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圆觉经》意思是说,一切能够圆满观察的实相真如,都是出自于清净的自性,自性清净就像平静的水面能够反映任何景物,也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够圆满的反映景物,任何有波澜的水面反映的景物也是在波澜之中。所以自性清净就是最高境界的禅定,也是平等不二的基础。



物欲者,为物所御也,爱欲者,为爱所御也。


湖北襄阳有个姓姚的长者,家资巨万,世袭锦衣卫,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昆郎,年仅六岁,和一群小孩儿上山嬉戏,到了晚上不回家,到处找不到,以为是已经被虎狼所害,想找回也无可奈何。

原来昆郎是被流丐拐到武昌,也卖给了一个姓姚人,时间一长,昆郎慢慢就忘记了家乡,十八岁,亭亭一表,博通古今,后来因父母双亡,在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有个邻居叫张毅斋,原任江南监司,遭逢乱世,隐居在武昌,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倩倩,与昆郎同岁,见昆郎老成有度量,想把女儿嫁给他,可又恐怕他年幼少历练,便对他说『生逢乱世,应该学点本事才能成家立业』又曰『只有外出经商,既可以获利,又可以得到历练』昆郎苦于没有本钱,张出资产借贷给他。然后想他的父亲在的时候,在松江贩布,哪里还有一些欠账没有追回。于是和张毅斋辞行后,直接前往松江,拿着父亲留下的旧券,讨回欠款,讨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讨回,便打算回家。

当时姚长者自从昆郎走丢后,又娶了好几个妾,可惜全都不生育,多次想领养一个孩子,也没有找到满意的,心想江南是出人才的地方,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孩子可以继承家业,然后就扮为贫苦的老人,穿着旧鞋子走到松江,天缘相会,恰好与昆郎同住,昆郎一见姚长者,十分礼貌,非常敬重,长者说『老汉我穷且腐朽,有什么值得你这样尊敬的呢?』昆郎说『老翁姓姚我也姓姚,都是湖广人,看到您像见到我父亲,怎么敢不敬?』一直住了几天,尊敬之意一点都没有减退,姚长者观察他确实是真诚的,就笑着对他说『我已经六十了,还没有孩子,你肯做我的儿子吗?』郎说『我父母双亡,一直感到无处尽孝,如果能像父母一样伺候您,可慰我思念父母的心情,为什么不可以呢?』昆郎便认姚长者为父亲,一切起居,侍奉的小心翼翼,甚至超过了对待亲生父母。可是姚长者还是担心他是虚伪的,便假意找他麻烦,一会儿说饮食不好,一会儿又说做他做人不妥当,动不动就大声骂他,昆郎都没有怨言,只有跪下认错而已,多次试验都是这样。于是便让昆郎收拾行李和他回家,郎说『账还没有讨回,为什么要这么快离开呢」长者说『孩子,你以为我真的是贫穷老人吗?我是因为没有孩子,四处访求贤人,现在得了儿子,后继有人了。我们家很富裕,世袭三品官,你跟我回家就是,不愁不会富贵,那点欠账不值一提。』然后父子登上船,走到武昌附近,姚长者取黄金三十两,交给昆郎说『你拿着这个钱去武昌,把姓张人家的钱去还掉,然后马上回来,我在襄阳的家里等你』父子就分路,郎到武昌,见城墙残破,张氏的房子已经被烧毁,找人问说『张毅斋恢复了原官,率兵剿贼,两个月前,张宪忠破城,他的女儿已经被掳掠』又有人说『贼人们把掳掠的妇女装入布袋,一袋子卖十两银子,昆郎心想,我现在身上正好有些钱,不如去赎几袋回来,如果恰好张倩倩在里面,也算是报答了张家的恩德了。于是到了贼营,赎同三十袋,打开一看的,大多是一些老人,没有人张倩倩,其中有一个老太太,襄阳人,询问后才知道,她是昆郎新认老父亲的妻子,也是被贼人攻破襄阳所掠夺来的,昆郎非常高兴,认做母亲。老太太也很高兴,说『张倩娘和我被关在一个地方,这是个漂亮而且聪明的孩子,被抢劫时,用巴豆糊抹在脸上,看起来就像生疮一样,贼人不敢靠近她。你去找一个白布袋上面有血迹的,她在哪个袋子里装着』昆郎连忙赶去买,发现那个袋子还没有卖掉,便又买了回来,打开口袋一看,果然张倩倩。于是又分别给了一些钱给那些救回来的人,让她们各自回家。

