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障碍就是究竟的觉悟。得到的念头和失去的念头都是解脱。成就一种认知与破除一种认知都是涅槃。智慧和愚痴都是智慧。菩萨成就的法与非佛教徒成就的法都是菩提。无明与真如是没有差异的境界。戒定慧与淫怒痴都是清净行。所有众生有同样的法性。地狱与天宫都是净土。有佛性的众生与没有佛性的众生都终究能够成佛。一切烦恼本身就是解脱。法界智慧映射的种种相就像虚空。这一切平等无差别的认知被称为如来随缘顺缘的觉性。-浅译《圆觉经》


住法律仪比丘,得宿住随念,谓得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几坏劫,几成劫,几坏成劫。我于彼处,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身,有如是食,有如是乐受苦受,有如是寿限,于彼处死,生彼彼处,而于彼彼处,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身,有如是食,有如是乐受苦受,有如是寿限,于彼彼处死,生于此处。汝等当得如彼种种相状宿住随念。如是汝已证第一明,已断无明,而明已生,已灭黑暗,而生光明,是不放逸人,勇猛精进。-《法经》

能够坚持佛法的人,能够获得对过去曾经历过的生命的记忆,能够记得过去一次生命、两次生命、三次生命、四次生命、五次生命、六次生命、七次生命、八次生命、九次生命、十次生命、二十次生命、三十次生命、四十次生命、五十次生命、一百次生命、一千次生命、百千次生命、几次劫败坏期间的生命经历、几次劫成就期间的生命经历、几次劫败坏又成就期间的生命经历。我曾经在那个地方,有那个名字,有那个姓氏,有那样的身体,有那样的饮食,有那样的苦与乐,有那样的寿命期限,然后又在那里死去,再转世生于另外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曾经有那个名字,有那个姓氏,有那样的身体,有那样的饮食,有那样的苦与乐,有那样的寿命期限,然后又在那里死去,转世生于这里。人们应当有这以上种种对于过去曾经历的生命的记忆,如果人们有了这种认识,就已经断除了无知,就已经有了智慧的光明,就已经灭除了黑暗,就已经生起了光明,这样不放纵自己的人,勇猛地精进学习。


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慈经》

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怨恨和敌意,以此达到没有障碍的境界。


挑剔的比丘

挑剔別人的過錯,容易忿怒的人煩惱增長,同時,離究竟斷惑的境界還很遙遠。(偈253)

優哈那珊尼比丘老愛挑剔別人,說別人的不是。眾多比丘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如果挑剔別人的錯誤,是為了教導對方正確的方式,這種挑剔 不是惡意的行為,不需要加以譴責。但如果老是挑別人的毛病,數落他人不是,只是出於輕蔑和惡意,這種人無法獲得禪定。他無法了解佛法,煩惱會在他心中滋長。」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公元675年,六祖惠能大师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大师忍不住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心动才有动和静的区别,心静就没有动与静的区别。所有的事物都是心识的反映,心静时,没有心识,也就是心不对外部事物做出识别和反应,所以就没有静和动的区别。《圆觉经》中说,“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静,作为心的行为指引,可以达到净的境界。


《圆觉经》有“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楞伽经》有“寂灭者,名为一心。”


今天是2021年5月7日,在墨尔本城中心亚拉河畔,我像往常一样,午后来到木头码头平台上散步,看到平时散步的平台上堆着一堆快餐盒和饮料瓶,看样子是昨晚有人在这里吃过快餐丢弃在这里的。我并没有理会这些垃圾,照旧看着手机。不经意间,有一个年纪在60岁上下的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背着一个很旧的书包,停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也在这码头平台上,依靠着一根木桩向亚拉河里眺望。他距离那堆垃圾的地方比我远几米的距离。我以为他只是随便看看,于是没在意他,继续看手机上的股票价格。就在我打算离那堆垃圾更远一些的时候,抬头的一瞬间,看到老人已经跨着他的自行车向垃圾这里挪动。出于下意识,我快步离开那堆垃圾。可那老人却停在那堆垃圾旁,弯腰把垃圾整理在一起,又一一捡起,抓在手里,同时他意识到我在盯着他,于是向我转过头微笑着。我已经被老人的行为感动,又想到自己最先站在那里并没有拾起垃圾,又厌恶的逃离他和垃圾,实在感到很羞愧,于是向他伸出大拇哥。他却继续微笑着向我点了点头,推着自行车,离开了。望着他一手抓着垃圾一手推自行车的身影,我在想,他穿戴那么普通,自行车那么破旧,可他那么爱这里,他看着亚拉河就像看自己的家,他看见那堆垃圾真的像看到自己家里有一堆垃圾,他那么不在意弄脏了自己的手。他就是让你觉得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这种人在物质上可能并不富有,但他们总是会做一些你曾经不屑一顾的事情,然后让你无地自容,而且让你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因为就是这样一个你觉得他并不出众的人,做了一件很出众的事情,却表现得那么平常,那么自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只是股票,不只是钱,应该说还有很多你从未意识到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开始觉得自己还差很远。当我再抬头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



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于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圆觉经》
无上觉悟,本来没有差别之相,随顺种种方便,修行的法门有无量无数。并不需要特定的方法去修持,也没有特定的法称为佛法。所以《金刚经》讲:“是法平等(这种法看待事物是平等的),无有高下(没有高低的区别),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修习一切好的法,就是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

从前有位长者,名叫阿鸠留,不信有后世。有一天经过险要道路,三四天见不到水草,快要饿死了。遇一树神,便告诉树神说自己很饥渴。树神即从指端上化出饮食来救济长者与其同伴。长者问:“尊神究竟有何福德,手指居然能化出饮食来?”树神说:“我在迦叶佛时,本是一穷人,常在城门边给人磨镜,见到出家人入城乞食,我总是举右指,为他们指示斋饭之处。如此不止一天两天。所以今生受用,全靠这根指头。”长者听了心有所悟,从此大修布施,每天斋供很多僧人。后来生到欲界第二天,成为散花天人。[按]没有智慧之人,即使有财也不能作福。有智慧之人,纵然无财也能作福。能学树神之指,则他人之财皆可为我所用。用手为人指路,福田从手而广大。赞叹劝勉他人行善,福田从口而广大。为他人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大。观察我之耳、目、手、脚,没有不可用来作福的。佛法对人之利益实在太大了。凡夫岂能有此智慧?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指上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