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远离欲,善人不语欲。诸贤者对乐触、苦触不形悲喜。贤者不因自己而作恶,不因他人而作恶,不望得子,不望得财,不望得国土,不望得非法之成就,贤者有戒有慧,具有正法。人到彼岸者鲜,众生皆沿此岸行。-《法句经.贤品》自《小部经》(泰国大藏经)


或许有人怀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此土,帝君当时从何而听闻方外人之言?然遍览史书记载,可证知西周之时中国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诞生之日,其时但见太阳有层层光环重叠,五色祥光直射太微,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漫溢。昭王命太史苏由卜卦,得乾卦之九五,说:“此是西方圣人降生之瑞相,此后一千年,教法将传来我国。”昭王诏令刻石碑记载此事,并把石碑置立于南郊祠庙前。

至周穆王时,西方国家来了位具有神通变化的人,可随意出入水火、贯穿金石、移山倒海、搬移城邑。穆王敕令建造中天台请他居住。所以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仓额造书台(在秦国都城咸阳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朝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周穆王当时所建造的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也引用孔子之言说:“我听闻西方有大圣人出世,无需治理而人民自然安定,不用劝导而人们自然敬信,不必教化而人们能自觉行持。这位伟大的圣人,人民都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语来称赞他了(孔子另有一部书,名《三备卜经》,书中次篇几章也提及有关西方圣人之事。唐敬宗时,还有人引用过这本书)。”

又曾考证秦繆公时,陕西扶风发现一尊石像,繆公不知石像来历,命人置于马棚里。繆公忽然得病,梦见天神厉声谴责他。他问左右侍臣怎么回事。宰相由余回答说:“我听闻周穆王时,曾有一位神通变化的人从西方来,说是佛神。穆王极为敬信,于终南山造中天台,高一千多尺,其基址至今还在。又于仓颉台,建三会道场。您今所得之病,或许与此事有关。”繆公说:“最近发现一尊石像,衣服帽子都不是今人所穿样式,我命人放马棚里了,莫非就是此事引起的。”由余到马棚见到这尊石像,大吃一惊,向繆公说:“您说的没错(高丽、日本以前佛法尚未传到时,土中有祥云涌出,都曾挖到阿育王塔)。”繆公赶紧恭迎石像,供于洁净之处,石像忽然放光。繆公以为石像生气了,宰杀牛、羊、猪三牲祭祀。当时即有善神出现,将祭品抛掷远处。繆公更加害怕,又问由余是怎么回事。由余说:“我听说佛喜欢清净,不食酒肉,爱惜物命,如同保护幼子。你若想供奉,蔬菜果饼就可以。”缪公很高兴,想造佛像,而找不到会造的人。由余说:“从前穆王建造寺庙之附近应有工匠。”于是在仓颉台南村,找到一位名叫王安的老人,已经一百八十岁了。老人说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过佛像,但现今自己已年老,无能为力了。于是又于其他村庄找到四位工匠,造了一尊铜佛像。繆公很欢喜,于土台上建了一座高三百尺的楼阁供养佛像。当时称为高四台。其实西汉时的扬雄、刘向在寻找藏书时,常常见有佛经。可见孔子所说及帝君所听闻的,都是有来历的。可惜当时佛教尚未正式东来,这方面的记载都很简略。

贤者出家已,住于无家,弃黑法而修白法,悦乐独处。弃捨诸欲,无诸烦恼,去心垢秽,令己清净。


人依菩提支分,调心令正,不执著,乐于弃捨执著,则能尽诸烦恼,能出世间,入大般涅槃。-《法句经.贤品》-《小部经》(泰国大藏经)

正念者常求出家,不乐居家,捨诸眷恋,如彼雁鸟,捨诸泥浆。

烦恼见执灭尽,不依饮食,住空解脱、无相解脱之比丘,其行迹难追,如空中鸟迹。

诸根寂静,如马师调御马已,我慢断已,烦恼灭已之比丘,一切人天,皆所羡慕。

比丘尽诸烦恼,心如大地,定如标木,有戒,无有泥土烦恼,则无瞋恚,如是安住比丘,不受轮回。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圆觉经》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两句经文讲的都是“了无所得”之义。

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情很难受。第一件事情,人类以及动物都以其他生命为食物。这件事情非常的罪恶。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取别的性命来延续我们自己的性命?第二件事情,人类以及动物都一定要得到物品才能延续生命,由此产生种种罪恶。比如,人们从早上一睁眼,想的就是如何谋生,如何挣钱;动物从睡醒的一刻就开始寻找食物、寻找配偶。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获取,而且要不断获取?为什么我们的存在一定要依赖于获取。我觉得我们的这个世界有这两件事情简直太罪恶。我真心认为这个世界不美好,我在佛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能在这样的世界里成无上正等正觉,我感觉他太伟大了,而且佛陀成道后还能把自己的正确的认知传授给世间的众生,这就更伟大。我还想,阿弥陀佛的世界没有这两件事,没有杀戮,没有得到,我想这就是把他的世界称为极乐世界的原因。


无益之一千语,不如闻后得悟寂静之一语。-《法句经.千品》

我们所在的世界中:人类以及动物常以别种生物为生,动辄食肉以嗜口欲,害他之命延己之命;又人类以及动物多以获取为命,醒悟之时全为利益奔波,又由利益引出各类罪恶。“杀”“贪”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赖以生存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被称为“欲界”的原因。

再往上看,色界的天人欲望比我们淡泊的多,因此不再依“杀、贪”而生存。无色界的天人又进一步,欲望更浅,连色身都没有了。

话说人类本来从光音天来,本来是化生而不是胎生,在每一劫的开始,人类从光音天堕落于地上,食地之物而融于地,由欲而入界,才成为现在以尸为食、嗜欲成性的胎生人。

相比之下,极乐净土中,众生都是化生,不需要为食物奔忙,由此没有利益之争,无有罪恶可生,更没有杀害。只因为那个世界的起始在于阿弥陀佛成佛前的大愿,愿力中相映象的世界就如此美好。

不想以他命换己命、不想为利益虚度一生的人,可以多读佛经,发愿往生净土,不再来此忍界投生。虽然厌世乐净本为妄念,然而妄中若有诚心即为再生善因。阿弥陀佛。

众生由心性所感而生于对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