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师纵鲤:屈師於元村遇一赤鯉。買放之。後夢龍王延至宮中。謂曰。君本壽盡。以君救龍。增壽一紀(十二年)。

隋侯济蛇:隋侯往齊國。路見一蛇。困於沙磧。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後回至蛇所。蛇銜一珠向侯。侯意不敢取。夜夢腳踏一蛇。驚覺。乃得雙珠。

《化书.铅丹》

术有火练铅丹以代谷食者,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

注:“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一者不二,不二者真如。


大魁天下:

          宋朝时,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他们遇到一位高僧,特为他们兄弟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

          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

         那年,兄弟两人同时参加科考,在放榜前,又遇见那位高僧。他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的生命。”

        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说:“不然,无论湿、化、卵生都是生命。”

        宋郊说:“有一个蚂蚁窝被暴风雨侵袭,我就编了一座竹桥引渡它们,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吗?”

       僧人说:“正是这件事啊!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

      放榜后的结果如《宋史》记载:“宋祁与兄郊同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后来宋郊官至工部尚书。因其《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名句,被称为“红杏尚书”。




世尊对大迦叶尊者说:“你现在年岁大了,可以吃好一些的食物,穿舒适些的衣服。”

大迦叶尊者说:“我如果这样做了,未来后世的僧人就会模仿我,贪图食物和衣服,而不去学习正法,相信佛法的人就会减少,寺庙就会毁坏,经法就会凋落,众生就失去光明,众生寿命就会变短,命终就堕落于恶趣。”

世尊为此说,他灭度后大约一千年,比丘将会于禅法退转,不再行乞食物,不再穿破旧的僧衣,而即使是那个时候,布施给僧人的人还是会获得福报,命终生为天人,而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由此可见,一切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

世尊还说,将来之世,比丘剃发却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手拿乐器,在街头巷尾,将佛法用歌曲唱出。即使是那个时候,施舍僧人吃饭的施主仍然获得福报。

世尊还说,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而大迦叶尊者留住在世间,直到弥勒佛出世后才取灭度。而阿难尊者,能够在如来没有说法前就理解佛的意思,如来讲的法都能够知晓。因此,世尊将传法于后世的任务交付给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世尊还说:一切行无常,起者必有灭。无生则无死,此灭最为乐。

此为世尊大约八十岁时所讲的经文翻译。原文于《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禽鸟助葬:


孙良嗣是一位心地仁厚的乡民,虽然家境不好,但是每见禽鸟被人捕获,囚在鸟笼子里,便设法凑钱买来放生。

每当打开笼子,眼见禽鸟吱吱飞翔空中,重获自由,他心中就感到万分舒畅与快乐。
    
后来孙良嗣命终后,尸体迁在郊外山上要埋葬,因家贫无法筹办埋葬费。忽然飞来数千万只鸟,口衔泥土,重重堆积在孙良嗣身上,不到一天,就成就了一堆黄土。

邻里乡人见此情状,都非常惊奇感叹。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孙良嗣买鸟放生的慈心,感动禽鸟报答所致。




一则关于苍蝇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酒店的酒匠,每看见苍蝇投入酒瓮中,便随即将蝇捞起,放在干处,并用灰剂小心吸去体上水分,救活苍蝇。如此久而久之,酒匠所救的苍蝇,不可计数。

    有一次,酒匠被盗贼牵连诬告,无法自白,牢狱罪名将要成立。就在主审官握笔要写判决书时,有许多苍蝇飞来聚集笔端,虽然随手挥去,但又来聚集,因而无法下笔判决。

       审判官怀疑其中必有冤情,于是详细审问,仔细追查,才知道酒匠是被诬告的。因此押出盗贼,严加审讯,果然承认,于时冤情大白,酒匠获得释放。

    像苍蝇报恩的事,甚少听说,佛说:“蜎飞蠕动,皆有灵性。”因果相报,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故事名为《救蝇免刑》




魂超天界:

    从前有一位张提刑,天性仁慈。闲暇时间,他经常到集市或到屠宰市场,遇见等待被宰杀的动物,捆缚在地,惊慌恐怖,哀声鸣叫,张提刑心中不忍,不惜钱财,全部买回,放生于林野。平素他只要有了钱,就往集市或屠宰场去,日久天长,所救物命,不可计数。

    后来张提刑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告诉家人说:“我一生慈心救护物命,积德累功,至深且厚,如今天宫人来迎,我就要超生天界了。”说罢,无病安详善终。



写经释冤:

唐朝时,京师潘果,年纪未满二十岁,在唐高祖年间,任一名小吏。

潘果曾与朋友在田间游戏,遇见一只牧人所遗失的羊,在坟墓间吃草,他便和朋友合力捉羊,带回家去。由于羊一路鸣叫,潘果的恐怕被羊主听见,便猛力拔断羊舌,羊惨痛难言,满口鲜血淋漓。回到家中,当夜就将羊宰杀,共同享受。

过了一年,潘果的舌头忽然萎缩将尽,只好陈情请求辞职。富平县令郑余庆怀疑潘果托辞欺骗,命他开口查验,发现果然舌头已萎缩全无,舌根仅如平子大小。县令问其原因,潘果以笔照实书写回答,县令为使他觉悟,便教他虔诚书写《法华经》,以作功德,为羊超度作福。潘果遵照县令所劝,发心敬信,每日斋戒虔诚写经、诵经,从不间断。

