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因发白而名为长老。年龄多而衰老,我称之为空老(徒然之老)。谛实,正法,不害(不杀生),自制,调御,而心垢既谢者,则是贤者,我称之为长老。
人不因剃发而名为沙门。破戒,妄语,多欲,多贪,如何可名沙门?人能压伏一切大小诸恶,我称是人是真沙门,以能压伏恶业故。(压伏,泰译本为寂静)
文昌帝君说:有一世,他曾投生为高祖刘邦与戚夫人之子。由于刘邦过于宠爱戚夫人,乃至于晚年欲立他为太子,导致吕氏在刘邦死后杀戚夫人。此一事可知,刘邦之爱于戚夫人正是日后戚夫人被害的原因,所以世间之爱总与恨相连。后来,吕氏由杀业转生为邛池县令的马,而帝君由前世报仇之心而希望变为大蛇果然投生为蛇。戚夫人由于前世享福太盛而投生为贫苦农妇,因无子而祈求上天,滴血于石块,发誓石下之物即为自己的孩子。帝君当时感慨母亲的心思,转生为小蛇伏于石下(果然依愿成蛇),被戚夫人转生的农妇收养为子。后来蛇长大而吃掉吕氏所转生的马,县令由此欲杀蛇。而蛇借水淹没城池,淹死百姓两千余人,其中八十几人正是前生帮助吕后杀害戚夫人的仆从转生的。此事记载于西汉孝宣帝史书上所说的陷河之事(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后帝君遇佛开示,才了却这段宿怨。
江西临川一个叫周士元的人,入山采茶,被荆棘勾住了衣服,身体向前一倾斜,荆棘的木刺扎到肉中,流血不止。周士元想,所采茶的同伴都会从此地经过,也会被荆棘扎伤,于是忍着疼痛,坐在地上用力把荆棘的枝条,拔着拔着,他发现荆条的下面闪烁有光,仔细一看,是一锭黄金。周士元用这锭黄金作本金,贩卖商品三年成为了富裕的人。-《遂成富室》
汉代名将李广屡立边功,但却没有被封侯。李广曾经向著名的命相和星象学家王朔请教原因。李广说:“难道我的命相不该被封侯吗?”王朔说:“将军,你回忆一下,可曾有什么事情使你心中觉得不痛快吗?”李广说:“我在陇西作守备时,羌族人曾经造反,我诱降了羌族人八百多,他们归降后,我还是把他们都杀了,至今为此事后悔。”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害降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不能有候位的原因。”后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随卫青出征,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所率领的部队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李广因此犯延误战机罪受到卫青责问,不愿受军法审判,愤而自杀,得年六十余岁。
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重无尽。(帝网天珠,彼此圆遍而不妨,互相融通而无碍,是曰法界缘起)
慧如大地,因行(耕种)而能生。
慧如大地,因不行(耕种)而不生。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山西省太平县王姓的人家最富有。相传王氏的祖先有一个读书人王某,言有信,行有果,但家中很贫穷。
王某以在邻村教书为业。每年年末,学校关闭放假,他就没有了收入,只得把自己的蓝布棉袄送到当铺去换些钱度日,等到开春学校开学,他领了工资,再把棉袄赎回来。像这样,每到年末王某就去抵押棉袄,每到春天王某就把棉袄赎回来,一连几年都是这样。
有一年,王某又去抵押棉袄,当铺的伙计觉得他的蓝棉袄已经太破了,就拒绝用棉袄作为抵押给他钱。王某请伙计查询往年的账本,说自己每年都用这件棉袄作为质押物,每年春天一定会来赎回棉袄,从不失信。可是当铺的伙计还是拒绝了他,赶他走。王某哀叹说:“如果有一天我开当铺,遇到人家需要救济急难,就是死尸我也会接受作质押品。”
王某生气的披着自己的棉袄往回走,途中被荆棘刮破了棉袄,他心中更难受了。他走了几步,忽然想,眼看过年了,这条路来往的人很多,别人也会被荆条刮破衣服,于是他找来路旁的树枝作为工具,挖起荆条来。正挖的时候,他发现荆条根部有个大洞,里面有很多金子。他把金子拿回家,正月里又买了些纸拿到那个发现金子的洞旁,烧了纸答谢。
王某用金子作为本钱,开了一间当铺,地址就在他从前质押棉袄的当铺对面。当铺开业的当天,王某仍旧披着那件刮破的蓝棉袄,以表达对神明的感激之意。
正在开业的时候,王某店里的伙计和人争吵起来。他出来一看,有人抱了一个死婴来做质押物,要换钱,伙计为此争吵。那抱死婴的人喊着:“你家主人曾经亲口答应收尸体作为质押品的!” 王某看了后,心中就明白一定是对面的当铺派人来挑衅。于是,王某问:“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你打算换多少钱?”那个抱死婴的人说:“一两白银。”王某分文不少的给了那人钱。王某店里的人都既愤怒又嘲笑。王某把死婴抱到自己的后花园,挖地打算埋葬,正挖着,又在所挖的地方发现了很多黄金。
从此,王某更加富有,远近闻名。他始终告诫自己的后人,要坚持周济穷人,终身不倦。他的后代都能坚守他的家训。
