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把宝藏藏在地下,终究会因为各种情况而丧失,如果一个人布施持戒,所获的福德才是永远跟随这个人的宝藏。原文见《伏藏经》。

《伏藏经》:有诸人等,将其财宝,埋于深穴,作如是念,有事故时,财能益我,以避王难,以避贼夺,以避借取,以备饥馑,以备难时,彼等于此世间,如是埋藏财宝。

如是深穴中,埋藏财宝,终未能成就彼等之一切利益。

何以故,伏藏自移动故,彼埋藏人,记忆混乱故,龙窃去故,夜叉窃去故,非爱之承继人,偷掘去故,彼福尽时,伏藏亦失。

伏藏是福,女人男人,于布施净戒,及于支提,僧伽宾客,悲母慈父兄长,顺从调伏,而埋伏之财宝,是善伏藏,人不能夺,常相随从,彼既捨世,此伏藏福,亦随彼去。

伏藏是福,他不能取,盗不能劫,智者应当如是造作随身福藏。

如是福藏,能令人天,随所需财,而给与之,随诸人天,所愿求事,此之福藏,亦给与之。

诸人天等,有妙姿声,妙态妙身,有大权位,有大眷属,如是胜果,由福藏故,而能获得。

一国之王,大豪贵者,转轮王乐,大天王位,如是胜果,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获得。

人间幸福,天界悦乐,涅槃胜乐,如是胜果,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获得。

修止观者,得善知识,有大方便,具明解脱,如是胜果,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获得。

无碍解脱,解脱,声闻波罗蜜,缘觉佛地,如是胜果,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获得。

福有如是胜果,是故智人,赞叹造福。


诸法以意为首。以意为主。以意成就。有恶意者。若言若行。苦即随彼。以三恶故。譬如车轮。随牛而行。

诸法以意为首。以意为主。以意成就。有净意者。若言若行。乐即随彼。以三净故。如影随形。


龙树菩萨于大乘佛法的中道定义:“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即不落有无两边,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语也不受,是名为中道。

龙树菩萨于《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故依无生法而言,无生法与一切法乃非一非异之中道也。即是《杂阿含经》卷第八十三所载,世尊所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正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中道义也。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镑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前世后世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言思之,恰中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镑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讥防风氏(大禹时代的巨人)为短小,亦已过矣。


在研究镜神经元时的一个试验:试验人员训练6只猕猴学会推动开关以获得数量不等的食物。一共2个开关,如果推动A开关,它们会获得大量自己喜爱的食物;如果推动B开关,它们仅会获得少量不好吃的食物。

猕猴很快学会了推动A开关来获得大量自己喜爱的食物,得到最大的奖赏,没有猕猴选择B开关。

这种快乐的模式保持几周后,实验人员调整了实验设施,在旁边加了一个笼子(连上电受A开关触发),里面装一只猕猴。

这天当6只猴子中的1只肚子饿了,决定推动开关,这时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旁边笼子里面的那只猕猴受到了电击,痛苦不堪。所有6只猕猴都看到了,它们听到了可怕的尖叫声,看着旁边那只猕猴害怕得抽搐颤抖。

6只猴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行为:4只猴子决定不再推动A开关,只要不伤害别的猴子,它们宁愿推B开关(B开关不促发电击)吃少一点差一点;第5只猴子不推任何开关长达5天;第6只猴子不推任何开关长达12天。

为了不让一只素不相识的猴子被迫受苦,它们宁愿挨饿!

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之一,人类道德有其先天基础,并通过后天发展强化,高等动物都能观察到它的痕迹。



死亡的蜜蜂会自动被活着的同伴清除至蜂巢以外,因为死亡的蜜蜂身体会散发出油酸,而油酸有特殊的气味。

但如果一只健康的蜜蜂沾染了油酸,也同样会被同伴强行推出蜂巢。经过一亿两千年的进化,蜜蜂将油酸作为死亡的唯一辨别标准,因为这种鉴别方法的有效性,蜜蜂没有发展更高的分析能力来鉴别油酸是由尸体产生的还是健康个体沾染的,这种鉴别的有效性限制了蜜蜂的进一步进化,即使经历一亿两千万年也没有任何进步。

鹅在孵蛋的时候,会把所有位于巢边缘的物体挪到巢的中心,目的是确保由于意外滚落到巢穴外的卵可以被及时挪回巢中继续保温孵化。但如果把高尔夫球或者瓶盖放在鹅巢穴边缘,这些物品也会被正在孵蛋的鹅挪到巢中心。鹅的进化并没有进一步提高分析巢边缘物品的能力,因为把任何物品挪回巢中心已经足够延续鹅的种群,即使六千万年的进化也没有任何进步。

人类观察到的蜜蜂和鹅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选择性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本身。人类自我认知的能力在过去的两百五十万年中可能没有任何进展,而且很可能因为人类对此类认知缺乏迫切的需求而最终放弃这种认知的进化。就像蜜蜂和鹅一样。


以欲乐为美好,不摄诸根,不节量饮食,懈怠不勤,则为魔所困扰,譬如大风,摇撼弱树。

不以欲乐为美好,守摄诸根,饮食知量,正信精勤,则不为魔所困扰,譬如大风,不能摇撼山岳。

未断烦恼,有如污水,不自调伏,无有诚实,欲著袈裟,亦不应著。

已断烦恼,如水清净,坚住净戒,能自调伏,自有诚实,如是之人,可著袈裟。

-《法句经.双品》自《小部经》(泰国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