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习.尽.道圣谛。

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

彼云何名为习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习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道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



一切世间不可乐



苏行三先生讲解:

‘佛’:这个字,梵文是(Buddha),是汉文音译‘佛陀’二字的简称。它的意义是觉者。觉悟人生,与其他一切万物,远及宇宙诸天体的实相、与真理;然后将这种真理,说给一般不懂的人听,叫不懂的人也懂。大家懂了,大家就依照佛学里所教的方法进行,以了脱一切痛苦而享受快乐。

历来依照佛学所教的,而修持到成佛的人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Sakhamuni)。释迦牟尼佛,是当时人们尊敬他的名号。原来他是印度释迦族人(约二四二四年或二九六九年)。父亲名输头陀(Sudhodana),是迦毗罗卫国王(Kapilavastu)。母亲名摩耶(Maya)。生后七日,母亲死了,由姨母钵罗阇钵底(Mahabosubuddli)养大的。佛在太子时,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Siddhata)。约十七岁,娶表妹耶输多罗(Yasodhara),生子名罗侯罗(Rahula)。十九岁出家,访道六年,修持六年,三十岁开始讲学。共讲四十九年,圆寂时年八十。

释迦牟尼佛,大悲心切,在他的一生里,勤勤恳恳,说法度生;古今中外,只有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和他一样。我们称为佛弟子的,既不能像他一样的发明真理,若犹不能将他所教给我们的,转教人类,该是何等的惭愧!

但是当时佛的讲学,只用语言,并没有写成文字。佛灭度后,弟子们恐怕时间经久了,佛所教的学理,会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所以弟子们,由大迦叶(Mahakasyapa)领导,召集五百人,在一名叫七叶树岩(简称七叶窟)的地方,开编集会。会中由记忆力最强而听法最多之佛的堂弟—阿难(Ananda),诵出佛所讲的人生及宇宙的实相真理,是名经藏(Sutra)。

又由优婆离(Upali),诵出佛为弟子们特立的行持法规,名律藏(Vinaya)。

另由富楼那(Purna)用问答及议论的方式,诵出解释及发挥佛的真理,名为论藏(Abhidhamma)。

这三种:经、律、论藏,合起来总称‘三藏’。但当时尚有很多学者,未曾参加的,就在窟外,由婆师婆(Vaspa)为领袖,另结集五藏:l.经,2.律,3.论,4.杂,5.咒禁。到佛灭后二百余年,由英明而多才的摩竭陀国王,名阿输迦(Asoka),召集一千比丘,作第三次结集。佛灭后六百余年,另由健驮罗国的迦腻色迦王,召集五百大德,造释经、律、论,各十万颂;有名的大毗婆沙论,就是最后的释论颂。此外尚有文殊、弥勒等菩萨,及阿难尊者,结集大乘三藏的圣典。总括以上所结集,称为大藏经。其教理的圆满,议论的精密,世界上不论那一种宗教的经典,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


苏行三先生讲解:

佛学在人间的学问上,常常被一部份未曾精细研究的人,误认为是一种宗教,或是高深的哲学,或是实用的科学。实在说起来,佛学不是宗教,却渲染著一点宗教的色彩;有含著哲学的理论,却不是哲学;但是与科学比一比,倒很有些相同。

(甲)佛学与宗教

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数有他们每一教的经典,有的没有经典。有经典的,总是说有一个大神,或有多神,在这宇宙内,以指挥一切。这些神,是何等尊严,何等凶猛,他们把握著人生的祸福,操持著人类的生杀大权;因此人类必须信仰它,礼拜它,以求神的顾爱,死后便可以升入天堂。若人类不信他,或触犯著他,死后必定做鬼,下地狱去受苦。现在人类的宗教大概是如此。人们不懂佛学,拿宗教的眼光看佛学;以为佛学所说的,是一种宗教,这是错了!我们每星期来共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仪式。其实,我们的礼拜佛菩萨,是像学生见著先生时的致敬作礼一样。我们对佛菩萨像作礼时,那一尊像,是代表当时的某一位佛或菩萨;所以礼像时,是礼著佛或菩萨的本人,因为佛、菩萨,是由人修持而成道的;我们礼敬他们,就是要学他们的修持,将来也可以成菩萨或成佛。异教徒的脑子里,凭空悬想,造出一个或多个有大威权的神,所以他们礼拜时,都存著惧怕的心,若奴仆见著主人一样。诸位礼佛菩萨时,那有一位脑子里存著惧怕的心呢?因此,所以我说佛学不是宗教。

