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法能令人退失:以世俗事务为悦乐、耽搁著着于俗务;以谈话为悦乐、耽搁著着于谈话;以睡眠为悦乐、耽搁著着于睡眠。所以,应少俗务,远离多睡,而知自制。-《退失经》




唐朝的崔沔是個生性友孝的人。母親雙目失明,他便不脫衣服地侍奉了三十年。每逢天氣好,或者有好風景可以欣賞的時候,他都會扶著母親出來,擺些小酒菜,邀約親朋,大家言笑宴宴,共享良辰美景,而做這一切,不過都是想讓母親感受喜悅快樂,好讓她忘了自己的愁苦罷了。母親死後,崔沔對待兄弟姐妹,幾乎就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侄甥後輩,也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每逢得到俸祿,他一定將錢物全部分給大家,說:「我父母已經仙去,沒有地方來盡我的孝思心意,想來父母在世間所記掛的人,不過眼前這四、五個人,我又哪能不好好對待呢?我待他們好,就是慰勞了父母九泉之下的心呀,也就是對父母好了。」

後來,崔沔做了宰相,對國家和百姓非常忠誠。頗有政聲!




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不被别人恭敬,就生起怨憎心,那么这个人就是被“不恭敬”降伏住了,往往因为怨憎心而轮回至恶趣。进入正定状态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恭敬自己,或不恭敬自己而内心有所动摇。所以人应当经常保持正确的观念,专一而勤奋的调御自己的心,摆脱那些刻意使自己快乐的索取。-《恭敬经》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圆觉经》



云驶则月运,舟行则岸移。诸旋未息,彼物难住。心未清净,觉性难入。


天子即将离开天界而轮回的时候,有五种预兆:头上花蔓干枯凋萎,天衣污染破露,腋下流汗,身体和容貌变得丑陋,不再喜欢自己的座位。这时其他天子会祝福这个即将轮回的天子到达善趣。对于天子而言,轮回的善趣就是人间。因为只有投生在人间,才能信受如来所说的佛法和律仪。其他的天子都会祝福这个即将转世的天子,转生为人后,弃舍身恶行,弃舍语恶行,弃舍意恶行,弃舍一切恶不善业,以身行善,多行语善,无量意善,行于布施,以广福资,令诸有情,安于正法,安于梵行。-《天经》


他人恶事还未做成,我极力劝导阻止,我便有福。他人恶事既成,我感到忧愁难过,我也有福。恶事未传播之前,想方设法隐瞒,我就有福。恶事既已传播出去,把它当做垂示警戒,我也有福。恶事加到我身上,我能忍受,我就有福。恶事加到他人身上,劝人忍受,我也有福。-《安士全书》


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则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能,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以及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我想: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因为我们信仰宗教,不单是暂时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当我们信仰宗教的时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历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经清净?本身是否已经解脱?这些问题,都不容许我们忽视的。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纪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诞的地点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的印度,这是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的。所以,我们决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来去无影无踪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视为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时间、地点,更有生养他的父母,他经过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终究完成一位大智大觉的完人!这是中外的学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认的。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他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舟航。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净不染,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束缚烦恼,他己经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指示我们应行的大道。他所留在这人间的佛法,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皈投在佛教的怀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宗教来信仰,也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学术来研究。同时,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最高模范。

救世主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上最崇高伟大的圣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传至今日,虽然已遍及全球,但遗憾的是宣扬圣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谈,而忽略了佛陀应化在世间上的精神。理论超过现实,都没有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唯有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很多人都以为今日学佛的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这实在是误解了学佛的本义。佛陀所以出家修道成佛,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恼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为了救济被压迫的人民。我们如果知道教主释迦牟尼佛住世奋斗的经过,一定就会明白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慈悲的革命者。

他革命的对象:一是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二是没有究竟真理的神权宗教,三是生死循环不已的自私小我。

讲到革命问题,世界上伟大的革命者其数虽多,但那些革命与佛陀的革命精神,实有天地的悬殊。

一般的革命家,虽然标榜着为民的口号,但人民并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为他们革命是源于瞋恨敌人,所以用出的革命手段都很残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于慈悲心肠的激发,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护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这才是真正的革命。

一般的革命家,大都是由下而上的。他们因为感到自身的不自由,不安乐,而才联想到别人的不自由、不安乐,所以就起来推翻不合理的势力。唯有我们的教主佛陀,他的革命是由上而下的,他本是贵为王子之尊,过着优裕的生活,照理他是用不着甚么革命的,但他看到很多遭受压迫的民众,为了公理与正义,他不能不摆脱王子的虚荣,用一切众生平等的真理来为那些被压迫的可怜的人们代抱不平。

一般的革命者,都是向外革命而没有向内革命,说明白一点就是向别人革命而没有向自己革命。唯有我们的教主佛陀,他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烦恼无明,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脱,他不得不向五欲荣华富贵革命,舍离一切的爱染,去过平实的生活,这才是究竟的革命。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如实观察自身及他身的不洁净,就可以舍除贪欲。无论当前的心境是什么,只要把思维停留在呼吸的出入上,那么一切忿恨和其他的杂念都不复存在。如果能认识到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永远在生灭往复,就能够弃舍无明,令智慧生长。-《不净经》

观自身不净:观身死、尸发胀、变青瘀、脓烂、腐朽、虫吃、骨锁等;

观他身不净:观种子不净(以过去惑业为因,以父母精血为种)、住处不净(住母胎)、自相不净(身具九孔,有唾涕大小便等)、自体不净(由三十二种不净物组成身体)、终竟不净(身死后或土埋成土,或虫吃成粪,或火烧成灰)。


有三种思维是智慧的思维:一是出离于欲望,二是不生愤恨,三是不伤害其他众生。这三种正确的思维能够消灭各种不正确的思维,就像雨水熄灭飞扬的尘土一样。-《黑暗经》


人离于贪,如水不著于莲叶上。人离于瞋,如多罗果,熟而落下。人能断痴,如日破暗。-《污经》

舍诸欲,除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