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贼所擒获者。勿兴恶念。当以慈心遍满诸方。


欲界魔王波旬问世尊,有何所求?志愿何物?世尊说:吾所愿者,无忧畏处,安隐恬泊,涅槃城中,使此众生流浪生死、沈翳苦恼者,导引正路。

由慈三昧,辦悲三昧。缘悲三昧,得喜三昧。缘喜三昧,得护三昧。由空三昧,得无愿三昧。因无愿三昧,得无相三昧。(私按:因慈心而能生悲悯。因悲悯而喜众生之精进。因喜众生精进,护佑众生精进学法。由空处得无愿无求。因无愿无求生无所住之心而无相。)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苏行三博士解)佛说:出家的沙门,断欲去爱以后,正的一面,认得一己的能虑知之真心的本体,是那个未成佛的佛性;又能够彻底明白,成佛的妙法,是在觉悟那个佛性──真如,诸法空相,实相——是不生不灭,无所作无所为的心;但可以清修而证之。我们知道,世间有为之事物,常有体积为人用。有所得,是生死之门。若内在的佛性,众生本有,但是因为无执着,不起分别,因此人们不能把握其有所存在,有所成就,故内无所得。反的一面,色心有占据身外物之冲动。冲动得不到满足时,则有求不得之苦。无为心既对内无所得,则对外无所求,故无求不得之苦。我们又知道,有情是有永恒的佛性,但万法却是无常。把握着这真理,则心不为其他之事理所缠缚;故能游心物外,远出三界,而不为烦恼,惑念,所造之恶业所系结。真心既然不为外物之所动,而起妄念;妄念不起,则色身亦无所作为,而此具佛性之真心,无修而自修,内见本具之佛性;故亦无证而自证。能这样,就可以不再经过阿罗汉四果之位而达到最崇高之道,成佛。


面貌大改 拒色 :

萧山毛奇龄,未遇时,游靖江。遇海昌范文园,素精相术。毛以终身问,范许以青衿终老。毛怏怏归寓。有冯氏女慕其才名,私就之。毛不允,严拒焉。后复见范,范大惊曰:“兄面貌大改观,当奇遇。”后应康熙己未试,官翰林院检讨。



福祸休咎之微妙:

[谋事得成未必可庆]

绍兴黄大动君(女士),失业以后,因居在家里的时候,有一次,去求她的先生给她介绍一个职业。她的先生荐他到某军司令部,充任秘书。她到那里去办事,还不到一个月,两军开战了,她所属的军队被打败了。黄君幸而在枪林弹雨中逃出了性命,可是物件尽都损失了。她身无分文,沿途借贷,受尽千辛万苦,总算憔悴而返。她的先生见她这样狼狈回来,对她说道:‘这是我害你了!’

[谋事不成未必可悲]

吴县王玉如君,住在上海的时候,想谋一个轮船司账的职位。因为谋这个位子的人很多,玉如恐怕事情不成,来同我商量;我就劝他念观世音菩萨。玉如就听我的话,早晚持念,可是结果事情还是不成;玉如怀疑菩萨无灵。我对他说:‘目光要放得远大些,不应该以一时的得失,就怪菩萨无灵。菩萨是不会辜负你的!’过了两月,这条船被风浪沉没在大西洋里,里面的人都落水溺死,没有一个幸免。不幸的消息传到上海的时候,玉如跳跃著来向我说道:‘这真是菩萨保佑我呢!假如我从前所谋的职位成就的话,我也早就葬身船腹了。



世尊曾对阿闍世王说:“世有二种人无罪而命终。如屈伸臂顷。得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为罪改其所造。是谓二人而取命终生于天上。亦无流滞。”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


水族解毒:

李景文天性仁慈爱护动物,每次外出游山玩水,若见渔夫捕获水族,一定不惜金钱,全部买回,然后放入江中,让它们悠然游去。

李景文平常爱好服食养生补品,常服用火烧炼的丹砂,积久而热气攻身,变成疾病,背上长出疽疮,虽然延请名医诊治,服用许多汤药,都全然无效,病情非常沉重。

  有一天,在昏迷睡梦中,好像成群的鱼类,吐着津液浸滋他的疮毒,使他顿感清凉愉快。次日,疽疮渐渐消肿,疾病因而痊愈。他康复之后,附近居民又可时常看到他在江边岸上,掏出银两,很客气的向渔夫购买鱼虾,然后拿去放生。


阴功满面 放生:

徐中行,弱冠登乡荐。遇异僧相之曰:“公终身举人知县耳。”徐不愿为举人官,僧曰:“惟阴德可挽回定数,但亦要机会。独放生随处可以尽力,必极多为贵。”

徐从之,然贫甚,经岁所放无几。越九年,复遇此僧相之曰:“未也。”

一日有以三十金求文者,徐扁舟泛太湖,买放水族,不十日,三十金尽。

后僧一见惊讶曰:“公何遽阴功满面乎?明年必第矣。”

遂登进士,仕至方伯。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苏行三博士解:在每日生活上的思想,言行,有十种善事亦有十种恶事。十种中有三种,是用肉体所犯的杀,盗,淫。有四种,是用口说话所犯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还有三种,是思想所犯的嫉,恚,痴,等。(一)所谓杀,是一个人用种种的方法,以断绝其他生物之生命。(二)人家不知道时,自己拿去人家的东西是谓盗。(三)在夫妻正配之外,另有其他的第三者,以满足其肉欲谓之淫。(四)语向甲乙两人,作相反之言语,以离间人家的情感谓之两舌。(五)用恶语骂人,使受骂的人生气谓之恶口。(六)向人家说无事实的语言,以愚弄人家谓之妄言。(七)杂染淫意,或不正之邪话,谓之绮语。(八)看到人家的事业成功,而起妒忌之心,谓之嫉。(九)看到人家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或其他的动作,自己以为,不但不叫我喜欢,反而激起我的忿怒。我的这种无谓的忿怒,谓之瞋恚。(十)对于某一种事理,不责自己的能力认不清,看不透,相反的硬说是别人的错误。这种颠倒是非,就是我们的愚痴。



同命异禄 命由心造:

豫章高孝标、孝积兄弟二人,其母坐蓐时,骈肩而下,相貌举止如一,莫辨兄弟。甫弱冠,同入泮,学使者以府县庠分兄弟。暨完娶,逾年同月生子。再试,又同补饩。

壮岁同赴省试。寓有孀妇,挑其兄,兄正色拒之,复戒弟勿为损德事。弟佯诺,私与妇通。妇不知其为弟也。及放榜,兄入轂,弟下第矣,复诳妇曰:“我已中,待发甲后娶汝。”因以资斧为言,妇倾囊与之。及春,兄又登第。妇朝夕望娶,竟无音信,郁郁成疾,阴以书贻,遂殂。

书误入兄手,兄诘弟。弟俯首输情。次年弟所举子暴殇,而兄子无恙。恸哭不已,双目顿盲,未几亦死。兄则享福寿,多子孙,称全祉焉。

命同相同,前三十年,事事皆同,命相有据也。一旦存心不同,一荣盛且多嗣,一盲夭且斩后。命相亦何据耶?语云:相从心生,命由心造,有以哉。


鱼族送行:

       宋朝时,诸暨县令潘华,是虔诚佛教徒,修习普贤忏法,仰体上天好生之德,万物和乐之心,严禁地方百姓,不可入江湖捕网鱼类,若有违犯禁令者,一律加以罪刑。因此在潘县令在任期间,江湖水族,得以无惊无忧,自由自在,游乐生存于水中。

      后来潘县令奉旨,将入朝为官,夜梦江河中数万鱼类,哀号哭泣,说道:“仁者要离开本地,我辈不免要遭受烹杀了,”说罢哭声直上天空。潘县令醒来深觉奇异,便作《梦鱼记》,叮嘱后来接任的县信,也能保护水族。

      当潘县令临行时,江湖水中,忽然发出一阵很大悲号的声音,好像失却了保障,如同丧失父母一般痛切,附近百姓皆亲耳听到,大家无不惊奇感叹。




《四十二章经》中讲“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意思是说:接受正法的人,应该舍弃世间的资财,行乞而知足,每日只在中午进食一次,树下住宿,千万不要有再多的欲望。使人愚昧而遮蔽了人自性本来光明的,就是爱和欲。

《四十二章经》是世尊成道后,外道比丘四十二人,将各自疑问请教世尊,世尊的回答。所以全经分为四十二章。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

东汉永平年間,漢明帝夜夢金人,召群臣解夢。通人傅毅指金人為佛,於是天子派遣使者蔡愔等人前往天竺尋訪佛法。使者在月支國遇僧人攝摩騰,於是同還雒陽,得漢明帝接見。攝摩騰在雒陽城外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書成後收藏於蘭臺石室第十四間。

《後漢書》記載襄楷在延熹九年(166年)上書桓帝《太平清領書》,其中引用《四十二章經》的內容,證明在東漢時此經已經傳至中國。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四十二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