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眼見眾色,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子 謂 衛 公 子 荊 , 「 善 居 室 。 始 有 , 曰 : 『 苟 合 矣。 』 少 有 , 曰 : 『 苟 完 矣 。 』 富 有 , 曰 : 『 苟 美 矣 。 』」 言 其 循 序 而 有 節 , 不 以 欲 速 盡美 累 其 心 。 楊 氏 曰 : 「 務 為 全 美 , 則 累 物 而 驕 吝 之 心 生。 公 子 荊 皆 曰 苟 而 已 , 則 不 以 外 物 為 心 , 其 欲 易 足 故 也。 」



凡出队有宜速者,有宜迟者。宜速者,我去寻贼先发制人者也;宜迟者,贼来寻我,以立待客者也。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作客。



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曰庶富教是也。為人君者。將欲遂民之庶,必先有以富之。既富之然後可以教之。



天根游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 疾彊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蝯狙之便執狸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若眼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生則滅,病則息,死則沒;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葉 公 問 政 。子曰 : 「 近 者 說 , 遠 者 來 。 」



不日进则日退,须“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妙。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古德雲。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覺。是故名一切法也。



無 欲 速 , 無 見 小利 。 欲 速 , 則 不 達 ; 見 小 利 , 則 大 事 不 成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 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當,又要簡捷 。





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角参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於現在眼生厭、離欲、滅盡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南 人 有 言 曰 :人而 無 恆 , 不 可 以 作 巫醫 。 巫 , 所 以 交 鬼 神 。 醫, 所 以 寄 死 生 。 故 雖 賤 役 , 而 猶 不 可 以 無 常 。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小 人 同 而 不 和 。 」 和者 , 無 乖 戾 之 心 。 同 者 , 有 阿 比 之 意 。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按照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帝王世係。稷和契兩個人都是帝嚳的兒子,同在唐堯、虞舜時代做官。契的後代是商,從契到成湯共十三代,歷時五百餘年。稷的後代是周,從稷到武王,共十五代,歷時一千一百多年。論輩份,周文王的父親王季和商湯是兄弟,而時間竟差了六百年。周朝的先人十五代,每一代在位約七十三年,又都是晚年得子。而他們的壽命都超過了一百歲。巧合的是,「聖經」中記載亞當活了九百三十歲,他的兒子Seth活了九百一十二歲,Seth的兒子Enosh活了九百零五歲,Enosh的兒子Kenan活了九百一十歲...所以「黃帝內經」中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愛所作名為業。



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



君 子之 心 公 而 恕 , 小 人 之 心 私 而 刻 。



君 子 易 事 而 難 說 也 : 說 之 不 以 道 , 不 說也 ; 及 其 使 人 也 , 器 之 。 小 人 難 事 而 易 說 也 : 說 之 雖 不以 道 , 說 也 ; 及 其 使 人 也 , 求 備 焉 。 



抑又有请者,不难于勇,而难于带勇之人。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他不治,教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闭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故弟尝谓带勇须智浑勇沉之土,文经武纬之才。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正念正志捨心住。



子 曰 : 「 剛 毅 、 木 訥 , 近 仁 。 」 程子 曰 : 「 木 者 , 質 樸 。 訥 者 , 遲 鈍 。 四 者 , 質 之 近 乎 仁者 也 。 」 楊 氏 曰 : 「 剛 毅 則 不 屈 於 物 欲 , 木 訥 則 不 至 於外 馳 , 故 近 仁 。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憲 問 恥 。 子 曰 : 「 邦 有 道 , 穀 ; 邦 無 道 , 穀 , 恥 也。 」 



「 克 、 伐 、 怨 、 欲 不 行 焉 , 可 以 為 仁 矣 ? 」克 , 好 勝 。 伐 , 自 矜 。 怨 , 忿恨 。 欲 , 貪 欲 。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糜。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



正見之時。了無可見。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虗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