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报差别经》上说:“若有众生,因为他人之劝而行布施,随后却心生追悔。由此因缘,感得今生受先富后贫之报。”又有众生,因为他人之劝而稍作布施,布施之后又心生欢喜。生在人世,感得先贫后富之报。富乐有富乐之原因,劳苦也有劳苦之原因。如佛经上说:“斋僧之人,将来必得大富,这是一定之理。”但若请僧人到自己家里应斋,使僧人来回奔走而后才能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冨,但必付出劳苦才能得之。若送食物到寺院庵堂,使众僧安然得食,仗此斋僧功德,将来必生天上或人中,享受自然之快乐。
经上又说:“也有众生(必称众生而不言人,是因为言人只说得一类,称众生即包括六道),先前曾行布施,但没有遇上福田,不免流浪生死。在于人道,只因施时没遇上福田,所以果报很微劣,纵有少许福乐,也是随得随尽。但由于往世曾习惯于布施,虽身处贫穷,仍乐于布施。”又有众生,从来不曾行过布施,偶然遇到善知识,才暂时布施一次,正好遇上良福田。因为福田殊胜之缘故,感得财物富足。由于先前没有布施之习惯,虽富而仍很悭吝。
具诸寂根,乐于静道。
对于“万法一心,三界唯识”的诠释有五个层次:
一、愚法声闻教:假说有“一心”,又说“实有外境”,说“境由心造,业力所感应”。
二、大乘权教:阿赖耶识即是“一心”,实无“境”可取。
三、大乘实教:如来藏即是“一心”,无二无别。
四、一乘顿教:泯绝“染”“净”,但是“一心”。
五、一乘圆教: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理”与“事”之本末没有差异。
从一至五,渐为深入。由“有”至“无”再到“万有”,诠释了真如遍法界而非有非空,也正是佛法不离世间的理论依据。
“知”有三重境界:1.未知当知,愿意学习;2.遍知,能够学习的内容没有遗漏;3.具知,真实的明了所学习的内容。未知当知-遍知-具知,不但适用于世间法,也适用于出世间法。
中道的含义:1.远离一切幻化。2.远离心如幻者。3.远离那些“刻意远离为幻”的事物。4.远离那些刻意远离“远离幻化事物”的事物。达到“无所远离,就是除去了诸幻。《圆觉经》中: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有智之人,弃身恶行,弃语恶行,弃意恶行。不作诸罪、恶不善业,多行善业,身坏命终,必生天界。-《善行经》
提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
不与俗人亲昵,也不与四方游行的人亲昵,四处云行,不执着于一屋一瓦,没有欲爱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4偈
提沙比库得到一个禅修的题目后,就在一座山边找了一处合适的洞穴,然后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缘,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经常供养他。
住在他安居洞穴中的一位女精灵觉得很难与一位高贵的比库共处一室,但又没有勇气请他离开洞穴,就想用个法子来挑剔他的不是,使他离开。
她决定附灵在老妇人的小儿子身上。附灵之后这年轻男子把头向后扭转,瞪大双眼。老妇人看见这景象时,大声惊呼,这精灵便开口道:“我已经附在你儿子身上了,叫提沙比库用水洗他的脚,滴水在他头上,我才会离去。”
第二天,提沙比库来向这妇人化缘时,老妇人遵照精灵的话做,她的儿子就回复原状。这精灵于是先回洞穴门口去等提沙比库。
提沙回来时,她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这洞穴的精灵。你这驱魔人,不要进入这洞穴。”
提沙明白自己打从出家那一日起,就过着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说,他从没有犯下比库不可以使用咒术的戒律。女精灵接着指控他为老妇人的小儿子治病,但提沙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咒术,于是当下明白,即使精灵也无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满,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告诉女精灵,像她这样指控具有清净德行,无污点的比库是谬误的,并且建议她不要再打扰他。
结夏安居后,他回柢树给孤独园去,也向其他比库叙说与精灵遭遇的情形。他们问他,当精灵禁止他进入洞穴时,他是否生气。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去请教佛陀:“提沙尊者宣称不再动怒,真的吗?”
“比库们!提沙的话是真的,他已经是阿拉汉了,不再执着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人动怒。”佛陀如是回答他们。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十类有情,都因情、欲未断而入轮回。有志者志于断轮回,所以经云:“勿陷于妄见,护持戒德,具有正见,制伏贪求欲事,彼决不再宿母胎。”
人不一定都是胎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人。 《俱舍論》卷八:「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種,共所現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云︰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
阿修罗有四种:卵生、胎生、化生、湿生。《楞嚴經》卷九:「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法苑珠林》上说:“譬如有两个人,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看到有乞讨的人来,都很忧愁烦闷。富裕的人,害怕乞者前来索求财物。贫穷的人,却为自己没有能力布施作福而感到忧愁烦恼。后来,贫穷而发愁的人,转生到天人中。富裕而发愁的人,转生到饿鬼道中。愁闷虽然相同,但所受的果报却不一样。”-同忧异果
在人寿数千岁的时候,有人终身修持五戒、十善,与人寿只有数十岁的时候有人终身修持五戒、十善,他们所得的福报是相同的。-异寿同果
农历二月十五,佛灭度日。佛灭度后有三个时代:
正法时期——正法为释迦牟尼佛出世到涅槃后一千年。特征是修道证果者很多,佛法坚固、纯正,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功利思想较为淡薄,对一切善法易生出信解和信心。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代也是中国“夜不掩户,路遗不拾“的时候,那时候社会风气较好。
像法时期——像即佛像,是以佛像、佛经等来表正法(相似于正法)。人们根基较为纯正,修道证果者相对较多,但佛法已经慢慢开始分化、流变了。时间也为一千年。
末法时期——教法从衰微到灭亡时期。佛法分化、流变渐渐会变得严重,社会风气不好,信外道、邪师传法的人多于信正法的人。随即佛像、佛寺庙、佛经等开始变质,甚至最后还会不复存在。时间为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