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住唯心故,诸相皆捨离;
以住唯心故,能见于断常。-《楞伽经》
持戒的重要意义:若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获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闻。已得多闻。便得解脱。已得解脱。于无余涅槃而取灭度。以此明之。戒为最胜。
又有“八大人念”:
佛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
佛法。知足者之所行。非无厌者之所行也。
佛法。闲居者之所行。非众中者之所行也。
佛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
佛法。定者之所行。非乱者所行也。
佛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
佛法。多闻者之所行。非少闻者所行也。
佛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八难品第四十二》
定数可回:
袁柳庄善于观人相貌,判断吉凶祸福,非常灵验。朝廷某官,携带一幼子来求相命,袁柳庄仔细观察,判断该小孩必会夭折,某官甚为忧虑。
后来此官遇见一位道人,道人对某官说:“大人何必忧虑?世间惟有广作阴德,可以挽回定数,但作阴德的机缘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为放生,随时随地皆可去作。”
某官于是便立愿放生。力行数年,又遇到那位道人,道人说:“如此作法,善业不广,不足以改造命运。”
某官听后,更尽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于生灵的种种善举,无不捐款推广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计数。后来其子,竟然平安无恙。
袁柳庄得知此事,深感惊奇,因此袁柳庄晚年为别人相命,都劝人行善,得以改造命运。
自古以来,由于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不胜枚举。因为能施于物命,获得生机者,上天必然赐以寿命,而且若能时时以慈心推及物类,自己做到戒杀放生,又广劝他人也能戒杀放生,则一切事必能吉祥如意。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说的“吉神佑之,福禄随之。”也如《文昌帝君阴骘文》所说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放生延生:
清道光时,湖广总督林则徐字少穆,曾述说:“我朋友屠琴邬太守钱塘人,尚末出仁前,于辛巳年秋天,染患重病,医生误投药剂,生命陷于危险。太守病中立誓,愿以利人济物,忏悔自己业障,其他俗事,一概不再牵挂。”
有一夜,观音大士感应入梦,对屠琴邬说:“你宿世当楚中某官,处事公正而严刻,颇伤‘仁厚’,虽无私心,也应削减爵禄,又常杀物命,应得短命报。幸而你在病中,能发坚固誓愿,念念以利人济物为怀,无有丝毫怨尤之心,冥中阴律,只有放生可延寿,且可增福禄,你当更加努力。”
屠琴邬醒后,大有感悟,于是合家戒杀,且时常买物放生。这年冬季,便获得朝廷任命为袁州九江太守,受意外殊胜恩遇。次年冬天,病体也痊愈了。
屠太守感念佛法,以自利利他为大愿,愿天下人人都能获得戒杀放生的福报,但又深恐不能人人全信。因此特写《放生录书后》一篇,次第畅明不杀生的道理,然而对于感应入梦一事,却未提到,这对于立言原则,也许可行,但于唤醒世人的心意,或有未能全尽。故在此详细补充述说,使世人明白感应的道理,并不是荒诞虚幻的。
近世风俗奢侈靡费,朋友之间,无故常设宴席,互相应酬,每有宴客,刀几必染赤血,惟有归安张兰渚中丞(巡抚),独守杀戒。
从前张中丞镇抚江苏吴县时,曾作《戒杀之注释》普劝官吏百姓。
当时有官吏议论说:大臣办理政治,应以人饥已饥,人溺已溺为怀,对于动物煦煦的仁慈,似非急务。
众官吏听了,认为有理,因此对戒杀不免疑惑而生退心,只有屠太守正色说:“自古以来,惟有仁爱百姓的官吏,才能爱护物命,从未有爱护物命而不仁爱百姓的官吏。我等应当师法张中丞仁民爱物,才是正确的作风,何必疑惑不决呢?”
