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居士对三十二位大家的公子说:“你们在这正法时期应该一块出家。为什么呢?因为遇到佛出世非常难得。”

那三十二位公子说:“我们听说佛曾经说过‘如果父母不允许就不能出家’。”

维摩诘居士说:“那么你们就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有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是出家了,也就是具备了出家所要修正的觉悟。”

于是三十二位公子都生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原文自《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而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灭诸相。不观离诸缘。不行无忆念。断捨诸见。离诸妄想。障诸愿。无贪著。顺于如。住法性。至实际。离意法。等虚空。无生住灭。了众生心。诸入不会。离烦恼习。无形色。名字空。无取舍。常自静。性清净。离攀缘。诸法等。无可喻。诸法难知。



在众生中能转为人身非常之难,听闻到佛法者更加的稀有,因此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在佛教经典中有种种的比喻化导大众感悟“人生难得”之真理。比如将人身比作:穿针、捞针、龟木、爪土、鸽身、日月、猪羊、洪水、朝露、囚徒、屠牛……

1、高山穿针

《提谓经》中说:“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就像一个人在须弥山上用细线垂向山底下,另一个人在山下用线来穿针,中间狂猛的飓风,这细线进入针孔的非常难,得到人生之难也是如此。

2、大海捞针

《菩萨处胎经》经中说:

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

人身的难得,难于大海捞针。

3、盲龟浮木

据《杂阿含经》记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佛陀告诉各位比丘说:比如大地也都变为大海,有一个盲龟寿命无量,一百年在这样的大海中伸出水面一次头,大海之中漂浮着一块木头,中间有一个孔,在海浪中随风飘荡,盲龟百年一出头,能正好从这个空中伸出头吗?

经中的比丘说,当然不能了,木头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东西南北飘动,小小的乌龟从木孔中伸出头的几率是在太小了。在六道轮回的众生转生人身的几率或难度,也就如盲龟浮木一样的微乎其微。

4、爪上尘土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用无量无边的大地之土和指甲缝中微量的土相对比。

人间的众生命终之后转生人间者,就像指甲缝里的尘土那样的极其微少。转生到地狱道中的就像大地土一样无量无边。饿鬼、畜生道众生也是如此。

5、万劫不复

得到人身非常难,但是失去人身非常容易。再复得人身的话,需要漫长的时间,乃至数万劫都难以恢复人身。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一六(卷第一一)记载一则佛教故事:

有一只鸽子飞过来,佛用宿命通观察它,发现八万劫之前是一只鸽子,再往后的八万劫还是鸽子,转不到人身。

因此,在《梵网经菩萨戒序》才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6、念念近死

《罪业报应经》中说: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 。

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

人身难遇而容易失去。人身念念之间都在接近死亡,就像猪羊被牵向屠宰场一样。

因此,《涅槃经》中说:

观察众生的寿命,常被无量的冤仇所围绕,念念损减而没有增长,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水一样无法停歇。也像朝露一样只有短暂的停留。也像囚徒走向刑场步步逼近死亡。

《摩耶经》中说:

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 。

步步近死地,人命疾过是 。

就像旃陀罗驱赶牛到屠宰场一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人的寿命快速的终结同样如此。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抓紧时间。阿弥陀佛。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阿弥陀佛于久远劫前,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种大愿,其大意是:“我若成佛时,定当成就清净宝刹,国土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我国土的,只要称念我名号,其人临命终时,我将派遣化佛菩萨前往迎接,使他们由莲花中化生,从此即得不退转位。”所以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四十八愿


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恶的人,一是造罪恶后知道忏悔的人。-释迦牟尼佛对阿阇世王的开示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只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 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 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 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 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 

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 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 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万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 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

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 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 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

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佛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