昆郎带着母亲和张倩倩回到襄阳老父的家,到家后,老父已经到家了,幸好家里的钱财全都埋地下,没有被贼人抢去,看见昆郎和妻子一起回来,夫妇相对痛哭,仔细询问才知道详情。父亲哭着说『你能尊敬老人,没有父亲而得到父亲。我能慈幼,没有儿子而得到儿子,这一切都是天数』随后便写信给张毅斋道喜,张毅斋回信说『这孩子我早就想招为女婿,现在他是您的儿子,并且我的女儿也正好在您的府上,天缘奇遇,应该选择良辰吉日成亲』张倩倩也知道父亲有这个意思,所以并不推辞,于是结为伉俪。一天,昆郎洗脚,母亲看到他足心有七星纹,说『我所失去的儿子也有这种纹,孩子你别是昆郎吧?』昆郎说『儿并不是武昌姚家的亲生儿子,记得小时候上山游玩嬉戏被拐骗,其它的我也都不记得了』母亲立即告诉父亲,两人一同辨认,果真是他们丢失的昆郎!一家欢庆,高兴的如同神仙。昆郎认了父亲后,慢慢的做了大官,姚张两姓世代通婚。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他人行善未能完成,我加以鼓励劝勉,此是由劝导而生福。他人行善既已完成,我为他感到欢喜,此是因随喜而生福。赞扬他人美德,使人学习仿效,此是由赞叹而生福。

推及天上天下、古往今来之种种善行,无有一样不能为我造福的。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第五愿则是随喜功德。

上至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至四生六道一毫之善,无不赞叹随喜。然后尽虚空、遍法界之福,都变成他之福。这便是普贤菩萨之所以成为普贤菩萨。




西汉时,有一个人叫董永,他是千乘人。他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农活忙时,董永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父亲。

后来,父亲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办了丧事。

财主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

董永在去财主家的路上碰见一个女子,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财主家去了。

财主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你不用还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财主问:“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布。”财主说:“你一定要在这里做工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

于是,董永的妻子给财主家织绢,十天就织完了一百匹绢。于是财主让他们回家,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负责纺织的仙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那女子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黄梅戏-天仙配》




诸寂静者,坚固禅观,常行精进。





一个人的财富、健康等等福报,都不能通过一味索取而变得更多更好。因为世间的福报遵循因果的定律。如果没有之前积累的善因,却一味强求现在有好的结果,就好比没有地基却要建造高楼大厦。世间的福报取决于德行的积累,积累的德行无论是阴德还是正德,都可以对现在或者将来的福报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原因。所以,追求世间福报的人懂得积累德行,懂得只有德行提升福报才能提升的道理。而从佛法的角度,积德行善是入道的基础,没有世间的德行积累,就缺乏悟入圆满智慧的机缘,所以经中讲“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如来不需要积累具足的福德就可以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正是古时候的大德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如果执着有的话,虽然不能出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还会害怕堕落、还会修善、还能得人天福报。这是执着有,虽然不能了脱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他还不至于堕落;如果执着空,那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生死也是空、涅槃也是空、那同样地狱也是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无所谓了,这就是恶取空,恶取空当来的果报就是堕恶趣。就是说,执着空见要比执着有见更可怕,更难了脱生死。所以佛劝诫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