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马 行如芭蕉 识为幻法

随着鼓声起舞的老象:

大象波梨耶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壮,但老了以后,却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时,陷在泥淖中,无法脱困。国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帮助它。驯象师抵达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时,就要人吹奏战鼓。波梨耶听见战鼓声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战场了,精神为之大振,而一鼓作气,脱离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一如波梨耶自行脱困,你们也要自行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人应该欢喜正念现前,并且妥善护卫自心;如同象自力脱离沼泥,修行的人也应自力脱离烦恼的陷阱。 (《法句经》偈327)



人回首往事,总觉得时间过得快,几十年前的事情历历在目,于是感慨人生不过百年,也就是说人类以百年测度生命的痕迹。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说,麻姑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而麻姑与另一位仙人王远相约饮酒,这一约已经五百年。也就是说,仙人可以五百年测度生命的痕迹。

《妙法莲华经》记载,常不轻菩萨在做比丘临命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所说《法华经》,无量偈诵悉能受持,因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可见菩萨住世时间又是另外一个尺度。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维摩经》中讲: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因此说佛门最大。




唯心无有境界。心就是自性,自性清净则不染不住,不染不住则无有境界可言。


口臭的金鱼:

沙瓦提城的一群渔夫捕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金色鱼。这鱼实在太漂亮了,他们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也带着鱼去见世尊。但当鱼张开嘴巴时,一股恶臭剎那间瀰漫整个精舍,国王问佛陀,为什么如此漂亮的鱼,却口臭难耐。 

佛陀说,咖沙巴佛时,这鱼原是一名叫迦毗罗的比库,由于非常娴熟佛法,所以有相当好的名声和荣耀,但也因此贡高,瞧不起其他比库。若有比库向他指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时,他总是讥讽地说:「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库懂得太多了。许多比库渐渐回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诵比库的别解脱律仪戒 (Patimokkha Sila) 时,没有任何比库加入他的行列,当他察觉其他比库都默默不语时,他说:「没有所谓的经、律与论。我不在乎你们听不听别解脱律仪戒。」说完话后,就离开了。迦毗罗比库的言行障碍了佛教的开展和传播。基于这份恶业,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着说,迦毗罗曾经向大众教导奥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丽的金色鱼身,但他诽谤、辱骂其他比库和法,所以今生才会恶臭难闻。 

佛陀最后告诫大众,解行并重的重要。 

放逸人的贪爱,如同蔓草到处增长(攀缘),他们不停地生死轮回,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寻找水果。(《法句经》偈334) 

在此世间,如果为恶欲所缠缚,苦痛增长如同雨后的毘罗草(注)。 (《法句经》偈335) 

但,在这世间,如果能够降伏难以克服的贪欲,则苦痛远离,如同水滴滑落莲花叶。 (《法句经》偈336) 

所以,恭贺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爱欲的根,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罗草;

不要让魔波旬像洪水伤害芦苇草般,一再伤害你们。 (《法句经》偈337) 

(注) 「毘罗草」:草名。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我今當以何食飯如來乎?為用人間之食,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食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




世尊在《游天法本》中为诸天所讲五蕴皆空: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說:「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也。

「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

「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

「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

「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

「彼云何名為色?所謂色者,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飢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為痛?所謂痛者,痛者名覺。為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故名為覺也。

「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

「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

「諸天子當知,此五盛陰,知三惡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陰滅,便知有涅槃之道。」爾時,說此法時,有六萬天人得法眼淨。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记载,真正的礼佛在于观察空无法: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我见,是众多烦恼的根源。由于有我,所有与我愿相同的外境,都起乐想、爱想;所有与我愿相违的外境,都起嗔念、悲心。于是,有“我”而有乐、不乐,而有分别心,见分别境。因而,捨尘世烦恼须以“无我”为入处。

不过大乘佛法以为,无即是有。心无我即著空相,因此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无论大乘小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可以涵盖。


佛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中讲,一个人要经常保持慈心,就像自己照镜子,对这颗慈心要觉得可敬可贵,就像照镜子时看待自己的影像,不要忘失。原文如下:身行念慈,如鏡視其形,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

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不断有佛出世,教化其中的众生。 所以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佛。佛名虽不同,诸佛法性无异,真如无境界。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本意为堪忍。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中,众生安忍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界。

在这个世界中,最近出世过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够听闻的正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留给我们的,因此,每一个向往真如的人都遵奉释迦牟尼佛为本师。

于此世界值遇恩师,当终生不辍地学习,才不枉此生之善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个人应当降伏自己的心,而不是被自己的心降伏,这样如果想入正定,就可以入正定。就像一个长者,有好衣服放在衣柜里,想穿哪一件就可以随意取出来穿上。

以上为舍利弗所讲如何称为修行之乐。

佛就此讲到,一个人应当尽有漏成无漏,也就是把所有本心还留存的执着贪著去掉,恒勤精进,不可以懈怠。这就是修行之乐。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缘时,瞥见一只母猪,佛陀微微一哂,阿难达问佛陀何以一笑。

佛陀说:“阿难达!这只猪在上一佛时,是住在一处精舍附近的母鸡,所以有机会听闻经文的唱诵,因此死后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厕所中看见蛆虫,而正念现前,明白色身不净等法义;死后,往生至梵天,为婆罗门。今生,由于以前的一些恶业,却又投胎为猪。阿难达!请留意观察善恶业,如何使人生死轮回永不间断!”

耽于爱欲的人时时惊骇,如同陷阱内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库应该弃除贪欲。------《法句经343偈》

贪欲如同蔓草,经由六根,染着六尘。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有为法。在《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这些与佛几乎同一时代的佛经中,记录了大量的可供后人实行的“有为法”。这与我佛世尊所讲的“真如无境界”,“无欲无为”并不矛盾。有行有为的“戒”是证悟无行之“性”的根基,是大乘“不应住法,不应住非法”的因。只有行持守戒,才有可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否则所悟之“空”没有善因,易成“断灭相”。六祖慧能大师作为禅宗祖师,主张破相在性,但在避难途中,于猎人处只食肉锅中的菜,可见大师从未轻视“戒”德成就。因此,我们在读佛经时,可以在阅读《金刚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时,同时阅读几部上座部佛教的《阿含经》等典籍,这样,在解“空”之时,不断修持戒律,将无为的性空与有为的行持结合起来,精进学佛。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