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维摩诘所说经》
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真见谛者,非如有心之见,非如无心之不见也。...虽非凡夫而不离凡夫法,此乃平等之道也。-僧肇禅师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的地方说法的时候,弟子群中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教道:
『你们不要争,用争来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过去憍赏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憍赏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的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胜过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国土,那么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受苦。」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家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的用音乐舞蹈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悲不成声。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雠,行着与我相反之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不忍见父亲无辜的死去,但又不得已,只有接受父亲的命令,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灾难。波罗奈国全国的豪族士绅,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为他想到要除去祸根,所以就不得不把长寿王斩首。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的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的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警,满怀着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严厉的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技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给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长生童子,护身的刀都交给长生童子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从都失去连络,跟随在身后的只有长生童子。梵豫王寻找路途,找了很久还不能寻到出路,他疲倦的就枕在长生童子的膝上闭目休息。
『这个时候长生童子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警雪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要杀梵豫王,但就在这一剎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呵!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的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王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的问道:「你的父王有什么遗训呢?」
『长生童子把他父亲的遗训又说一次道:「忍!忍!这就叫做孝。不要结怨的因果,怀着毒恨的心是万载祸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没有听懂似的问长生童子道:「忍!忍!这是我知道的,但怀毒是万载祸患的根源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道:「我杀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杀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杀大王的臣子,这样杀来杀去,永远是轮转不止。不若我原谅大王,大王原谅我,忍才是除祸根之源。」
『梵豫王听后,万分的感激,他懊悔得喃喃自语着:「我杀了圣者,我的罪该万死!」他告诉长生童子,他此刻衷心的愿意把国家全让给他,但长生童子却很谦虚而庄重的说道:「大王的本国,是属于大王所有的,我父亲的国土你归还我好了。」
『梵豫王和长生童子就一起寻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来,梵豫王向他们试探的问道:「我问你们,假若你们相逢到长生童子的时候,怎么对付他?」
『这些大臣,都一个个勇气百倍的回答说:「砍他的手!」「断他的足!」「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着身旁的长生童子说道:「这就是长生童子!」
『大臣们非常的惊奇,一个个都剑拔弩张,准备杀害长生童子。『不要动手!』梵豫王遏阻着,他把长生童子以德报怨的话一一讲给大臣们听,大臣都很感动,梵豫王并吩咐以后无论是谁,不准对长生童子再怀恶意。
『大臣们非常悦服,回城进宫之后,梵豫王请长生童子香汤沐浴,以王者的服装为他穿著,让出自己的宫殿,请长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长生童子为妻,派了很多的军队车马,护送长生童子回国。
『诸比丘!你们听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赏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雠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来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義。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義。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義。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義。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義。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为鸠摩罗什法师的音译词,而后玄奘法师意译为‘无垢称’。维摩是清净、无垢,诘是名声、名望,合起来就是“净名”、“无垢称”。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玄奘三藏译为《说无垢称经》。
经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维摩诘菩萨:维摩诘居士的家财万贯,平常救助贫民、布施僧侣,乐善好施;而且不执著于外相,为了度化众生,维摩诘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说法,也可以向王公贵族说法,甚至在妓院、赌场向贪欢求乐的乡民说法。一次,维摩诘居士称病在家,释迦牟尼佛知其想借机说法,故欲遣十大弟子等罗汉与诸菩萨前去探视。但他们皆因曾受维摩诘居士指正,而婉拒佛的差遣。佛于是请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往视,文殊菩萨应允,诸菩萨、罗汉等随行。探视中,文殊菩萨与居士探讨佛法,每每相与推敲而道尽机锋,不时妙语如珠而语惊四座,诸高僧大德遂对两位菩萨更为崇敬。
维摩诘居士欲医治众生之病。所谓病,当然非指生理而指精神层面。而涤除病根之方就是向众生传授可以解缚的“不二法门”,让其亲证空性本来无生,即得以明白疾病之根源在于“执著”。维摩诘居士示疾而引大众前去询疾问病,借此因缘广为众生说法,并提出与之相关的种种设问,继而向大众教导“空相”的大乘佛法。其思想,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
《维摩诘经》中的故事性很强,例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爱清谈与《维摩经》,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决定出家。《高僧传》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中唐著名诗人王维,从小便因其母信佛的影响,成年后将自己的字就是“摩诘”,故后世也称王维为王摩诘。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和思想,深深影响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谓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净名经》
同一个人(阿若憍陈如)的三个身世:(时间为倒序)
身世之一:憍陳如是被国王派去跟随悉达多太子修道的五位随从之一。待到太子放弃极度的苦行后,他们以为太子退了道心而离开。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人间佛陀释迦牟尼佛后,亲自去鹿野苑找到这五位昔日的道友,将自己证悟的四圣谛、八正道向他们进行了解释。听到佛初转法轮后,他们五位归依了佛陀,成为最早的五比丘,组成了佛教最初的僧团。阿若憍陈如听佛说法后,马上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位阿罗汉。
身世之二: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在此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国,叫做波罗奈,在当时有位国王名字叫做迦梨。那时在国家里面有一位修行很高的大仙士,名字叫做羼提波梨(译为忍辱彼岸),和五百个弟子待在山林里面修忍辱行。
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夫人、婇女,到山里去游玩观赏。后来国王觉得疲倦了,就躺下休息,那些婇女就四处去观赏花草树木,看到羼提波梨正在端坐思惟,心里就起了恭敬,用鲜花散在他的身上,然后坐在他前面的地上,听他说法。
国王醒来后,看不到各个婇女,就和四位大臣边走边找,看到所有婇女都坐在仙人的前面,就问仙人说:“你已经得到四空定了吗?”
