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递进:无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欢喜,游志一禅;有觉、有观息,内有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游心二禅;念而有护,自觉身有乐,诸贤圣所救,护念具足,游在三禅;苦乐已尽,先无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志四禅。



空间是一个集合,最基本的元素是点(零维空间),点的集合是线面体(一维、二维、三维空间)。而时间是个矢量,是空间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三维体的运动产生了时间,也就是四维。

五维就是由于四维运动产生,五维的轴就是速度。五维是在四维空间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由空间集合长宽高三值、时间矢量和速度矢量构成的五维空间。在五维空间里,时间具有正负性,空间也具有正负性,速度也具有正负性。

负速度的概念,源于理论上在参照系中它是负时空(负时间和负空间组成的过去时空)中的相对速度。

而负速度的存在引申出反物质世界(在数学分析学中也将其称为高维投影空间)。

宇宙中存在正物质与反物质。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反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由正物质构成的正世界,与之相应还伴生了一个由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而负速度(即反速度),就是存在于反物质世界中的绝对速度,是由反世界中的空间和时间参数所得出的速度矢量(具有方向性)。

正世界、反世界互为镜像。镜像的原点是涅槃,也就是无生灭状态。

就像《楞伽经》讲: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如是心亦离,我说是心量。



《母鹿断肠》:


     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

       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

       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年飞升成仙。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猎人打猎,猎物并未伤害猎人,无害而杀生。毒蛇伤人,为避免可能的伤害而杀生,有害而杀生。吴猛饱蚊,有害而不杀。世尊前世为仙人时,割肉饲鹰,慈心护生,舍我能忍。世尊前世为摩诃萨埵太子时,舍身饲虎,心中无毒虫猛兽。杀生为利益-杀生为自卫-舍我不杀-慈心舍身-舍身无我。每个人从杀到不杀,从有我到无我,都是过程。印光大师说,苍蝇老鼠毒虫猛兽皆是业缘所感,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化解宿怨,不可杀生。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世尊用水打七个比方:


一。如果人行的全是不善法,则经历劫数,而不能出,像沉没在水底;
二。如果人信念越来越薄弱,虽行善法但不牢固,先行善而后又行不善,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就像一个人从水中出来又沉没;
三。如果人有信善根,但不能使自己所行的善法越来越多,身坏命终生阿须伦中,就像一个人只是从水面探头出来;
四。如果人有信念精进修持,断我见、戒禁取见、疑见,更不退转,必然会达到究竟成无上道的境界,就像一个人出离水面而停住;
五。如果人信念精进,经常怀着惭愧心,断我见、戒禁取见、疑见,淫怒痴都消除,来人世间只为尽苦际,就好比一个人要渡水;
六。如果人信根精进,断下五结(包含身见、戒取、疑(三结),加上贪欲、瞋恚。又称五顺下分结,下分是欲界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成阿那含,般涅盘,不再来此世间,就像一个人要到河对岸去;
七。如果有人,信根精进而怀惭愧,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于此无余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到达彼岸了。

语言文字是由分别习气为因,喉舌唇齿相辅助而出。义是思维观察自性,转化习气,而后行为于各种境界。语、义既不是一件事又没有差异。就像手持灯光照亮周围的物体。应该将言语作为灯,照亮脱离语言文字的自证境界。

原文自《楞伽经》: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其因,依于喉舌脣齶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云何为义?菩萨摩诃萨住独一静处,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行于诸地种种行相,是名为义。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堕相无相及以有无种种相因是识,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有积集相是识,无积集相是智;着境界相是识,不着境界相是智;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有得相是识,无得相是智。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楞伽经》

三和合:我們的心理作用要這三個合起來發生的, 所以就叫根、境、識「三和合」。

《楞伽经》讲:“佛子非声闻”。大概意思是说,听到的法、看到的法都不是正法。正法由自己证悟。自性只能自证,自证的才是自性。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也就是说自性为真如,真如不在于外求。大师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用心”很重要。用心观察世间苦难,用心观察苦的本质,用心感受无常,用心感受无我...



七菩提觉支的渐次而起:

(1)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2)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3)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4)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5)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世尊对于七觉支修法之论述: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觉支品云: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苾刍,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尝说觉支,觉支此言何义?

       世尊告曰:此觉支,言显七觉支。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

       时彼苾刍,复白佛言:云何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

       佛告苾刍:若有于身,住循身观,安住正念,远离愚痴。

       尔时便起念觉支,得念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此念,于法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

        尔时便起择法觉支。得择法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择法,发勤精进,心不下劣。

        尔时便起精进觉支,得精进觉支,修令圆满,彼由精进,发生胜喜,远离爱味。

        尔时便起喜觉支,得喜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此喜,身心轻安,远离麁重。

       尔时便起轻安觉支,得轻安觉支,修令圆满,彼由轻安,便受快乐,乐故心定。

       尔时便起定觉支,得定觉支,修令圆满,彼由心定,能灭贪忧,住增上舍。

       尔时便起舍觉支,得舍觉支,修令圆满。于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广说亦尔。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