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事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花;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苏行三先生解:

佛说:我看一个人,得到封王封侯的地位,好像清早时,射过门隙的阳光里,浮游着微细的灰尘,一样的不足轻重。因为人的生命,不过是几十寒暑,就说活到一百岁,也只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时间是多么短促,一切的事业功名地位也只是过隙尘一样的渺小。这样说来,王侯的光荣,富贵,一霎眼完了,有什么真的可留恋处?

诸佛净土,都是美丽到很难用语言叙述。譬如弥陀经所述的极乐国土,是何等庄严,华贵!反看我们这个世界上的金玉只如此断瓦破砾了。

一个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其目的是在保持体温和社会上的礼仪;依据这原则而评论,整洁的旧布衣是和绸缎有同样的价值。

我们的太阳系,在佛学叫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现代天文学,叫它为一个银河系。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就是三界里色界的四禅天。一个大千世界,在我们这种凡夫的想像里,已经是大得很了;但在佛眼里,却是如一诃子大。原来“诃子”,是印度的一种果子,名叫“诃梨勒”,形如一种玉蜀黍,每一子,叫一诃子,其大如枣。

阿耨池即是阿耨达池,又名玛那萨罗华湖。这个湖有四流:一产金,一产钻石,一产红宝石,一产琉璃,在今西藏阿里部之冈底湖,湖水潜流成恒河,为供人民饮用。以人民的眼光看起来,这条河水,当然是重要的。但以佛眼看来,世界上的河水,哪一条不是对那流域的人民很重要?但有哪一条,能比得上蕴育佛性的八功德水重要?所以佛看恒河水,却与印度人用以涂足的油,一样平常。

诸佛说法度生,有多门方便,都是要适合根器不同的众生,各有成道的机会。所以众生看佛法,当然是法宝。但在佛眼所看,却是本宜的以引渡众生;如幻术家所聚化的宝物。

无上乘,是佛法的最崇高处,世间无有其他宗教的教理,可与比拟;佛法虽然是这样好,但只要化导众生本有的佛性,使起觉悟,而进行修持,以达成佛;在众生看起来,是像何等宝贵的金帛;但在佛眼看起来,无上乘佛法,众生都可以得到,其平常,如任何人在梦中就可以有的金帛。

佛所教的种种修持法,其中有不少是对治众生的迷妄,倘众生渐渐减少他们的迷妄,而渐渐接近成佛的路,这样一来,佛道就渐渐减少它的应用;如一朵花开了就渐渐地凋谢,而结成果。

学禅定,是要使心不逐物,最后才能见到个人的本性。心不逐物,如安定的须弥山,不为何等风暴所动摇。

人们不懂人生真理生与死,在他们的脑子里,如长夜的昏暗。学道而能了悟者,晓得这肉体,迟早总有一天会死亡;所以不为死亡着意。最着意的却是每日勤谨修持,使生时,入于有余涅槃;世寿尽时,入于无余涅槃。所以他们的心地,永是日夜安乐光明。

凡夫不懂生死的真理,日在世情流俗中,盲目乱钻;生尽则死,死后转世重生;死死生生,在这生死流转里跳不出,永在尘劳,不能觉悟,谓之迷,谓之倒。

净行沙门,了悟生死,所以不与世俗为伍,是为觉,是为正。凡迷恋着五浊恶世,认我、法、为实有,其实背觉合尘,所受的苦,是住在六根的八识。悟道者,心境解脱,邪正分明,故能背尘合觉,而受惠的,也是六根八识。

迷悟分野,如舞龙,时见首,时见尾;首尾虽异,都是同一龙身;净行之悟道者,于是为可敬。

佛法平等,法法皆是导人成佛,入于不生不灭的一真如地,无二无别。但众生之根器不同,只得依不同之品性,施以不同之化导法;恰如大地因有四时之不同,而发不同之草木,但开花结果,使地上繁荣之目的则一。




清乾隆辛巳年,黄河河南段溃堤,陆地水深一丈,民间房舍多半都被淹没了。

陈留县有一户曹姓人家,所居住的房宅被水完全淹没连续三昼夜,所有人都说这家人没有存活的希望了。

等水退去后,曹家的墙垣、房舍都没有损毁,一家眷属安然无恙。大家都问曹家怎么回事?曹家人说:“只觉得漫天雾气弥漫,不见天日,不知道自己一家人在水中。”

官府问曹家曾行何善事,对曰:“每年收来的地租,除衣食足用外,剩下的全部救济邻里穷人,祖上五代以来从未间断,已经一百多年了。”官府后特赐匾额嘉奖其善行。

书按:非洪水不见曹氏之奇,非洪水不见天道之奇。盛德动天如曹氏者,可为千古轻财一大榜样。

独免淹没 周济

清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水深丈余,民间卢舍,半被淹没。陈留县有曹姓者,居宅沉没已三昼夜,咸谓无生理矣。非洪水杀人,不见曹氏之奇。非洪水杀人,亦不见天道之奇。及水退,墙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无恙。众问之,云:“日来惟觉雾气弥漫,不见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宪司见而异之,询其有何善行,云:“每年租课所入,除衣食足用外,尽以济邻里之贫乏者,自今未尝少替。已历五世,百有余年矣。”盛德动天如曹氏者,可为千古轻财一大榜样。宪司俱赐匾额,以嘉其异。




《放生昌后》摘自《梁敬叔先生劝戒录》

高州太守斋青的先祖退庵先生,乐于行善,常以医药济人,生平戒杀放生。

有一天,朋友送退庵先生两篮活蟹,一对霜螯,又肥又大,旁观者都很羡幕想尝鲜味。这时,退庵坐到水阁中,将两篮蟹倒入河中放生。在座有位湖州客,称赞他说:“先生的作风,类似我家乡张封翁,就是张兰渚侍郎的父亲。张家戒杀放生,已有数代了。张侍郎兄弟都登科甲,承受显贵官位。先生能如此,不久诸子弟必将如张氏一般贵显。“

经过一年,斋青果然以二甲第一人,入翰林院,经殿试后,派任高州太守。

按:张兰渚侍郎镇抚福建时,家父(劝戒录作者梁敬叔自称)曾在他幕府任事,起初不知他戒杀,居住一满月,餐厅内不见杀生,偶然询问,才知张侍郎全家戒杀。府内部属受其数化,也都奉行不敢违逆。张侍郎自己生活清俭,每逢初一、十五出署巡察暗访,只买油条大饼充饥而已。



弥勒菩萨请教世尊:在佛法欲灭的后世,人行几种法可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世尊说:后末世佛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脑而得解脱。一,对所有众生都不追究其过错;二,见到有人犯错误不举发揭露;三,对于亲人朋友和施主们,不生执着;四,永远不说粗言秽语。如果能修持这四法,即使在未来佛法欲灭的后世,也可以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原文: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