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于事业,又非思维乱,设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



戒清净能使心清净,心清净得见清净,由见清净至除犹豫清净,由无犹豫至行迹清净,由行迹清净至道清净,由道清净至知见清净,由知见清净得至涅槃义。

像人登七层楼,逐级到达。戒清净至涅槃义的渐次证悟也是如此。




取象囊泉:
 
自从本师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后,说法度化众生,从此世人才知道因果报应,戒杀放生,在《金光明最胜王经》上,有这么一段慈悲济命,取象囊泉的故事:
 
从前,古印度有一位贤者,流水长者的儿子,生性仁慈。他一日外出,看见山旁有一处大水池,因值炎夏,数月无雨,池水逐渐干涸,池中有数万鱼虾等生命,在烈日干池下喘息,眼看就要晒死。
 
长者子见状心起悲悯,立刻返回求见国王,请求国王暂借二十只大象,前往担水灌救众多待毙的生命。

这位长者国王早已归依三宝,听到长者子的请求,便慨然允准。长者子于是又带领二子从酒店借了许多盛酒的大皮囊,以囊盛水,由象运到大池倾倒。

如此数次的往返运水,终于救活池中数万鱼虾的生命。长者子见到数万生命重获生机,内心顿然欣愉,于是为鱼虾等说苦空无常之法,后来鱼虾等命终之后,神识因为闻法因缘而超升天道。



救雀受环:
 
汉朝时候,在华阴山北,住着一户杨姓人家,父母以农为业,只有一子,名叫杨宝,天性仁慈,聪明伶俐,人见人爱。
 
当杨宝才九岁时,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鹊追逐扑伤,落在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围咬伤口,命将垂危。


杨宝看到如此情景,深为悲悯,便把黄雀捧在手中,带回家敷治伤口,养在竹箱里,并且用黄花喂它,等到伤势痊愈,羽毛长好之后,才放它飞回林中。
 
一天夜晚,杨宝梦见一位黄衣童子,向他拜谢说:“恩公!我是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遭到伤害,蒙您救治,恩德难报,仅赠白玉四枚给您,但愿您子孙洁白,位列三公。”
 
后来杨宝子孙四代人-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风亮节,显贵无比。





“实义”与“言说”的差别,就好比用手指指示东西给小婴儿看,小婴儿往往只盯住手指,而不去看手指指示的东西。有经文如下:

“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儿观指不观于物,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言说指而生执着,乃至尽命终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义。”

又有: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恶见,身自不随亦令他不随。是则名曰于义多闻,欲求义者,应当亲近;与此相违、着文字者、宜速舍离!”

——大藏经 大乘入愣伽经



为七使所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不能知苦之元本。“七使”包括:一、欲愛,欲界之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愛,色界無色界之貪欲也。四、慢,慢煩惱也。五、無明,痴惑也。六、見,五邪見也。七、疑,疑四諦之理也。

七使由“七觉意”对治:贪欲由正念对治;瞋恚由正法对治;邪见由精进学法对治;欲世间使由喜觉支对治;憍慢由身心轻安对治;疑由心不散乱对治;无明由不执着而平衡对治。

世尊在未成佛道前为菩萨行时曾思考:欲界众生为七使流转生死,永不得解脱,当用七觉支对治,便得解脱。




黄鳝乞命:

明神宗万历九年,杭州湖墅居民于氏的邻居,遭遇盗贼抢劫。

于氏有出嫁的女儿,听到消息,特地回娘家为母亲问安,顺便送来十尾鳝鱼作礼物。于氏将鳝鱼畜养在水瓮中,却忘记了。

有一夜,于氏梦见十个穿黄衣戴尖帽的人,长跪在她面前,苦苦哀求救命。醒来心中疑怪交集,不能消释,便到算卦家去卜吉凶,术士告诉她说:"家中当有生灵求你放生。"

