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渴。拔执。灭爱。无贪。


从前拘留沙国有个恶生王,见到一只金猫从园堂东北窜入西南角地下。国王下令派人挖掘,却挖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五里内的地下都是如此。国王感到很奇怪,就向尊者迦栴延请教。尊者回答说:“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就是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位比丘乞食时,把钵放在路上,告诉过往行人说:‘若把钱财放在此坚牢藏中,无论王法、盗贼、洪水、火灾都不能夺走。’”此时有个穷人,听到这话很欢喜,刚好身边有三文卖柴钱,就布施了。在回家的五里路中,步步都发欢喜心,到了家门口时,又转身遥向比丘行礼发愿。那时的穷人,就是现在的大王您啊!

[按]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妇人,以至诚心施一钵饭,佛授记她将获福很多。其丈夫心中怀疑,以为只不过施一钵饭,怎么能得很多福?佛招呼他到面前问道:“你看尼拘陀树有多高?”他答道:“大概四五里,每年结的果实有数万斛,又问此树的果核有多大。他回答道:“像芥子那么小(此种树在印度有)。”佛开导他说:“土地是没有心的,种下一粒小如芥子的种子,尚能每年收获数万斛果实。何况人有心至诚奉上一钵饭供养如来呢?”夫妻两人听了,当下心开意解。现今末法时代之人福报微薄、目光短浅,听到五里铜盆之说,怎知其不做一钵饭能有多福之怀疑呢?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五里铜盆


无有贪欲,无有爱欲,无有瞋恨,不邪思惟,住不放逸,自知,定心坚固,专心一境,守护诸根。-《和合衣经》(僧伽胝衣)

清净大愿


舍卫国有一贫穷人家,施舍一串葡萄供养比丘,比丘说:“你已布施一个月了。”穷人不解地问:“我只不过施了一串葡萄而己,怎么说布施一个月呢?”比丘说:“此一串葡萄,你在一个月前就已有布施之念,而且念念不忘,难道不是一个月吗?”[按]布施之事,或可偶然中断,而布施之心,却不可暂断。必定要念念相续,方能培植菩提种子。供养庵堂寺院饭食,利人最多,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天天供养三宝。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一月布施


不净想可以消灭对欲望的贪婪。慈心可以消灭瞋恨。智慧可以消灭痴迷。消灭了贪、瞋、痴,清楚的明了四圣谛,通达于正智,穷尽了所有牵引来生的业力,就不再有来生。


差别性:爱憎,烦恼,愤恨...
平等性:无住,无相,无愿...
佛法平等,无二无别。捨差别性,达平等性。

诸比丘,如是三欲。云何是三。谓一是众生有现欲,一是诸天有化乐欲,一是诸天有他化自在欲。诸比丘,如是三欲。

众生现欲,天化乐欲,他化自在,诸天之欲。人及众生,享诸欲乐,不能超越,彼此轮回。

智者当弃,人天欲乐。智者应断,人所难断-爱著流注-诸可喜色及可乐色。则能证于无余涅盘。圣见智者,通达正智,以慧正见,是最胜知,尽诸后有,不再来生。-《生经》


不还果,不再来(欲界):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五下分结尽,得不还果。五下分结是:我见(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贪欲、瞋恚。欲界的修道所断惑,至此已经断尽。

证不还果的圣者,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断除了欲界的贪爱,必定证得初禅。死后将会离开欲界,上升色界或无色界,在那边入涅槃,不再返还欲界。


有四种人。 何等为四? 有一种人,从冥入冥;有一种人,从冥入明;有一种人,从明入冥;有一种人,从明入明。

 「云何为一种人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罗家、鱼猎家、竹作家、车师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活命 ,形体憔悴,而复修行卑贱之业,亦复为人下贱作使,是名为冥。处斯冥中,复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 ,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堕泥梨中。犹如有人从暗入暗,从厕入厕,以血洗血,舍恶受恶;从冥入冥者亦复如是。是故名 为从冥入冥。
 
 「云何名为从冥入明?谓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为人作诸鄙业,是名为冥。然其彼人于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 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马,从马升象;从冥入明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冥入明。
 