屠太守有此见地,是因他笃信戒杀,已经多年。又听说屠太守的先父,年近中年得子,即立愿戒杀放生,希望其子能以文学科举显明于世。后来屠太守果然以翰林出身。如今屠太守又在病中感大士应梦,因福德种子,有其来历。但愿世人观览他的作品,人人勉励遵行,就能慈化风行,天下太和,祥实融洽,对于世道既有裨益,而于个人文学科名,以及消灾延寿,种种善报,也正有如响应声,有感必应,丝毫不爽。
口德相士:
孙永,是江西人,擅长相面之术,精通易理数术。当时,御史田公在老家闲居,他的住宅的左侧有一座别墅,有狐狸作祟,很久都没有人居住了。田御史亲自祈祷,都没有效果。
一天,请孙永前来算卦,天晚了,就住在楼下,命令家人夜间注意查看,只听到楼上悄悄地说话:“口德相士,是神明所护佑的。现在在这里,我们不可冒犯。”
御史第二天没有说出其中的缘由,让孙永携带家眷搬家长住在里面。又听到狐狸在悄悄地说:“口德相士,长住在这里,我们应该远远躲避。”于是,狐狸就都共同散去了。
田御史向孙永慢慢地询问其中的缘故,孙永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学习这门技术,见人相貌应该贫穷、夭折的,就劝他们积德行善来感通上天、挽回天意;运势正值败运、厄运的,就劝他们散财布施、修积福报。能够听从我的劝说,从而转祸为福的,也有很多。我坚持这样做已经三十年了。莫非就是这个原因?”田御史突然醒悟,说:“先生以些微小术,留心劝化世人、导人向善,能够感动异类。它们所敬重的是人的德行而不是官爵。我感到更加惭愧了。”于是帮助孙永的两个儿子纳为国子监学生,后来都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出来做官。孙永享年八十岁逝世。(摘自《道德丛书》之十二《命相真谛》,陈镜伊编著,聖浩注译)
原文:
孙永,江西人,善风鉴[1],通易数。时御史田公在籍闲居,宅左别业[2],有狐作祟,久无居人。御史躬亲禳祝不应。一日延永占数,天晚,寝其下,令家人夜觇之,但闻楼上私语曰:“口德相士,神明所佑。今在此,不可犯。”御史次日不言其故,令永移眷寓内。又闻私语曰:“口德相士,长住在此,我辈宜远避。”遂相与散去。御史徐叩其故,永寻思移时,曰:“吾习此术,见人貌应穷夭者,劝其积善格天;运值败恶者,劝其散财造福。多有从予之说,转祸为福者。三十年如一日。毋亦即此邪?”御史憬然曰:“公小术留心劝人,能格异类。若辈固敬德不敬爵也,吾滋愧矣。”遂代永二子纳监[3]。后俱领乡荐[4],出仕。永享年八十卒。
【注释】[1]风鉴:相面术。
[2]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
[3]纳监:指明、清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
[4]领乡荐:谓乡试中举。
一夕变相: 拒色
宋徐性善,与友杨宏同赴试。遇一高僧,相云:“杨当登枢要。徐则吾不知也。”是晚杨欲近一邪色,徐力阻之。次日高僧复至。见徐大惊曰:“一夕之间,何变易之速,君满面皆阴德气。二公皆应大显。”及试,果同登进士。
当求方便,行此八法:少欲知足。意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少欲则我相淡漠,自我意识淡漠的人知足而少贪欲,贪欲少的人不容易被外物诱惑因而意念不乱,意念不乱则能持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欲、不瞋恚、持正见),由戒而生定(三昧即是正定),由定而生慧,由智慧而解脱、而能多闻证悟佛法、而精进修持。
所以“少欲知足”是起点。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愈。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的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母亲今天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么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了,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父母为了抚育孩子,为了孩子茁壮地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华消逝,日渐衰老。为人子者,更当孝养父母。
-《伯俞怜母》
“一一尘皆无,是故无境界。”
如果心无尘垢,心就不处于任何境界。反过来说,如果心处于任何境界,就还是有尘垢。
“一一观世间,皆是自心观。”
世间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自心的反映,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引号中两句经文引自《楞伽经》
依卦教人:
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日阅数人。每依卦辞教人以信义忠孝。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肄下帘而读老子。
杨雄少从之学,曰:“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亦近古之逸民也。”
蜀人罗冲为具车马衣粮,劝之仕。君平曰:“我有余,君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家万金,子无担石之储,何谓有余?”曰:“吾尝宿子家,见子昼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卖卜,不下床而钱至,尚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明我有余而子不足也。”
尝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益州牧李强召为从事,不就。年九十余始卒。
清净与止观: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
佛陀说:“沙利子,清净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而解脱一切系缚。------《法句经384偈》
止观:止与觀,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如實觀察一切法。
法性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
明代穆宗隆庆年间,江苏省苏州市长洲县有一个人,名字叫韩永椿,祖上世代居住墓边平地,家境贫困。
他喜好放生,但因家中无钱,每天早起,就持扫帚到河边,将两岸螺蛳扫入水中,以免被人捕捉,有时忍着饥饿扫数十里路,如此不疲不厌的扫了四十多年,从不间断。
到了明穆宗隆庆丁卯年,韩永椿的孙子韩世能梦见金甲神明,告诉他说:“你祖父放生四十多年,有很大功德,世代子孙从此显贵,当先令你荣享一品官位。”
后来,韩世能官至礼部侍郎,奉命出使朝鲜,蒙皇上赏赐一品朝服,韩家子孙累代显贵。
-《扫螺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