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一切眾生。心相無垢。



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離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從其緣起而生苦樂。



有 德 者 必 有 言 , 有 言 者 不 必 有 德 ; 仁 者必 有 勇 , 勇 者 不 必 有 仁 。



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所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仿佛是神人。郑国人见到他,都担心预卜死亡和凶祸而急忙跑开。列子见到他却内心折服如醉如痴,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老师壶子,并且说:“起先我总以为先生的道行最为高深,如今又有更为高深的巫术了。”壶子说:“我教给你的还全是道的外在的东西,还未能教给你道的实质,你难道就已经得道了吗?只有众多的雌性可是却无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你用所学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敌,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你试着跟他一块儿来,把我介绍给他看看相吧。”

第二天,列子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用不了十来天了!我观察到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烬一样。”列子进到屋里,泪水弄湿了衣襟,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如同地表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茫茫然既没有震动也没有止息。这样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试试再跟他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症兆减轻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动的情况。”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机从脚跟发至全身。这样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线生机。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心迹不定,神情恍惚,我不可能给他看相。等到心迹稳定,再来给他看相。”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显露给他看。这样恐怕看到了我内气持平、相应相称的生机。大鱼盘桓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渊,静止的河水聚积的地方叫做深渊,流动的河水滞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渊有九种称呼,这里只提到了上面三种。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咸季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壶子说:“追上他!”列子没能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已经没有踪影了,让他跑掉了,我没能赶上他。”壶子说:“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使自己变的那么颓废顺从,变的像水波逐流一样,所以他逃跑了。”

这之后,列子深深感到像从不曾拜师学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不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侯人一样。对于各种世事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的雕琢和华饰已恢复到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像大地一样木然忘情地将形骸留在世上。虽然涉入世间的纷扰却能固守本真,并像这样终生不渝。



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戎,一以是終。



斷除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實知。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實知。



愛 而 勿 勞 , 禽 犢 之 愛 也 ; 忠而 勿 誨 , 婦 寺 之 忠 也 。 愛 而 知 勞 之 , 則 其 為 愛 也 深 矣 ;忠 而 知 誨 之 , 則 其 為 忠 也 大 矣 。 



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貧 而 無 怨 難 , 富 而 無 驕 易 。 



知 之 明 , 信 之 篤 , 行 之 果 , 天 下 之 達 德 也。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人材以陶治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慚愧、懺悔是離苦的第一步。
慚愧
不放逸
恭敬順語
為善知識
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
生信、順語、精進
不掉、住律儀、學戒
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
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
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
不起貪、恚、癡
堪能斷老、病、死


二無我。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



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方喚作道。



真正令人意外的,不是每一個變化本身,而是這些變化的矛盾並存。



對於投資來說,一個充滿意外的市場,既意味著風險,更意味著機會,結果的好與壞,往往取決於是否有超越共識的前瞻判斷和擇勢而為的行動勇氣。



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人的一生全靠勤奮!



治军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古 之 學 者 為 己 , 今 之 學 者 為 人 。為 己 , 欲 得 之 於 己 也 。 為 人 , 欲 見知 於 人 也 。古 之 學 者 為 己 , 其 終 至 於 成 物。 今 之 學 者 為 人 , 其 終 至 於 喪 己 。 



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所以感召天和者在此,即所以要获名誉者在此。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人胡不猛然轉念哉!



诚心和气、愉色婉言。




如果你总是很匆忙,那一定是有个目标在你面前;你也一定是落后在那个目标之后而被它左右。



伯 玉 行 年 五 十 而 知 四 十 九 年之 非。 伯 玉 行 年 六 十 而 六 十 化。 蓋 其 進 德之 功 , 老 而 不 倦 。 是 以 踐 履 篤 實 , 光 輝 宣 著 。



鄙意欲练勇万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一陰一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如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遥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是名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诸心。实无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强名曰心。



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圆觉经所以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谓众生以六种尘缘之影。为自己之心相也。



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



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谓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古人用兵,光明功罪赏罚。



晨诵养正,午读启智,暮省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