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应轻视小恶,以为无报。水瓶能以一滴一滴之水,而能盈满。亦如恶人,积集小恶而令恶满。
人不应轻视小善,以为无报。水滴虽小,能令瓶满,贤者积小善,亦能令善满。
-《法句经.恶品》自《小部经》(泰国大藏经)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手无疮,可捉毒药,无疮之手,毒不能侵。诸不作恶者,恶不能侵。-《法句经.恶品》


人应该每天都想想自己今天是否有积善?如果一件善事都没做,就应该感到羞愧和忧伤。作为人,生命少了一天,却没能彰显心灵的光明,能不羞愧吗?能不忧伤吗?然后再看看自己今天是否有失德行的地方,失了德行就失了天命,应该更加恐惧和忧虑,应该抓紧改过。


有人当再宿胎胞(再生死),有人造恶当堕地狱,有正念者生天,灭烦恼者当证大般涅槃。-《法句经.恶品》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圆觉经》


一个人每天一定要总结自己的过错。首先是找到过错有哪些。然后分析每个过错的原因。最后要牢记这些错误和引起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下来,人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人就有希望变得更加完美。


比丘应自筹量,一切众生,皆怖刑害,一切众生,皆怖死亡,故不应自手杀,不教他杀。
比丘应自筹量,一切众生,皆怖刑害,一切众生,皆爱自命,故不应自手杀,不教他杀。
-《法句经.刑害品》


情动入胎,为人作子:

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shan)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①,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他当时在神道),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糊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注释:①五衰:一、头上花萎;二、衣裳污垢;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感受,眷属也相继离开)。

(按)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爱恋山水,就被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就在不自觉中已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想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怀中,等到发现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茫茫业海的凡人!

补充:临终一念,最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爱染,便入轮回。


庄严其身,寂静,调御,自制,修最胜行,不害一切众生,平等行持,如是则名为净行者,名为沙门,名为比丘。以惭愧制伏恶念者,于世不多,常醒少睡,如良马畏鞭,则甚难得。良马被马师鞭,则加奋励,汝等应当精勤警觉,汝等应具信,戒,精进,禅定,知法。明行具足,能以正智,灭无量苦。治水者导水,箭匠矫箭,木匠削木,有德者调御自己。-《法句经》




执着之害:

提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着,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

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准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着:「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提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么要如此建议:「提沙在临终时,执着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着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锈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着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着于四食,因为执着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法句经》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圆觉经》


世间如焚,有何可喜,有何可乐,汝在暗中,何不求灯?汝当自见夙业所饰,身如疮伤,三百片骨所持,病患不息,众所共知,不能久住。此身衰老,病之巢窟,朽坏,污秽,将就毁灭,而终必死。人死所委弃之白骨,如秋葫芦,色如鸽子。见此白骨,有何可喜。身是业造,有如骨城,肉血涂饰,是老,死,慢,伪之所住处。美丽王车,终归朽弊,肉身亦然,善人之法,则不老朽,善人善人相传(不绝)。-《法句经.老品》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圆觉经》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着比得上瞋恚,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法句经》


不善业及无益己业,易行。善业及有益己业,极难行。

若知自己可爱,应护自己,令其为善,贤者应于夜间三分,以一分时,资助自己。-《法句经》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法句经》



自己即自己之所依,他人有何可依,自己能调御自己,则不必求得所依。-《法句经》

《圆觉经》讲平等:”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也就是说,看待自己怨恨的人就如同看待自己深爱的父母一样,没有分别。而且“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没有我与众生、爱与恨的区别。又有:“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无论顺境、逆境,心都没有改变,明了身与心没有区别,我与众生同体而没有差异。


应行善行,勿行恶行,行善法者,此世来世,皆得安乐。-《法句经》


前尝(曾经)放逸,而后能不放逸,犹如月出云间,光明遍照。作恶之人,能以善业覆盖,而弃捨(恶),则如月出云间,光明遍照。-《法句经》


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宋.赵阅道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为人长厚,存养功深,日间所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与后人诀别,神致不乱,安坐而殁,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


虽天雨金,亦不能满足欲心,欲心少乐,又是大苦,贤者如是知己,故不欲乐,虽有天欲(亦不乐之)。-《法句经》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居。-《了凡四训.印光法师序》


忧患生于爱欲,怖畏生于爱欲,而忧患不生于解脱爱欲之人,怖畏亦无所能生。-《法句经》



积善之家,讲究“正念现前”,以积德行善为“正念”;禅家讲究“正念现前”,以清净禅定为正念。“正念”对于因果的小乘与不二的大乘有不同的含义。究竟什么是正念?对于凡人而言,明了“正念”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读佛经,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念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也就是念阿弥陀佛,是最简单的修持方法,同时也是最深奥的修持方法,是帮助凡人在凡尘中保持正念的有效方法。通过念阿弥陀佛,可以改变性格,可以改变性情,可以改变机缘。念佛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口中念,则心中也应念。心中念,口中不必念。烦恼时,念一念;愤怒时,念一念;伤心时,念一念;激动时,念一念。久而久之,远离情欲,远离尘埃,极乐现前。阿弥陀佛。


帝君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为神灵)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为人子)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①的关系,从佛教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注释:①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

儒家五伦仅从一世来看,佛教则从三世因果来讲,故所谓五伦关系,无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菩萨视一切众生为父母,而能互为父子关系。所以真正的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置,不是我们拜菩萨,而是菩萨拜我们。所以佛教虽然重孝友、正五伦,但从出世来讲又是互相圆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