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康 子 問 政 於 孔 子 曰 : 「 如 殺 無 道 , 以 就 有 道 ,何 如 ? 」 孔 子 對 曰 : 「 子 為 政 , 焉 用 殺 ? 子 欲 善 , 而 民善 矣 。 君 子 之 德 風 , 小 人 之 德 草 。 草 上 之 風 , 必 偃 。 」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不特与诸将语为然,即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明末清初,福建人曹舜聪在汀州郑家教书。他生性慈善,为了防止主人为了款待他而杀生造业,因此凡是鲜鸡虾蟹一类活物他都不吃。顺治丙申年(西元1656年),曹舜聪重病一场,僵冷了三昼夜才活转了过来。之后他告诉人们说:按我原定的命运,我本应当在甲申年(西元1644年)的夏天被流贼杀死,因我在人家教书时爱惜生命,所以加寿十二年,且免横死;后来又因在顺治庚寅年(西元1650年)的夏天,劝人刻了三页佛经,因此上天又给我加寿三年。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 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子 張 問 : 「 士 何 如 斯 可 謂 之 達 矣 ? 」 達者 , 德 孚 於 人 而 行 無 不 得 之 謂 。 子 曰 : 「 何 哉 , 爾所 謂 達 者 ? 」 子 張 務 外 , 夫 子 蓋 已 知 其發 問 之 意 。 故 反 詰 之 , 將 以 發 其 病 而 藥 之 也 。     子 張對 曰 : 「 在 邦 必 聞 , 在 家 必 聞 。 」 言 名譽 著 聞 也 。 子 曰 : 「 是 聞 也 , 非 達 也 。 聞與 達 相 似 而 不 同 , 乃 誠 偽 之 所 以 分 , 學 者 不 可 不 審 也 。故 夫 子 既 明 辨 之 , 下 文 又 詳 言 之 。 夫 達 也 者 , 質 直而 好 義 , 察 言 而 觀 色 , 慮 以 下 人 。 在 邦 必 達 , 在 家 必 達。內 主 忠 信 。 而 所 行 合 宜 , 審 於 接 物 而 卑 以 自 牧 , 皆 自修 於 內 , 不 求 人 知 之 事 。 然 德 修 於 己 而 人 信 之 , 則 所 行自 無 窒 礙 矣 。 夫 聞 也 者 , 色 取 仁 而 行 違 , 居 之 不 疑。 在 邦 必 聞 , 在 家 必 聞 。 」 善 其 顏 色 以 取 於 仁 , 而 行 實 背 之 , 又 自 以 為 是 而 無 所忌 憚 。 此 不 務 實 而 專 務 求 名 者 , 故 虛 譽 雖 隆 而 實 德 則 病矣 。 程 子 曰 : 「 學 者 須 是 務 實 , 不 要 近 名 。 有 意 近 名 ,大 本 已 失 。 更 學 何 事 ? 為 名 而 學 , 則 是 偽 也 。 今 之 學 者, 大 抵 為 名 。 為 名 與 為 利 雖 清 濁 不 同 , 然 其 利 心 則 一 也。 」



反己守拙



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善 其 切 於 為 己 。 先事 後 得 , 非 崇 德 與 ? 攻 其 惡 , 無 攻 人 之 惡 , 非 脩 慝 與 ?一 朝 之 忿 , 忘 其 身 , 以 及 其 親 , 非 惑 與 ? 



军中制胜,究在人不在器。



肢体虽大,针炙不过数穴;疆土虽广,力争不过数处。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樊 遲 問 仁 。 子 曰 : 「 愛 人 。 」 問 知 。 子 曰 : 「 知人 。 」 



战事如鸡之伏卵,如妇之产子,气机惟己独知之,非他人所能遥度也。



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恰好,况弁勇乎。



军事之骄气、惰气,皆败气也。孔子之临事而惧,则绝骄之源:“好谋而成”,则绝惰之源。平日无时不谋,无事不谋,自无惰时矣。



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也。亦除我見心也。



子 貢 問 友 。 子 曰 : 「 忠 告 而 善 道 之 , 不 可 則 止 ,無 自 辱 焉 。 」



講學 以 會 友 , 則 道 益 明 ; 取 善 以 輔 仁 , 則 德 日 進 。



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



愛盡眾苦息



子 路 問 政 。 子 曰 : 「 先 之 , 勞 之 。 」 蘇 氏 曰 : 「 凡 民 之 行 , 以 身 先 之 , 則 不 令 而 行。 凡 民 之 事 , 以 身 勞 之 , 則 雖 勤 不 怨 。 」



思州县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整躬以治署内,一曰明刑以清狱讼,一曰课农以尽地力,一曰崇俭以兴廉让。将领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戒骚扰以安民,一曰禁烟赌以儆惰,一日勤训练以御寇,一曰尚廉俭以率下。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深念門前樹。能令鳥泊棲。來者無心喚。去者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



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蹉過蓬萊路八千。



形神兼養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補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 

唯有諸賢聖,見其滅為樂,世間之所樂,觀察悉為怨。 

賢聖見苦者,世間以為樂;世間之所苦,於聖則為樂。 

甚深難解法,世間疑惑生,大闇所昏沒,盲冥無所見。 

唯有智慧者,發朦開大明,如是甚深句,非聖孰能知,不還受身者,深達諦明了。」 





人 各 親 其 親 , 然 後 不 獨 親 其 親 。 



仲 弓 為 季 氏 宰 , 問 政 。 子 曰 : 「 先 有 司 , 赦 小 過, 舉 賢 才 。 」 



不可贪多而无实。



名 不 正 , 則 言 不 順 ; 言 不 順 , 則 事 不 成 ;事 不 成 , 則 禮 樂 不興 ; 禮 樂 不 興 , 則 刑 罰 不 中 ; 刑 罰 不 中 , 則 民 無 所 措 手足 。



事 得 其 序 之謂 禮 , 物 得 其 和 之 謂 樂 。



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歎,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歎?」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堯履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下,故百載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衰,故當時而虧敗,迄今而逾惡,是非損益之徵與?吾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豐明而動故能大,苟大則虧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輿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



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其 身 正 , 不 令 而 行 ; 其 不 正 , 雖 令 不 從。 



营务处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有心人不以不能战胜攻取为耻,而以不能树人立法为耻。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



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真性者。佛本來自有之。止為除盡外妄。乃見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則為不實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