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讲一个胖鬼和一个瘦鬼,两个鬼比赛神通,看谁最先到达前面的一个古庙。两个鬼发起神通来,差不多同时跑进古庙,于是吵架,谁也不服谁。
刚好古庙里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穷秀才目睹一切,两个鬼就叫他做见证人。秀才感觉好像瘦鬼先到达,就说了句公道话。胖鬼心中发恼,把秀才的一个手臂扭下来吃了。瘦鬼不忍心,觉得秀才为我没有一条臂,过意不去,恰巧有一个尸体,就把死人的手臂拧下来给秀才装上去。胖鬼就说瘦鬼和秀才有关系,否则为什么对秀才这样好,于是又把秀才的另一只臂拧下来。瘦鬼不忍,又从死尸处拧回一条手臂给秀才。如此这般,秀才整个身体全换了一遍。
第二天,两个鬼走了,穷秀才起来敲头摇臂,问脑袋和手是自己的吗?看看又不像,却在自己身上。我到底是不是我?
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以为自己是实有的,其实“我”都是假有,是由眼睛、头发、手、足等组装而成。同样道理,从无情世界到有情世界;从植物到动物;从家庭到国家,都是由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的。
缘起法中的“缘”是因缘、条件的意思,“起”是生起或出现的意思。所以缘起法是“因缘和合而起”之略称,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条件而生起或出现。
马胜比丘用一首偈来总结佛陀一生教诲的精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肯定一切的人,就是否定一切的人;肯定某一项事物的人,就是否定某一项事物的人。肯定一切,很容易被贪欲囚禁起来;否定一切,虽然能够远离贪欲,但太固执于这个否定,也是一种执着。舍弃一切肯定与一切否定,那才是真理的认识。-释迦牟尼佛对摩诃俱希罗的开示
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佛出世,号称一切度如来。当时一豪贵人家的三个童子各以一颗珠子供佛。一童子说:“愿我将来像佛右面之比丘。”一童子说:“愿我将来像佛左面之比丘。”一童子说:“愿我将来像中央之佛。”佛说:“发愿如佛的,就是现在的我。发愿像左边比丘的,就是舍利弗。发愿像右边比丘的,就是目犍连。”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三童发愿
『大王!这个世间上的现象界,都是苦空无常;这个人生是生老病死。不论是贵为王者,贫如乞丐,苦空无常的现象,生老病死的痛苦,是谁也不能免除。当人寿命终结的时候,形体与灵识分开,再好的如恩爱的夫妻,患难的知友,在死后的世界里也不能作伴。唯有善恶的行业,如影随形,尽未来际都在跟着我们。
『世间上一切的人,都只为眼前的快乐打算,都追求眼前财色欲望的满足,对于他死后的归宿从不仔细思量。做人,在天晴的时候,要买雨伞,为的是防备雨天;在肚饱的时候,知道储粮,为的是防着饥饿的到来。可是人在生的时候,为甚么不为死后的归宿想想呢?这岂不是太没有远大的眼光了吗?终日给财色的欲望囚系,而财色就是痛苦的源流,一切的智能都会因此而被遮蔽。
『做人要深深了知人生年华的短暂,生命的无常,身心念念都在生灭变易。因此要赶快把握人生,不要使身心陷在财色的深渊中,不要生骄慢的心,不要过放逸的生活,把心要栖息在高胜的境界,愿身心停留在清凉的天地,对别人要施仁爱,来世才可以增长他人对自己的欢喜,美名才能留传后代。
『平素没有善的行为,后世绝不能获得幸福,现在的幸与不幸,都是过去业力的感召。为着未来的幸福,就应当不要忘记今生努力修善,自己所造善恶业的因,受善恶果报的除去自己以外没有别人。
『大王!我再告诉你,你不要以为修善学道就非要出家不可,修学真正的大道,出家与在家都没有分别。有的深山之中学道而堕落,有的在家庭里面修行而获福。修行学道是不分甚么人的,做王的人,一样的可以修行。』
-释迦牟尼佛对波斯匿王的开示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诋毁或赞美都不能动摇内心,对于善良和不善良的人都生起慈悲心,心中永远保持平等的认知,就像虚空一样。
菩萨有直心,就能发心实行。随着实行,就得深心。有了深心,便能调伏自己的心猿意马。调伏了心猿意马,就能照上面所说的逐一兑现。一一兑现了,便能回向。发心回向,则生方便法门。有了方便法门,便能成就众生。上述众生都成就了,佛土就清净了。佛土净了,则说法净,演说不离正法。说法净则智慧净,得理法圆融。智慧净则心净,一尘不染。心净则一切功德净,得自觉圣智究竟,万法如如。
因此,宝积,如果菩萨想得净土,先要净心,心净了,佛土就净了。
上述论述也正好说明了学佛的三个层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发愿,精进;进而,在完善自己的基础上,成就众生,从而消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终证得清净之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维摩经原文】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维摩诘所说经》
以戒行清净摄化犯禁忌的行为,以忍让品行摄化嗔恚怨怒,以大精进心摄化松懈怠慢,以一心禅寂摄化心烦意乱,以般若智慧摄化愚昧无知。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号同古佛》(出自《涅槃经》)
当时,长者维摩诘自己在想:我有病卧床,大慈大悲的世尊怎会不垂念怜悯!
佛知道了维摩诘的心意,便对舍利弗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待我向他问候。”
舍利弗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资格去向维摩诘问候病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回想我以前在林中树下宴坐(安心盘腿打坐),这时,净名(维摩诘居士的别号)来对我说:‘舍利弗,不一定这样做才算是宴坐。
什么是宴坐?
在三界都不出现意识身,便是宴坐。
不必着意于出定和入定,常在定中而展现威仪,便是宴坐。
不离佛道正法而示现凡夫所作事,便是宴坐。
心不住内不住外,不为内阴外尘所牵,便是宴坐。
面对种种形相,心不动摇,坚持修行三十七道品,便是宴坐。
不刻意逃避世间的烦恼,在烦恼处入涅槃,便是宴坐。
若能这样坐,佛才会认可你的功德。’
当时,世尊!我听了这些话,无话可说,就停止了宴坐。
所以,我不够资格去向他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