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么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婆罗门看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剎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妳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么妳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着,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
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么标准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着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着向他们说法。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法句经》偈367)
护栖怀鸟:
从前,有一位仙人在深山修道,时常在一棵大树下,盘膝静坐,修习禅定。
有一次,正值冬天,气候寒冷,有一只小鸟飞来,就栖息在仙人怀中,希望护得一些温暖。
仙人神色自若,惟恐惊动鸟儿,因此一直静坐,不敢动摇,让鸟儿安然的栖息在怀中。等到小鸟飞往别处栖止,仙人才出定起来。
仙人慈悲爱护动物的心怀,令人感动。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个名叫输屡那的儿子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输屡那在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以他的名义筹划一个盛大的布施大会。他母亲听说他善于说法,就请他在大会上开示。他答应了,他母亲又为此搭了一个大帐蓬。包括他母亲在内,有很多人都来听他说法。
当他母亲正在听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小偷的首领跑到大帐蓬去监视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可是当家中留守的女仆来通知她家里有小偷时,她只冷静的说:「让他们拿走我所有的钱财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听法的时候来打扰我。」说完后,打发女仆回去。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她与女仆的应答。她的话让他想到:「如果我们果真拿走这位有智慧且高贵的女士的钱财,将来一定会被处罚。也许甚至会遭到雷殛。」他这么一想就心生警惕,赶紧到她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齐去听输屡那说法。
输屡那说法完毕时,已经是破晓时分。小偷首领率领属下向输屡那的母亲认错并请她原谅。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诚的她就原谅他们。这群小偷明白他们的恶行后,就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得到输屡那的教诲后,到林子里去禅修。
佛陀也放光,告诫他们精进修行究竟清静。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涤除五着(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真是痛啊!」(偈371)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亲近清净、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注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恶思想。
注2:贪、瞋、痴、慢与邪见。
注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
注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无色定。
不杀生驱赶蚂蚁最好的办法就是喷洒白醋
观想茉莉花: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库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森林里去禅修。在森林里,他们发现茉莉花虽然在白天盛开,但夜晚的时候花瓣就落地了。他们有感于此就下定决心要精进修行,使自己从所有烦恼中解脱出来,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佛陀虽然不在他们身边,但清楚他们的决心,就放光,告诫他们:“比库!一如枯萎的花会落地,比库也应该精进,解脱世间苦。”
这群比库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来他们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库也应该连根去除贪与瞋。------《法句经》377偈
凿池放生:
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
智者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处,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用来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
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
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
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
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也败坏了,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者,飘飞水面,平时又有钓鱼比赛等残害物命的活动,实在令人悲叹!
杭州西湖本是宋代设立的放生池
经云:“慈能灭瞋。”慈者,爱也;瞋者,怒也。爱能灭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