于氏回家遍找室内,发现水瓮中有鳝鱼,数数正是十尾,大为惊奇,心想:"鳝鱼为了求生,竟能现黄衣人而入我梦境,可见鱼类也有灵性。"于是立刻将鳝鱼带往河里放生。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告诉我们:

“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一、四种福报:受报的时间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给我们开示说,福报有四种:

现报、生报、后报、无报

1、现报:

今身造作极度善业或极度恶业,今生就要受报。

比如,今身杀人,这种恶业就是极度之恶,今身受牢狱之果报。今身救渡众生,拔出众生的苦难,现世就会得到众生的善报。

2、生报

今身造业,下一世受报。

3、后报

今身造业,今身、下一世不受报,而是第二世、第三世以后受报。

4、无报

不去受报。如果造作的无计业,则无受报,比如,不善不恶之业就是无计业。

二、现报:有七种方法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中向我们开示说:

“有七种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云何七种人?谓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相。七者、行无愿。”

清心释义:

佛在上面的经文中说:今身造业今世就能得到的福报有七种:

1、行慈

所谓“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只要是能帮助众生,是众生得到快乐的一切善业,都是“行慈”。

《佛说演道俗业经》给我们开示了行慈的具体方法:

“佛告长者:慈有四事:一曰慈念十方;二曰如母育子;三曰极愍念之;四曰如身无异。”

具体来说行慈的四个方法:

第一,将自己的慈心施于十方一切众生。

第二,就像母亲养育儿女一样对待众生。

第三,用最至诚的心怜愍爱抚一切众生。

第四,视众生之身如同自己之身无差别。

2、行悲

所谓悲,就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也就是说给众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解除痛苦的一切善行。

《佛说演道俗业经》给我们开示了行悲的具体方法:

“佛告长者。哀有四事。一曰愍之。二曰为之雨泪。三曰身欲代罪。四曰以命济之。”

具体来说有四个行悲的方法:

第一,悲愍一切众生。

第二,体恤众生之苦的时候,牵肠挂肚为之掉眼泪。

第三, 众生的罪报,甘愿自己替代。

第四,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救济众生。

3、行喜

所谓喜,就是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见到众生得到快乐,远离苦难就会升起庆悦之心。

《佛说演道俗业经》给我们开示了行悲喜的具体方法:

“喜有四事。一曰和颜。二曰善言。三曰说经。四曰解义。”

具体来说行喜有四个方法:

第一,对待一切众生要和颜悦色。

第二,对待一切众生要用善良爱听的话语。

第三,为众生解说佛经。

第四,为众生讲解法义。

4、行护

所谓护,就是爱护众生、护持佛法。

《佛说演道俗业经》给我们开示了行悲喜的具体方法:

“护有四事。一曰教去恶就善。二曰常训诲归命三宝。三曰使发道意。四曰开化众生。”

具体来说,行护有四个方法:

第一,教化众生去恶从善。

第二,化导众生归依三宝。

第三,教化众生发起修持佛法的决心。

第四,为众生了悟佛法真义。

5、行空

所谓行空,就是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

就是观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万事万物都有因缘和合而产生,因此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

6、行无相

所谓无相,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7、行无愿

所谓无愿,就是明了诸法空相之后,无愿求,无任何所求。

三,现报的两类方法:

1、实践七法得到现报

佛在《增壹阿含经》给我们开示说:

“是谓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所以然者,其有众生行此七法于现法中获其果报。”

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自己实践上面的七种法就能得到现报。

2、供养行七法的人也能得到现报

佛在《增壹阿含经》给我们开示说: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人者,于现世得报。”

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供养罗汉、佛等圣人,不得现报,但是,供养实践七法的人能得到现报。






于如来有信心的人,命终不会堕落于畜生、饿鬼、地狱,辗转轮回于天人,最终重得人身,由人身而出家学道,得尽苦际。人身难得,相对于未来,今天是您最年轻的一天,相对于过去,今天是您最成熟的一天,最年轻的时候用最成熟的心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