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优迦罗竹园的时候,曾经讲过一经,名为《诸法之本》,大意如下:不亲近善法的人,认为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风是风;不只是凡人如此认知,天自认自己为天,梵天自认自己为梵天,乃至于更高层次的诸天都自认自己为诸天;以至于见者自知为见,闻者自知为闻,欲者自知为欲,智者自知为智,一类自知为一类,若干类自知为若干类,悉具足自知为悉具足,涅槃自知为涅槃。然而这一切的认知都不是有智慧的认知。
亲近善法的人,对于地水火风、人、天、梵王、诸天、见、闻、念、知、一种、若干种乃至于涅槃都能够分明的观察,不住于任何境界,因为任何境界都是由心中贪、怒、痴所致,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只有除尽爱网才能成正觉。
如果听闻此语而不能受教,还是因为心意闭塞的缘故,应当去努力思维其中的妙意。
-《增一阿含经.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佛遗教经》这段经文节选自《遗教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灭度前讲给弟子的话。如果夜里贪著于睡眠,也会由此浪费了时间,令一生白白过去,而没有精神上的升华。睡眠尚且如此,何况白天为物欲而奔波,所以佛说,人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世间万物没有恒常,生必有灭,成必有坏,人们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正确的认知,争取早日解脱,不要浪费本生的机缘。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如果有人,一节一节的肢解你的身体,你也应该控制你的心念,不要生起瞋怒的心(佛在成佛之前五百世的时候,作为仙人,曾经修行忍辱,无辜而被歌利王一节节的肢解身体,而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瞋怒,反而发誓将来得道后第一个要救度的人就是这个歌利王。五百世以后,佛陀悟道后第一个化度的就是乔陈如比丘,也就是歌利王转世,佛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也应该守护自己的言语,不要讲恶毒的话和不善良的话。忍辱所成就的德性是持戒苦行所不能达到的。能够做到忍辱的人,才可以被称为有大力量的人。-《遗教经》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隋朝终南山的普安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所到之处,人们都围聚过来,争着要设斋供养。
一天,他领着众僧来到大万村,村里有个田遗生,家贫如洗,徒有四面墙壁而已。四个女儿衣不蔽体。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见自己家中实在没有任何东西,仅有两尺粗布,痛念贫穷到如此地步,无由作福,仰头望着屋顶,悲伤不已。偶尔见梁上空隙中,有一团乱禾,取下来一看,得到黄粟十粒。她磨去皮糠,连同两尺粗布,准备施给僧人。但又自视身上没有衣服,不能出门。
她等到黑夜时,匍匐前往,把布投掷到僧房前,把十粒粟亲手放入饭桶里,默默祝道:“我因前世悭吝贪婪,这一世才受此贫穷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我的贫穷业报,从今结束,愿甑中所煮之饭都变成黄色。”祝完即含泪而回。
第二天早晨,僧人们见到甑中所煮的五石米饭都是黄色的。普安大师察知其中缘故,众人都感叹不已。于是热心好义者,各以财物救济田家,而此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只两尺布十粒粟,而对田家女来说,已是竭尽全力布施了。前生之业,怎能不从此而尽呢?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十粒除贫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遗教经》
我们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一切作用和活动,就是生死起灭的原因。若能深深了解这个生死的原因,那就不会执着。对一切法都能生起平等的观念,那时才能认识我们自身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所谓的无常之相。可是,若人真想究竟洞察这无常之相,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人有意识的存在,所以生出种种的欲望。欲望、肉体、心,都是生灭的,都是不能常住的。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吗?假使你知道一切色心之法,是无常的,是不安的,是虚幻的,是皆空的,那就没有“我”的迷妄,没有“我所有”的束缚。明白“我”是无常的,“我所有”是虚假的,没有“我”和“我所有”就不会生苦,也不会受束缚。把握这一点,就是一个清凉的去处,就是一个解脱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对频婆娑罗王的开示
“忘了我而只为一切众生,再忘了我及一切众生而进入不动心的领域,把心扩大与宇宙一体时,那就是‘我’进入涅槃之时。这才是人间本来的实相,那个地方才没有生死。”-释迦牟尼佛
农历四月十五,佛吉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