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孝子名升,山东益都颜神镇人。父植元,好远游,明怀宗己卯,适岭表,兵戈阻绝三十年。

后微闻其父殁于龙州土司。孝子涕泣寻访。溯牂牁而上,历三百七十馀滩,自横州达南宁,又经迁隆、思明,步行五千里,遇那利人蔡、郑二叟,询知与其父旧为龙州土司客,乃与偕往。复与葬师谭姓者遇,竟得父榇于龙州北门交带桥侧,负骸骨归。

后人有嘉其孝行、悲其苦志叙其事为《龙州扶榇记》。冷一寒士,父殁三十年,竟能觅遗骸于蛮荒万里之外,经历险阻,不改初志,人以为难。后孝子家累世书香,科第不绝。

-《万里寻父》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只聽聞佛法,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專門在文字上下功夫,記一些名相,但不依教修行,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则是始終與道相違背,所以說「道必難會」。

「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途径,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博聞」是屬於有為法,是方便行者趨向正道的橋樑,假使誤把「博聞」當作道,產生了執著,知而不行,就沒有辦法契悟無為的道理。

相反地,有些人認為多學無益,所以不需要聽經聞法,只要念一句佛號就夠了,同樣誤解了「博聞愛道,道必難會」的意義,也是一種偏見、一種邪見。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多聽多聞,解行並重。

這一句是《四十二章经》的第九章,講「聞而不行」之過。多聞無過,但是聽聞之後要能融會貫通,使之博而約,約而後精,精而後明。「明」,就是歸於心地,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博聞」就於道無害。

明白這個道理了,依教奉行,必能「會道」。反之,假使聞而不行,「道必難會」,雖然知道很多佛法的道理,充其量不過是個佛教學者,而不是佛法的行者。現代社會學佛的人,觀念偏頗便會走兩種極端路線:一種是專門作研究、著書立說;一種是執著行門、不涉典籍。這兩種都是偏差的觀念。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志」,是心願、心志,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信念。信念要時時刻刻安住在正念、正道上,就稱為「奉道」。安住正念、正道,才是真正的大道。

就佛法而言,不起貪、瞋、癡,就是「志」,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返照自己的心念,起了貪、瞋、癡,馬上覺察、覺照,立即改過,安住在正念上,這就是「奉道」。更進一步,要慈悲為懷,經常提醒自己要發慈悲心,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但要堅守這念慈悲的心願,還要奉行、實踐,分分秒秒、動靜閒忙,都要具足慈悲。

「守志奉道」最簡單的就是要持戒,持戒以明其志。所以,這裡的「志」就是要發心持清淨戒。持清淨戒就能得解脫,守一條戒,就解脫一個煩惱。不但要堅守志願,還要奉行不懈,才能真正解脫煩惱。佛法強調要事理圓融,事上要信受奉行,事上做到了,理就現前。


梁(代)宝志禅师,初金陵(南京)东阳朱氏妇,闻儿(宝志禅师)啼于鹰巢中,梯树取之以为子。(宝志禅师)(拜)师僧俭习禅。宋太始初,(宝志禅师)忽僻异,杖头挂剪及镜,或挂帛。齐建元中,稍现异迹,与人言,初难晓,后皆验。梁武帝甚崇礼之,诏有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云云。尝命张僧由写像,(宝)志(禅师)剺面,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由不能写。【梁武帝(464—549)曾遣张僧繇(479—?)为宝志禅师(418—514)画像,只见禅师用手指撕开自己的面容,从皮肉之中露出金光灿灿的观音大士相,变幻莫测,张僧繇竟无从下笔。】又陈征虏举家事志,为现真形,光相如菩萨。其他灵迹,不可胜纪。

剺面:以刀划面。古代匈奴、 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


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量,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住何所。——李白(701—762)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明朝时候,刘大司寇(刑部尚书)存心仁恕,持法公正,从无苛刻。

儿子刘璟(jǐng),身体极为怯弱,经常生病。他上面曾有五个哥哥,都已短命死了。

刘大司寇对于这仅存的第六子,这样多病,心中非常担忧。遇到看相算命的人,总要托他们推算刘璟的命相。但是不幸得很,大多数星相家都说刘璟到十九岁上,有很大的厄难,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忧虑。