 「云何有人从明入冥?谓有世人生富乐家,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家、长者大姓家,及余种种富乐家生,多诸钱财,奴婢、客使,广集知识 ,受身端正,聪明黠慧,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堕泥梨 中。譬如有人从高楼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马,下马乘舆,下舆坐床、下床堕地,从地落坑,从明入冥者亦复如是。
 
 「云何有人从明入明?谓有世人生富乐家,乃至形相端严,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 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从楼观至楼观。如是,乃至从床至床;从明入明者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明入明。」

-《杂阿含经》第1146经

世界上有四种人。 有哪四种呢? 有一种人,从黑暗入黑暗;有一种人,从黑暗入光明;有一种人,从光明入黑暗;有一种人,从光明入光明。

「什么是人从黑暗入黑暗?有人出生于卑姓家,比如生于旃陀罗家、打渔捕猎的人家、制作竹器的人家、制作车的人家,以及种种从事下贱工作的人家,贫穷活命 ,形体憔悴,而且自己也从事卑贱的工作,为人下贱作奴仆,这就叫做生于黑暗中。这个人身处黑暗中,却还是行身恶行、行语言恶行、行意恶行,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人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堕泥梨中。就像有人从暗入暗,从厕所再次进入厕所,以血洗血,离开罪恶又接受罪恶;从黑暗入黑暗的人也像这一样。所以叫做人从黑暗入黑暗。

「什么是人从黑暗入光明?有人生于卑姓家,乃至给别人作各种低贱的工作,这叫做生于黑暗中。然而这个人虽然处于这黑暗中,却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 善行,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人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好像一个人登床跨马,从马升象;从黑暗入光明的人也是这样。这就叫做有人从黑暗入光明。

「什么是有人从光明入黑暗?有人生于富乐家,比如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家、长者贵族家,以及其余种种富乐家生,多诸钱财,奴婢、客使,广集知识 ,受身端正,聪光明黠慧,这叫做生于光明中。一个人生于这光明中,却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人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堕泥梨中。好比有人从高楼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马,下马乘舆,下舆坐床、下床堕地,从地落坑,从光明入黑暗的人也是这样。

「什么是有人从光明入光明?有人生于富乐家,乃至形相端严,这就叫做生于光明中。一个人生于这光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因为这个缘故,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好比有人从楼观至楼观,乃至从床至床;从光明入光明的人也是这样。这就叫做有人从光明入光明。」

-《杂阿含经》第1146经 中世尊释迦牟尼佛与波斯匿王的对话。


于诸小罪,见诸大患。于诸学处,受持修习。-《善经》

对于小的过错,也要看到其可能引起的大的危害。比如随手杀死一只昆虫,虽然是小生命,也还是杀生,今生你杀他,来生他杀你,因果相生,没有尽头,所以一个看似微小的罪过,种下了多生相互伤害的因缘,就是小罪过引起的大危害。对于各类需要学习的正确见解,应该接受、坚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比如,布施可以消除贪吝,生活中有机会就要多施舍,施舍不限于财物,可以是正确的观念,哪怕是一点聆听别人的时间。又比如,慈心可以灭瞋怒,每当怒气上升的时候,就提醒自己生发慈心,降伏住怒气,久而久之,不再瞋怒。所以学佛还要实践。

悉达多太子观耕像

三世纪 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 雕刻

尺寸:58.4 x 43.2 x 12.7 cm

美国诺顿西蒙博物馆收藏

乔达摩·悉达多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乔达摩·悉达多来到田野,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情景,使悉达多太子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太子入定时,树影始终阴护着太子,未因时间的流逝而移动,周围的人见此大为震惊,连父王也不禁跪下礼拜。

此像正是刻画了悉达多太子在阎浮树下冥思的场景;太子双目微睁,胸部宽厚而腹部凹进,以强调禅修呼吸时的屏息,双手置于腹前,手指相扣,结跏趺坐,作深思貌。腰系裙,大衣敷搭在左肩上又从身后绕至右侧覆于腿上,再绕左肘垂下,流利有序的衣纹呈现优美的律动感。全身装饰华丽高贵,戴敷巾冠饰,胸前项饰中央以一对摩羯鱼衒珠,耳环上有狮子头装饰,刻工精细。太子头顶阎浮树呈拱形,树上繁花朵朵。身后有身光、头光,外缘饰三角锯齿纹表示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