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您有烦恼时,您都必须仔细考虑导致这些烦恼的原因。 也许所有的担忧都可以归因于内心的渴望,例如对损失的恐惧和对伤害的恐惧。 这些担心都是因为我希望对我有利的事情将始终保持下去。 在此分析中,所有担忧都源于欲望,爱事物,爱别人,爱自己或爱世界。 这些被爱的事物都是因为业力而展现出来的,而且它们不会持久。 如果您能理解这种无常,那么内心的渴望就会被消除,您的烦恼自然就会得到缓解。


以无憎无爱故,灾恶烦恼不能系缚。

人不执着名色,则无烦恼忧虑。(名色:日译本为物质及精神)-《法句经》自《小部经》(泰国大藏经)



《圆觉经》共有十二章,内容是释迦牟尼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

此经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

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贤善首章〉)。

经中,〈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清净慧章〉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因为我的父亲爱钓鱼,杀生过多,我发誓自己永远不钓鱼,也教育我自己的孩子和后人永远不钓鱼,我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让所有游弋在钓鱼者附近的鱼儿都远离钓具,永远不上钩,让所有的鱼儿都能幸免。我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让所有喜欢钓鱼的人都发生变化,都不再喜欢钓鱼。我愿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那些不幸被钓上来的鱼儿,愿他们不再来这个世间受苦。阿弥陀佛。


说诚实语,不忿怒,虽有少数(财物),亦乐施与。人因此三事,而能生天。

比丘应摄护大慢之身,应制御身,弃捨身之恶行,修身善行。应摄护大慢之语,应制御语,弃捨恶行(语),修语善行。应摄护大慢之心,应制御心,弃捨恶行之心,修心善行。贤者制御其身,制御其语,制御其心。如是诸贤者,已制御己。-《法句经》



我一看到自己的利益就忽略了其他众生的利益,我相太重,我很浅薄。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有一天,两位比丘来借宿,一人睡床,一人睡草垫,第二天两僧人就匆匆忙忙离开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睡觉使用过的草垫生了虫。这些虫厉害得很,破坏力极强,不但把草垫啃了,还把僧房中的其他被子床单咬得稀烂。后来,佛陀亲自到僧房巡视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佛陀亲自打扫卫生,他慢慢地将被褥、枕头轻轻拿起,抖一抖房中的卧具等,好让那些虫子自行散去,佛陀举止温和,并无嗔恨之心,慈悲平等地对待每一生灵。

此事记载于《十诵律》:
诸佛常法,诸比丘往居士舍,尔时佛自持户钩,从一房至一房看诸房舍。佛即持户钩从一房至一房,开一房户,见是草敷虫生啖草、啖床脚、床梐、床档、床绳被褥枕。佛见已入是舍内,徐徐举被褥枕、安徐举床,渐渐举敷草却虫已,扫洒埿涂竟。抖擞被褥枕,打床却虫还著本处。敷卧具已闭户下扂,还在房舍,独坐床上结加趺坐。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三谓,一切有情,无论细微如飞虫、蛆虫等蜎飞蠕动,佛皆化度。

当我们误杀了蚊虫,为了弥补我们的无意之举造成的无心之过,我们可以借助净土法门的殊胜方法,多念佛号,譬如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咒》等,将功德回向给弱小的蚊虫等,希望他们可以投生善类,免受被杀之苦。




经典以不读诵为垢秽,住屋以不勤净为垢秽,(身体)美洁以懈怠为垢秽,行者以放逸为垢秽,女人以邪见为垢秽,施者以吝啬为垢秽,一切法以邪恶为此世及来世之垢秽。我告汝等,垢秽之最,无甚于无明,诸比丘,应弃捨诸垢秽,作无垢秽者。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唐.裴休《圆觉经略疏序》

无惭无愧,刚愎暴戾,傲慢独前之罪垢活命,(行之)甚易。有惭有愧,常求清净,不退失,不傲慢之清净活命,(行之)甚难。

人若杀生,偷盗,奸犯他人妻,妄语,常常饮谷酒,果酒,是为已弃捨自己现世之财藏。-《法句经》

众生之中,鬼神因幽闭之苦而难以觉悟,鸟兽因生存之苦而难以觉悟,阿修罗因嗔恨之苦而难以觉悟,诸天因享乐太盛而难以觉悟。唯有人道,幽明各半,苦乐适当,生死更替,则可以正心,正性,以至于趣菩提,成佛道。因此诸佛皆出于人间。唐代裴休有:“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脩多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寻求他人之过失,则自己之烦恼日增。不谅人过,则离断除烦恼之道愈远。-《法句经》



农历八月二十二,燃灯佛圣诞。《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说释迦牟尼佛于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曾有一次,燃灯佛经过一污水,一個梵志(婆罗门)匍匐,用自己头发铺在地上,使燃燈佛不須把脚弄脏,此人被预言成佛,即释迦牟尼佛。

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



躁急分别事理,则为非法住者。贤者则(不躁急)而分别事理。不躁急而如法分别他人之(是非),名护法者。是贤者,我称之为法住者。-《法句经》



宗密禅师讲:“即事即心,日益日损。”意思是说,每件事情都是自己心性的反映,每天的证悟应该体现在每天多一些舍弃。世间法是得到越多越好,佛法是舍弃越多越好,舍弃杂念,舍弃妄念。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讲的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