经过一年后,潘果舌头渐渐恢复原状,他高兴地到官府呈文道谢,县令见他能改过向善,又任用潘果为里正官(里长)。

      当时的县令郑余庆到了贞观十八年被提升为监察御史时,才向人述说这段事迹。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行无我。涅槃为灭尽。-四法之本




佛教初传到中国,主要译师是安世高。
 
安世高,别号叫做安清,安息国的太子。他精通禅学,教人修学安般守意。调摄我们出入呼吸的气息,收摄妄想心。专注一心,功夫成熟,就能得到三昧禅定。这种修禅方法,等于六妙门的禅观。毫无疑问这与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所修的面壁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位太子是夙植灵根,久培德本,而且得了宿命通的特殊功能。他三世以来都是做安息国的太子,第一次做太子的时候,就发心出家做和尚。知道自己前生欠了人命债没有还,据他的观察,债主是在中国洛阳地方。于是来到洛阳,正巧,他刚到洛阳旷野途中,忽然对面来了一个少年人。由于前生冤业关系,看到他就心中怒火焚烧,生大嗔恨,马上拔出利刀,迎面杀去,当下安世高法师就被杀死。

但是他命终之后,中阴身又到安息国去,又投胎做了太子。年纪长大以后,发心出家修道。知道还有宿债未还清,债主依旧在中国洛阳,因此又航海来到中国洛阳,就到前生杀死他的少年家里借宿。奇怪的是上次命债未还,一见忿怒;现在命债还了,见面之后,很欢喜地留他住宿,并招待筵席,在席间法师就问少年说:你知道我吗?少年说:‘不知道’。于是法师就告诉他,我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旷野途中,被你杀的和尚,这位少年听到这几句话,大吃一惊,因为这件杀人的事,相隔好多年了,并没有别人知道,所以心里怀疑,一定是鬼来讨命,非常恐怖。

法师就对他说:你不必害怕,我不是鬼。因为我当时被你杀死,是还你的命债。死后又到安息国投胎,出家修行,我现在再来洛阳,还是来偿命债的。我明日又会被人打死,但是希望你受我的嘱托,对官厅说,不要误办凶犯的罪。这样一来我的命债就可以还清。

可是这位少年听了太子的话,感到十分惊奇,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就随太子一同到街坊去。再巧没有了,居然在太子前面走著一个挑柴的人,太子就跟在后面,走了不多久,这个挑柴人,前头的柴松了下来。后面的柴落在地上,这根扁担的弯头当下就向后面敲去,正巧打中法师的脑部,当下毙命。

官方就秉公法办,判挑柴人以命偿命,此时这位少年就出来对官厅作说明,于是官厅就不予处理了。但是安世高法师第三世再到安息国去投胎做太子,后来又出家做和尚,精通三藏教义,第三次再来中国。

这个时候正当后汉桓帝延和年间,住在中国弘法二十多年,安世高法师,他所翻译的经典,据三藏集记所说,一共有三十五部,达四十一卷之多。而《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是法师所翻译的一部。



鸡啄虎目:

浙江衢州地方官里胥。有一次,他到乡下贫民家,察视赋税,民家只有一只孵卵母鸡,打算烹宰招待里胥。

这时,里胥恍惚看见桑树林间,有黄衣女子,向他遥拜,乞求饶命。里胥惊异怜悯,一会儿,见贫民持刀捉母鸡,便心中惊疑地急忙阻止贫民不要宰杀,因此救了母鸡一命。

后来,里胥再来时,见母鸡率一群小鸡,向前踊跃欢舞,好象表示感恩的情状。

再后来,里胥又来收税,办妥事情回去时,才走不远,便在途中遇到老虎,正在惊慌恐惧之时,忽见母鸡飞来猛扑虎眼,老虎负痛离去,里胥因而逃脱,免遭虎难。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仁慈救助:

明朝时,有一位王居士,笃信佛教,每天诵经拜佛。由于当时连年天灾人祸,王居士忧心如焚,他听说小洞天有位尊者,能知过去未来,便前往拜见请教。

王居士叩问尊者道:“当今遍地盗贼猖狂,战争扰攘,亿万生灵,遭此浩劫,惟愿吾师慈悲,垂下金臂拯救。”

尊者道:“惟有戒杀放生,方可免遭浩劫。” 说罢闭目禅定。

书按:近年以来,全球战争不息,饥荒灾疫,水火盗贼,各种天灾人祸,相继而来,推究原因,实由众生杀业所召感,并非神鬼所降,故特录此两则事迹,警告世人。倘若一人能戒杀,便有一人免遭灾祸;一家能戒杀,就有一家免遭灾祸,由此推广而至一村、一县、一省、一国,皆莫不如此。

世人往往说:“天心尚未厌恶祸乱”,不知其实是人心自己,尚未厌恶灾乱。如果真正厌恶灾乱,能立誓戒杀并兼行放生,那么虽然践临在危难境地,出入于刀兵之中,生逢饥荒灾疫的年景,终究不能损伤他一毛一发。只要能深信力行,其功效迅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古今善恶报应,昭昭分明,感应事迹,历历在目,还有什么使你疑惑不决的呢?



心如白色衣,意识习为垢;
垢习之所污,令心不显现。-《楞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