(乙)佛学与哲学

世界的哲学,不论是中土或西洋,普通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讲人生的意义,及其生活的方式,谓之人生哲学;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洋的享乐派、淡漠派、克苦派、或实用派等。另一类是想入非非,虚立几多假名,求以说明万物的本体;因此一个人的意见,自以为是,而否认他人的意见;如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物论等。有部分学者,误认佛学是一种高深的哲学。因为佛学也讲六根所对的六尘,推及一切万法的生、住、异、灭;如世间法所说的依、正二报的本体。但佛法的价值处,却在说明万法的实相。这就已经不是东西洋哲学所能企及的,况佛学的行、果,以实证一切法的一心真如,更非哲学家所能梦见的。佛学何止是高深哲学,已经是超出哲学的领域,而不是哲学了。

(丙)佛学与科学

现代科学最为人类所称许;因为它能把书本上的学问,实用在改进人类生活上的物质享受。所以科学家的读科学,与读别种的书,是不相同的。读科学的要点有三:l.因果律:由理论到实在的结论,如种豆得豆的同同相传。2.实际经验:收集材料,仔细研究以后,才写出理论来解释之,不加任何空想。3.分析:用经年累月的实验,以分析及观察一个个体之变化;或解剖一个个体,而察其组合。科学用此三种方法,以研究万物;然后知物之存在,为时间连续与空间和合的二种假想所构成;与佛学甚相同。人们学佛的过程,有四种合于科学的方法:一、信,二、解,三、行,四、证。一、信,是信佛所教人的法,是真的。佛说人有佛性,但为烦恼所障蔽,所以住在迷境。人若扫除迷妄,而生起觉悟,将来也可以成佛。你对于佛所说的这些话,没有怀疑,你就是对于佛教有正信了。二、解,你虽然信佛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是第二你须要确确实实能了解那一句话里所包含的意义;没有糊涂不明白的地方,没有半懂半不懂,或是错懂的地方。三、行,对于佛说你会成佛这句话,你已经深信了;你又懂得怎样做才能成佛;那么,现在是须要你将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练习起来。不少认识字的佛门弟子,信佛讲的法,又能了解它的真实义,但是懒惰不肯将所懂的实行起来;这样虽有信、解,但到底还是等于不信、不解;所以学佛对于‘行’,我想:比信、解更重要。四、证,佛当时教人类成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法,凡有恒心而虔诚去修持的,有的即身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或成佛。单单就我们中国来说,历来成道(得道成佛)的高僧、大德,如高僧传、圣贤录所记的,已经是很多了。这种人,都是精进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实行,终有一天,自己能实验出来,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这句话,是梵文的音译;若译华言,则是:‘无上正等正觉’。)如佛一样的成佛。这样,就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在佛学里,由学理讲到实行的方法,而教人依之去成佛的,差不多每一部佛典里都有。你看现在读科学的人,所用的科学法,就是佛学里教人成佛的法。甚至佛经的写法,差不多是和现代读科学的学生写实验报告一样。我个人的意见,以为读科学的人,来入佛学,比其他的人快。



专保三家:

兴化某,世德之家也。因失珠環,婢惧逃匿庙内。夜闻二神相语曰:“兴化城将破,奈何?”曰:“天数也,我来此专欲保全三家。一忠臣魏益公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一孝子阙疑,每养亲不寐、亲病不寐、居丧不寐。一世德某人造桥功大、放生功大、布施功大。”后城破,惟三家保全,余皆不免。我愿天下人学此三家消除万劫。此嘉靖壬戌年间事。

福神相救:

宋仁宗时,妖人王则反。文彦博奉诏讨贼。一日升帐议事,妖人用术飞一大石,当顶压下,忽背后有人抱离数步,只将所坐椅打碎。彦博谢之,其人曰:“吾福神也,因公忠直,故来相救。”言讫不见。公后享上寿,位极人臣,子孙荣盛,百福咸备。