正巧四川有位相士周土涟,来游京师,为人谈相,非常准确,名声震动京城内外。因此,刘大司寇就邀请周士涟来家,请他看刘璟的终身禄寿。

周相士看了半晌说道:“论公子之寿,恐难度十九岁之关。但是你们切不可因此而灰心,需知‘赋命在天,立命在我’。大凡一个人的禄寿厚薄,是关系到宿世所造业因的善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宿世杀生者,今生须受短命报。这样讲来,公子前生的杀业一定很重。既然知道他短命之相的原因,那就有对治的方法了。戒杀放生,广修各种善业来加以补救,便不难易短命而为长寿。譬如患病的人,病因已经诊明了,只要对症服药,自能霍然而愈啊。但讲到修善,必需尽心竭力去做。总要做到今生的善业,远胜宿世的恶业,才能有实效可得。假定公子的宿世恶业有八分,今生忏恶修善,必需做到十分,方能将命相注定的禄寿,增加挽回。倘只做到六、七分,或勉强够八分,那就善不胜恶,这好比病重药轻难于起死回生,恐难立刻见效。但并不是说行善会落空无用,这些善事对于来世种善根还是有用的。世人每见有许多修善或作恶的人,并无明显报应,就怀疑天道无知,这是因为肉眼看不见三世因果,宿业强弱的缘故呀。万望贤父子深信佛语,真实不虚。竭诚去做,公子定能福寿绵长,这是不必忧虑的。”于是教以奉持《太上感应篇》,要力行不懈。

这时刘璟年方十七岁,资质聪明,而且很知自勉。听了周相士的话,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就对天立下誓愿,决心奉持《太上感应篇》,除恶修善。并将感应篇中的善恶条款,逐一录出。善者贴在东壁,每行一善加一红圈;恶者贴在西壁,每犯一恶加一黑圈。虽举心动念,也严自克责,不敢自恕。对于戒杀放生,尤能力行,不稍懈怠。这样行了三年,竟得安然渡过了十九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因事乘舟渡扬子江,看见渔人网得一只很大的乌龟。刘璟看了触发慈心,就命从人给钱一千买来放生。说也奇怪,那龟放到水里好像有灵性,昂首点头,跟在刘璟船后护送,送了五里,待到刘璟登岸,还恋恋不舍。

这夜刘璟在旅店,梦见一黑衣短胖的道人,对他道:‘公子力行《感应篇》,三年不倦,天帝很嘉许你,现在已得增禄延寿。但你体质薄弱,难保寒暑不侵。贫道现有小术相授,依之调摄可保身安无病。’说毕,即传以调息却病之法。

刘璟醒来,知道这是神龟报德,从此依法用功,果然日渐康健。

后来刘大司寇再请周士涟来家,谢他昔日指教之恩。这晚周士涟就和刘璟联床同睡,夜半醒来,见刘璟熟睡,并无微息,扪之如死人。次晨起来,就向刘司寇道贺:“别来数载,公子骨相与前大异,睡中视之,已得龟息之传。非但身体健康,寿命久长,而且后福绵延,未可限量。这正是贤父子诚心行善的福报呀。”

后来刘璟活到九十八岁,子孙贤俊,福寿双全,果然应了周士涟的预言。

祸与福的降临,没有别的缘由,全都是自己的心念与行为招感而来。心念与行为的善恶之报,就如同影子紧随着身形相应而动,作恶遭祸,为善获福。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举难劝修》


延寿一纪 拒色:

宋黄靖国为仪州判官。一夕被摄至冥,冥官谓曰:“卿在仪州,有一美事,曾知之乎?”命吏取簿视之,乃医生聂从志某年某月某日在华亭杨宅行医,杨妻李氏淫奔从志,从志力辞不可。上帝敕从志延寿一纪,子孙三世登科。后靖国语从志,从志骇曰:“此事妻子未尝与语,不意已书阴籍。”后果如靖国所述,子孙三世俱昌。



吉翂代父受刑:

梁朝时,冯翊郡莲勺县有一个叫吉翂的少年。吉翂的父亲是个清廉的县官。但为坏人诬陷,竟被判了 死刑。年仅十五岁的吉翂深知父亲受冤枉,于是跑到官道上拦轿为父亲申冤。

在通往官衙门的官道上,过往的大官儿的轿子很多。一有轿子过来,吉翂就扑倒在轿子前:“ 大人,行行好,替我 父亲申冤吧!他是个好官儿啊!” 说完了,吉翂大哭。那哭 声让过往的行人听了,心里都很难过。

有一个大官儿终于受理了吉翂父亲的案子,却命令他父亲手下原来的一个小官吏审问他。吉翂父亲虽然是清白的, 但是觉得让这些坏蛋审问自己,是极大的耻辱。为了不跟这些小吏纠缠,他含冤承认了被诬告的那些“ 罪行”。于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他是定死无疑了。

吉翂没有办法,他千里迢迢赶到京都(建康),敲响了 朝堂门前的鸣冤鼓,表示愿意替父亲去死。

梁武帝心想,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如此胆大而有主意,肯定有人在背后唆使,是在公开反对朝廷的判决,于是命法官将吉翂严加审讯,要求务必查 出他的幕后指使者。

这一天,法官开堂审理,堂下摆满了各种刑具,两旁站 着手持棍棒的差役。法官声色俱厉地喝问:“ 你请求代父去死,皇上已经批准了。难道你真不怕死吗?你还是个小孩 子,一定是有人唆使,如果你说实话,皇上准你改过。”

吉翂毫无惧色,沉静地回答说:“ 我虽然年幼无知,也知道死很可怕。但我不忍心看见父亲遭受冤枉,所以请求替代父亲去死。这么大的事情,我怎能受人唆使!既然皇上已 批准我代父去死,使我有个尽孝的机会,我又有什么可后 悔的!”

法官看硬的不行,又来软的,装出一副和气样子,欺骗吉翂说:“ 皇上是个菩萨心肠的人,他知道你父亲无罪,马 上要释放他。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只要说出受谁指使,你们 父子俩就能立即释放。”

吉翂识破骗局,大义凛然地说:“ 我父亲被判处死刑, 已写在朝廷的文件上了,要改变恐怕是很难的,我已抱定一死,其他什么都不想了!” 法官软硬兼施,都不奏效,最后只得动用各种刑具,百般拷打。吉翂忍着剧痛仍不开口。 法官被吉翂的孝顺、勇敢行为感动了。他认真地审查了案情,发现吉翂的父亲果然是冤枉的。法官把自己了解的案情和吉翂在大堂上的表现如实报告了梁武帝。

梁武帝大为惊奇,认为吉翂是个孝顺父母的奇少年,立即颁布圣旨,放出了吉翂父子。地方官向乡邻调查了他的品 行,想推举他为大孝子,吉翂听到后坚决谢绝了。他说:
“父亲受冤屈,作为儿子就应该去申冤。假如我这样做是为了捞取‘ 孝子’ 的名称,那同样是对父亲的侮辱。我绝不是 这种沽名钓誉的下贱人!” 地方官见此,也只好作罢了。

后来吉翂十七岁就成为主簿官,监理万年县,当官几个月后,当地的民风就有很大的改善。




从前有甲某,向来不务修行,却有投机取巧之能。听说中药黄精,能使人长生不老,为了试验是否灵效。便把黄精放在枯井里,然后引诱乙某陷入井中,再用磨盘盖住井口。

乙某在井内急迫惶恐,无计可出时,忽然来了一只仙狐,靠着井边,告诉乙说:“请您不必忧虑,我教你方法脱出,我是通晓天道的仙狐,在坟墓里作穴居住,卧在穴下,目光注视穴中,时间久了,便能飞出,这就是仙经上所说的”神能飞形“的道理,您就一心注视磨盘上的孔洞,时久便能飞出。以前我曾经被猎人捕获,承蒙您慈悲赎命救我,因此特来报恩,望您不要忽视”。

乙便照仙狐的方法,经过十多天,果然从井飞出,脱离灾难。甲某得知后大喜,以为这是黄精的功效。于是甲某自己告别众人,带着黄精入井,吩咐人家,加盖磨盘,不料过了半个月,打开一看,甲某已经饿死在井内。真是可悲可叹!

-《放狐脱灾》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四十二章经.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