罪业是愈造愈重。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对自己无穷的伤害,能伤害到别人吗?不能,所以伤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自己要想学佛有成就,那是决定的障碍,业障,业障就是从这里来的。

你要想真正忏悔消除业障,忏悔不是念念忏悔文业障就消掉,我心里悔过了,悔过要付诸实现才能忏悔得掉。心里悔过,还照做,那怎么叫忏悔?忏悔的定义是后不再造。我知道悔过了,我以后再不造这个过失,这叫真正忏悔,业障才能忏除得掉。忏悔了,明天再干,干完了再忏悔,悔过又再干,这一点用都没有,这是自欺欺人,欺骗佛菩萨,这不可以的。所以要晓得忏悔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修法。-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