苏行三先生讲解:佛学的目的

三藏经典,无论是说理,说行,或说什么,只是要人们达到二大目的:即转迷开悟,与离苦得乐。

(甲)转迷开悟

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中,讲近的,不懂自己怎样生来的,每天糊糊涂涂的混过去,好像遮著眼睛走路一样;到老了,又不明不白的要死去;死了,到甚么地方去?以及个人以外的一切万物是怎样而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讲远的,宇宙万有的一切,又是怎样存在的?凡是不晓得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懂得他的身体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假相(就是人体解剖的八大系统,组合而成的肉体)。这假相的肉体,经过小孩,少年,中年,老年;有一天,四大不调而病,病重而死,死后慢慢的渐归消灭。只有住在肉体里,那个肉眼看不到的实相,又叫真如,或叫佛性,是永远存在,是不生不灭的。一个人这样,万物也是这样。人若能懂得这道理,即是住在悟境。佛学就是将你的迷境,推转过去,而开一坦途,让你走入悟境为第一目的。

(乙)离苦得乐

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里,所领受的事情,十分中有九分是不如意的。这种种不如意事,使你的肉体和精神受到种种的痛苦,如由经济困难,而被饥寒所逼迫的苦。年纪大了,体力衰退,视不明,听不聪,行动不便的苦。肉体被外物所打伤,或内脏的生理不调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严重时,肉体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我们所亲爱的人,为了事业,或种种的缘故,不得已分离到别的地方去,这分离时,就有惜别感伤的苦。冤家路狭,仇人相见;最为你所憎恨而不喜欢会见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时精神所受的苦,是语言所难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体上的物质享受,求不得时的苦。就是世人以为享乐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烧了,财宝被贼抢夺了,鼓乐停,宴会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种讲不出口的伤神。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鸡纳霜,外头甜、里面苦呢?要对付这些肉体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学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像是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以取舍万物,这个清静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缠缚。这是用随缘之心处逆境,心地自平,不为外物所累。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再进一步,将这种安贫随缘的道理,讲给肉体及精神受痛苦的人听,若他们能因此而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乐。你看到人家的快乐,你的心也跟著他们快乐。更进一步虔诚修道,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大乐。

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阿弥陀佛引导众生皈依光明之慈心,正像父母爱子之慈心。愿此慈心引导天下父母终归佛门,愿天下子女发此愿心,就如同我们的父母曾希望我们幸福的愿心一样真挚。



支祖宜的妻子喻氏,年纪二十五岁,孝敬婆婆敬顺丈夫。

一夜,喻氏做梦,一个神人告诉她:“你前世是邻居牟容的妻子。那时,你年纪三十染病,你的婆婆七十多岁,她每天熬粥供你食用。你生病口苦,却呵斥婆婆说粥不好喝。而且你临死前对着婆婆向天喊'你年老不死而我年少就死,天为何这样不公平!'这些上天都知道,本来要雷火焚烧你的尸体,因为你先死了,没有进行,现在案件还在。三十年来又是一世,你现在改了结此案了。明日早上你会被雷电击毙。”

喻氏半夜醒来就哭泣,她的婆婆不知缘故。第二天早起,喻氏来到婆婆跟前拜别,说自己恐怕死于不测,婆婆很惊讶。

喻氏拜别婆婆就手持一炷香,跪在屋后树下,对天祷告说:“我过去的罪业应当死,不敢推辞。但婆婆年纪大,丈夫贫穷,我死这两人无人照顾,这是其一;我从小父母教育我做好人,如今雷击而死是让家人羞愧受辱的事情,这是其二;我已经怀孕七个月,如果能生下孩子,支氏就有后代,这是其三。前两个理由都不足以躲避上天的惩罚,唯独第三件事情,可否请上天延期三个月,等我把孩子生下来再让我死。”

喻氏祷告话音刚落,雷雨大作,上天知道她的想法,雷击了乡里的悍妇马氏。喻氏获免罪。

如果按照喻氏平日照顾婆婆和丈夫的孝顺,如果真的被雷击,恐怕人们会怀疑上天的安排有差错,哪里会知道其中这些过去的往事造成的影响呢?由此可知,天律幽隐。

-《特免雷诛》



老帖:

有个国王在森林打猎,不想却被一只花豹咬掉一截小指。

国王叫宰相来饮酒解愁,谁知宰相却说:“大王啊,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听了很愤怒,“如果寡人把你关进监牢,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着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随即,国王派人将宰相押入监牢。

一个月后,国王出游,却被土著人绑回部落,要把他当作祭品烧死。

危急时刻,土著祭司忽然发现国王的小指少了半截,不完美的祭品会触怒神灵,于是将他放了。

国王欣喜若狂,回宫后便叫人放了宰相,对宰相说:“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了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

国王忽然想起什么,问宰相:“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牢呆了一月,这又怎么说呢?”

宰相慢条斯理地说:“如果我不是在监牢,那么肯定会陪你一同出游,当土著人发现您不适合祭祀,那岂不是就轮到我了?”

国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果然没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惡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惡趣中?於是,有人殺生、盜劫、淫泆、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妬、瞋恚、興起邪見,是謂十法。其有眾生,行此十法,入惡趣中。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於是,有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綺語、惡口,不兩舌鬪亂彼此,嫉妬、恚害、興起邪見。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比丘當知,其生天及惡趣者,當念捨離;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武陵李姓人家,非常富有。一个占星家为李家主人推测,说李某在某月某日正值难星,会有奇祸。到了那一天,李某闭门静坐。快吃晚饭的时候,李某按照往常一样,去自己外祖母居住的房子与老人一同吃饭,李某自己居住的房子与其外祖母居住的房子只隔几间房,但其间有外人可以行走的街道。就在李某行走的时候,对面走来一个背着很多柴禾的人,那人一不留神,身上背的柴支叉就把李某的衣服挂裂了。李某的衣服很贵重,又被出其不意的刮破了衣服,李某怒从心生,刚要发作,突然想起占星家的预言,于是平息愤怒,让背柴人就随意走掉了。背柴的人知道自己把李某的衣服刮破了,但很诧异李某没有责怪自己,于是惭愧而感慨。背柴人回家向家人讲述了这遭遇,说被划破衣服的富人对自己真是网开一面。当时是酷暑天气,背柴人非常渴,于是连续痛饮了大约一斗水,饮后没多久突然死掉了。他的家人由于知道李某虽被划破衣服但并没有难为他,也就无从发难于李某,李某因此安然无恙。由此事可知,忍字能够战胜灾星,受辱的人应该把这句话写在腰带上时刻提醒自己。-《难星无恙》


‘因缘生万法’这句话,是佛学里的一条中心学理,也叫‘因果律’。万法,是指一切生物及无生物,它们都是从因缘会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动力。‘缘’是帮助生成某一物的众多要素。我们现在拿种豆子来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将来发生那棵豆类植物的‘因’。种子播入泥土里,加上柔和的阳光,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水分;这粒种子,就慢慢的生根、长芽、展绿叶,而成一棵植物了。这些泥土、阳光、空气、温度,及水分等,就是帮助那粒种子生长,为植物的增上‘缘’。‘因’、‘缘’会合的时候,就生起植物,这是万物生成的普通现象。但是还有一种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农夫的依照适当的时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么那一粒好种子,就会结成好多的‘果’实。相反的,种子播入泥土中,那些众‘缘’缺少了,或是农夫不施工,那么那棵植物,不但不会发展,甚至会死亡。俗语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缘会则合。‘无缘咫尺不相逢’,就是缘离则散。植物是这样,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大家拿研究佛学为‘因’,再加上时间、讲堂、椅、桌、讲师、学员等等为‘缘’。一个月后,学业结束时,对佛学多少是会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的悲、欢、离、合,都含著复杂的‘因’、‘缘’。

-苏行三先生讲《因缘生万法》

由殺生報故,眾生壽命極短;由不與取故,眾生生便貧賤;由淫泆報故,眾生門不貞良;由妄語故,眾生口氣醜弊,致不鮮潔:由綺語故,致土地不平整;由兩舌報故,土地生荊棘;由惡口報故,語有若干種;由嫉妬故,以致穀不豐熟;由恚害報故,多諸穢惡之物;由邪見報故,自然生八大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