人能昼夜常念佛,如是之人,名瞿昙(释迦佛之姓)弟子,常觉醒,随时善觉醒。-《法句经》
心境空寂 觉性圆满 凡圣平等
明朝嘉靖,丁亥年,民间大饥荒。新建县有一个人,非常窘困,家中只剩下一个木桶,卖了桶,得到三分银子。他用二分银子买了米,一分钱买了毒药,把毒药搅拌在米里,打算与妻子、孩子吃了米就服毒自尽。
他正在煮下了毒的米饭的时候,里长来他家索要丁粮,他说没有粮。里长从远方来,也很饥饿,想在他家吃点东西,于是对他说,只要能吃点什么,就不要丁粮了。那人还是说自己没有粮。里长走入厨房,发现了正在煮着的米饭,就很生气,认为自己被骗了。那人急忙拦住里长,告诉他米饭有毒,并哭着说了自己和家人将要吃毒米饭自尽的实情。
里长听了非常惊讶,急忙把毒米饭抢过来埋在了地里,对那人说:“你怎么能就这么寻短见呢?我家还有五斗米,你和我来,我给你米,好好活下去吧,也许过些日子就会有出路。”
那人感激涕零,与里长回到里长家里,拿了米回到自己家。他回到家一看装米的袋子,里面居然有五十两金子。他非常惊恐,心想:“这一定是里长放在里面准备缴纳给官府的钱,他为了给我米而丢失了这钱,岂不是被我害了!”于是,这个人急忙拿了这五十两金子来到里长家,打算还给里长。
里长看到金子说:“我家也没有那么富裕,怎么能有那么多金子?一定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那个人坚决不肯要这金子。后来两人再三推让,均分了金子。从此两家衣食丰足了。-《诚实.俱饶衣食》
比丘应独坐,独卧,不懈怠,独行,自调御,心乐森林。
若真为沙门,则应勇猛而行。懈怠之沙门,必多欲尘。
《法句经》讲:“汝当自护,如守护边城内外,一刹那不可忽过,以忽过一刹那者,则已在地狱门拥挤,受忧患故。”一刹那,眼可著色,耳可著声,鼻可著香,舌可著味,身可有触,意可有别。于是一刹那间,识有入处,进而有自我,有取舍分别,有得失苦乐。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一刹那之心动,即为远行(生死轮回之旅途)之起点。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李元冲,准备第二天宰杀一条鱼,用来做菜。夜里,他做梦,梦见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妇人对他说:“我腹中有五千个孩子,我如果能活下去,这五千个孩子也能活下去,我如果死去,这五千个孩子也会死去,我求您哀怜我和孩子们。”第二天早上,李元冲不再杀那条鱼,而是把鱼放生了,并且立誓戒杀。后来,李元冲在岸边得宝珠,由此大富。-《放生-遂致大富》
吴江有一个人,名叫刘子屿,他有一个鱼塘。冬天快到了,刘子屿在鱼塘旁边筑起一道矮矮的堤坝,打算把鱼塘里的水放干,捕捞鱼塘里的鱼。他放水放到一半的时候,看见鱼塘中,两条大鲤鱼,从鱼塘跳到堰中,又从堰中跳回鱼塘,像这样反复跳来跳去很多次。刘子屿感到非常奇怪,就靠近了看两条鲤鱼到底在做什么。等他靠近一看,发现两条鱼所跳出的地方有一个小洞穴,有刚孵化的小鲤鱼数百条聚集在那里,两条大鱼往来跳跃,口中含着小鱼,把小鱼运送到堰中,宁可自己陷于死地也在所不惜。刘子屿看到这景象,慨叹道:“动物爱自己的孩子也和人一样啊!”于是刘子屿把堰毁掉,把鱼都放回了鱼塘。两年以后,刘子屿在鱼塘边锄地,得到黄金,从此大富。-《锄地得金-放生》
明代,唐皋,作为儒生,带着自己写的文章觐见郡守。郡守看到唐皋走进来,在唐皋的前面,有个金丝做的灯一直跟随着唐皋。郡守能看到这个灯,而唐皋自己却不知道。郡守没有告诉唐皋这件事,但心中因此事很敬重他。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唐皋再来见郡守,那个金丝灯却不见了。郡守很惊讶,他问唐皋:“你最近做过什么事情?坦白跟我说,不要隐瞒。”唐皋回忆了一下,想到最近有一件事:有一个人欠了别人钱,无法偿还,打算把妻子卖了换钱还债,可是这个人不会写字,给唐皋银钱,请唐皋代笔,唐皋就替那人写了离婚卖妻子的文书。
郡守听了,拿出银子交给唐皋,对他说:“你赶快把钱还给人家,把你写的文书要回来毁掉!”唐皋果真去还了银子毁了文书。等到唐皋回来拜谢郡守的时候,郡守又重新看到那个金丝灯出现在唐皋的前面。郡守非常高兴,就把有金丝灯跟随唐皋的事情告诉了唐皋。后来,明正德甲戌年,唐皋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了状元。—《神灯复明.补过》
章丘,姓陈的孝子,母亲腿上长了疮,疼得彻夜呻吟。陈孝子昼夜服侍在母亲身边,夜里和衣而眠有一年多。大夫说这种疮没有药可以根治,只能靠吮吸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陈孝子就日夜用嘴吮吸母亲的疮。因为家里贫穷,陈孝子把最好的食物给母亲吃,自己每天吃糠皮。不久他母亲的疮痊愈了。陈孝子后来长寿,而他的孙子当了大官。-《为母吮疽》
人能降伏世间最暴恶难伏之爱欲,则其人之忧患脱落,犹如莲叶上水滴之脱落(水不能著)。-《法句经》
宿世身骨,过于须弥山。所饮母乳,多于大海水。
杀业之报,纵使经于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