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者 不 憂 , 知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懼 。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思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欺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驥 不 稱 其 力 , 稱 其 德 也 。
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困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思,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凡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能够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时间去训练的能力;凡是不能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看中的呢?保持好奇心——能够具有强烈的欲望去取用世界上任何一个颗大脑里面的财富。简而言之,就是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妻子丈夫的同心同德,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工作伙伴的团队协作,这是一个人能过成就事业,得到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美好乃至高尚的品格。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条孤寂之路,也是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内心的想法决定你走多远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多么想超越你,而是因为他决定去那个最远的地方。
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以 直 報 怨 ,以 德 報 德 。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
⑧正定。禅定分为两种:
第一种:心是“一”,所缘是“一”,心与所缘在一起,然后禅定次第生起。重点放在所缘。
第二种禅定:心与所缘是分离的,心执行的职责是知者、观者。(这样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跑掉”。
真正进入中道的心有正确的禅定——也就是第二种禅定,那是有觉性的心在觉知自己,是觉知、觉醒、喜悦的,没有迷失且毫无刻意的打压或紧盯。
事实上,每种禅法都是一样的——如果心正确,修什么都正确;心是错的,修什么都是错的。学法者如果一开始就做手部动作、观感受、观呼吸,只有微乎其微的人才能修行正确。如果没有佛陀的福报和波罗密,没有前生修行的深厚根基,心从未正确过,不可能有做到的一天。
原则一:快乐是禅定生起的近因。关键在于选择的所缘让心产生快乐。
原则二:第二种禅定的近因是:及时知道心的跑掉。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认同佛陀所讲的理论并坚定不移的学习和运用。佛教并不反对其他的宗教,凡是能有助于个人修行的都可以融汇于佛教中。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必须防止的两个极端:
1 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通向毁灭的道路。
2 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这种生活是不会带来什么收效的。
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佛法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就会认为“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正确的思维应当是:“自己认为蟑螂是害虫,是因为我执法所建立的,此中我执所建立的法都是苦因,都要舍弃,应当思维蟑螂和我无异,过去生中无数次做过我父母,我不应损害,应当对其升起欢喜和爱护之心,对其他一切众生也要如此。”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 不妄语欺骗。
② 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 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 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 未生善令生
② 已生善令住
③ 未生恶令不生
④ 已生恶令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 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 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三无漏学:
〔戒: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
八正道:
第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维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 “正”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四真谛:
苦 生就是苦的业因,生命就是受苦,从生到死要经历一个个痛苦的阶段,这是苦谛。
集 促成生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渴求,生后的肉欲、视欲和对生命的骄傲促使人们从一生转向另一生,这就是集谛。
灭 根治这种生就得消除对生命的渴求 办法是,彻底绝除一切邪欲,不让它们占据头脑,或是把它们清除出去,不使自己的头脑里有一点装进邪念的余地,这就是灭谛。
道 八正道。即道谛。
佛陀说:“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内心的佛性。”
苦 集 灭 道,又作苦 习 尽 道;文字般若只是指向标,是体悟的触媒,应多思量,体证。
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
賢 者 辟 世 。天 下 無 道 而 隱 , 若 伯 夷 太 公 是 也 。 其 次 辟 地, 去 亂 國 , 適 治 邦 。 其 次 辟 色 , 禮 貌 衰 而 去 。 其 次 辟 言 。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君 子 脩 己 以 安 百 姓 ,篤 恭 而 天 下 平 。 惟 上 下 一 於 恭 敬 , 則 天 地自 位 , 萬 物 自 育 , 氣 無 不 和 , 而 四 靈 畢 至 矣 。 此 體 信 達順 之 道 , 聰 明 睿 知 皆 由 是 出 , 以 此 事 天 饗 帝 。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常存有馀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候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茔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足下忠勇内蕴,边往无前,惟猛进有馀,好谋不中。吾愿足下学陆抗,气未用而预筹之,不愿学苟莹,气已竭而复振之。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