仙人回答说:“没有。”
国王又问道:“你得到四无量心了吗?”
仙人回答说:“没有。”
国王又问道:“你得到四禅定了吗?”
仙人仍是回答说:“没有。”
国王随即大怒,说:“这些功德你都说没有得到,那你只是一个凡夫罢了,和这些婇女单独在这个隐密处,让人怎么相信你的清白呢?”
接着国王又问仙人说:“你一直在这里,到底是什么人?在修什么法呢?”
仙人就回答说:“在修忍辱行。”
国王就拔出剑来,对他说:“如果是在修忍辱,我要试试看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忍辱。”
于是就割掉仙人的两只手,问仙人是否能忍。
仙人回答国王:“忍辱。”
国王又砍断他的两只脚,再问他,仙人仍是回答国王:“忍辱。”
国王又割掉他的耳朵鼻子,仙人脸色还是没变,说:“忍辱。”
这时天地起了六种的震动,仙人的五百位弟子飞到虚空中,而对他们的师父说:“您受这样的痛苦,忍辱心还是没忘失吗?”
仙人回答说:“我的心仍是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国王这才很震惊,又问仙人说:“你说在忍辱,要用什么来证明呢?”
仙人就回答说:『我若真的在行忍辱,至诚不虚,那刚才流出来的血就变成乳汁,身体恢复如初。”说完以后,血真的就变成了乳汁,身体也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国王看到这个忍辱的证明,心里更倍加恐怖,自责说:“我真是没有分寸,毁谤污辱了大仙,希望您怜愍我,接受我的忏悔。”
仙人回答说:“你因为女色,用刀来割截我的身体,我的忍辱行仍如大地毫不摇动。我成佛以后,会先用智慧之刀来断除你的贪、瞋、痴三毒。”
当时山中的龙众和鬼神看见迦梨王冤枉伤害忍辱仙人,各各心里非常恼怒,就兴起了云雾、雷电和霹雳,想要对付迦梨王和他的眷属。
仙人就抬起头向天上说:“希望您为了我,不要去伤害他们。”
那时候迦梨王向仙人忏悔之后,时常请仙人到宫里去接受供养。
而那时有异教的梵志徒众有一千人,见到国王这么恭敬对待羼提波梨,心里非常地嫉妒,在仙人于隐蔽处安坐时,用尘土粪便等秽物撒在他身上。
那时仙人看见这个情形,就立下誓愿说:“我今天修忍辱行,为了利益众生故,不断地累积修持,以后会证悟成佛。如果成就佛道的话,我会先用法水来洗去你们的尘垢,除去你们的贪欲污秽,永远令其清净。”
佛陀告诉诸比丘:“要知道那时的羼提波梨,其实就是我;而那时迦梨王以及四位大臣,就是今天的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而那时用尘秽撒向我的一千梵志,就是今天的郁卑罗等千位比丘。我在那个时候因为在修忍辱行时,发誓愿要先度他们,所以在成道的时候,这些众生就能先解脱轮回的痛苦。”
身世之三:久远劫前有个7岁的须阇提小太子,因宫中叛乱随父母逃出。路上干粮吃尽了,众人就快饿死,须阇提割肉给王父王母吃,并劝他们离开自己逃去邻国。在等死之际,须阇提将善业回向给父母和众生,大地为之震动。帝释天见此就来考验他,须阇提此时说出了名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并且决意道如果没有妄语则身体恢复如初,随即果真恢复如初。帝释天于是赞叹须阇提,并请求须阇提得道後先渡自己;帝释天即憍陈如的前世,须阇提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王父王母即释迦牟尼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